汉末乱世以后就一直在打仗,生产力低又人均穷的三国,刘备叹气一声,说:“后世的风气,很是奢靡……”
生活条件好,追求点不一样的也很正常。
只是上一幕还是淳安县的农人反抗战马踏苗,下一刻就是朝廷的官员在丝竹声里给外商讲解人上人日子怎么过,官和民两者截然不同的生活,被这电视表现的淋漓尽致。
电视还尚且是表演的,在他们这些真正的古代王朝人看来,那些挡在马前的农人都还活着,就已经是个奇迹了。
[外商定了50万匹丝绸,定价750万两银子。
订单让在场几个浙江权势最大的人都很满意,而方才在百姓面前官威十足的马宁远,此刻正在门外对着小太监卑躬屈膝,要向胡宗宪报告有‘反民’。
看门的小太监却对有人造反也不屑一顾,天大的事也要等里面看完丝绸再说……]
“一个小太监,有什么权力能拦着知府禀报公事!”
在才有大明没几年的时空,跋扈的小太监看的朱元璋又开始火大了。
朱标也脸色沉重:“江南织造局一个看门的小太监,也能对着一州知府毫不客气。可想而知这群织造局里的太监,平日就是嚣张惯了。”
太监这个群体,能使唤的动他们的,只有宫里的人。他们在这里,就是皇帝权力延伸的表现。
看杭州知府对小太监客气的模样,就知道地方官员对他们,对他们背后的主人是怎样的态度。
但是这不对劲。
所有的皇帝都在想,为什么嘉靖需要在地方还安插宫里的太监作为话事人。
他在御前财政会议上看得出并不是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都能廷杖打死钦天监的官员,官员也随他调动安排,怎么会还需要手下的太监去地方上?
大明这个地方奇怪的权力等级,给秦到宋的官员都有些看不懂了。
为国君、皇帝在地方办事,那是官员的活,就没见过宫廷里的太监还能到地方,比地方官还高高在上。
[拒绝外商买大明人的胡宗宪见到了马宁远,也终于知道了淳安县的事。
夜幕下的总督府门口,士兵举着火把在周围站好,而在胡宗宪等人的面前,是跪着的淳安县‘反民’。]
“造反的百姓?天底下居然还有跪着造反的百姓,荒唐!”
哪怕是作为封建社会最大的封建头子,从小世家子弟出身就没过过普通人生活的李世民,都觉得眼前这一幕荒谬至极。
官员有轿子有车马,百姓只有一双脚。这群人走到这里,什么也没干,只是安静的跪在门前,那个姓何的官员就要把他们抓了再说,派头大的他都觉得气焰嚣张。
他的大唐,这样的官也是有,并且数量可能也不小。比起反民,这种制造反民的地方官才是罪魁祸首。
作为皇帝,他都觉得目前为止淳安县百姓做的一切都没问题,人家只是想好好种个地而已,一开始就是这个改稻为桑的国策有大问题。
这个政策一开始就是上面的大官想出来,也只说了大概,什么具体的落实改法都没有,就被皇帝拍板让下面落实,结果弄出这一堆事端。
就是这种时候,汉文帝在大家心中的含金量总是会不断上升。
他越来越觉得后世那种方式更好,官员和各种真专家一起先制定讨论,在实地调研,就是确定了方案会发各种条例文件,还不会直接大面积铺开,而是先试点。
除了这个,还有针对地方的监督也很重要。
提笔在纸上先记下来,他有太多的事情后面要和臣子们一起讨论。
而普通百姓看着跪在总督府门前的那些人,也替他们,替自己感受到了绝望。
“他们跪着什么都没干,官府没有查证,没有盘问,他们做官的上来就是要把人全都抓了,到底凭什么?”
“做官的,不都是这样,他们什么时候在乎过我们?”
何茂才那样不问缘由直接拿人的官太多,胡宗宪那样眼里还会在乎他们的官太少,后世那样的官更是根本没有。
[从后门进总督府衙门,胡、郑、何、马几个浙江大员,加上太监杨金水和新来的谭纶聚在一起开小会。
原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个月,但是却没多农人愿意改稻为桑,郑泌昌就下令把能灌溉九个稻田的新安江堰口堵上,逼稻农改种桑。
但也依然没人愿意改,这才有了马宁远今天带兵踏苗的事。
马宁远说了戚继光带走士兵的事,明里暗里都是指责谭纶这个清流的人搞破坏。
然而胡宗宪却说是他下的调令,在场的人都惊愕抬首。
胡宗宪没在意他们的反应,继续道:“以官府的名义向米行上的米市,借贷一百万石粮食,现在借贷了多少啊?”
本该负责这个事情的浙江布政使郑泌昌迟疑了一下,才回道:“很少,都说缺粮。”]
大家明白了,为什么作为负责改稻为桑的胡宗宪,却给戚继光下令阻止踏苗。
市面上不管真假,都说没有多的粮食,外省更是压根不给调粮,就是改了桑田种下桑苗产的丝也换不够口粮。
连百姓的活下去的饭碗都保不住,秋后浙江必定出大乱子。到时候的反民,可不会是现在跪在总督府门口的那些了。
刘彻赞叹道:“是个聪明人,也会说话。”
这胡宗宪话里头也是赞同改稻为桑的,但是赞同不代表能做,根本问题就是没粮食,这事就是不能做。
没有粮食,农民就没有饭吃,为了吃饭,就只能把仅有的田卖出去,
改稻为桑能出多少丝绸,给朝廷挣多少银子,他们这些浙江的官不一定能有多少好处。
但是真出了造反的乱子,不管是朝廷还是反民,没人会放过他们,大家都得死。
因为天灾和赋税而吃不饱饭过不下去的造反,和单纯人为因素塑造的造反,仇恨程度差别太大了。
要了三十万丝绸就会有三十万反民的话,高收益背后的风险也过于高了,没有皇帝真想体会一下自己王朝出了个陈胜吴广是什么情形。
就算是镇压起义经验丰富的大宋,这种收益和风险也会多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