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论及诗词流派时,分歧悄然浮现。
“我大明诗词,向来以格律严谨为尊,从《诗经》《楚辞》传承至今,韵律、对仗、用典,哪一项不是千锤百炼?如那江西诗派,讲究字字有来历,无一字无出处,此乃诗词正统。”一位身着青衫的大明文人站起身来,言辞激昂,手中的折扇随着话语节奏开合,仿若在为他的观点助威。他名叫赵文轩,是格律派的忠实拥趸,自幼钻研格律之学,在这方面造诣颇深,说起自家流派,眼中满是自豪之色。
佐藤一郎听了,微微皱眉,思忖片刻后,轻声反驳:“在我看来,诗词虽有格律之美,可若一味拘泥,恐会束缚才情。日本的和歌、俳句,虽短小精悍,却能以简洁之语抒深远之情,重在随心随性,捕捉刹那间的灵感。就如这春日飞花,不必非要用华丽辞藻堆砌,只需随心而发,便能打动人心。”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坚定,手中的笔在纸上轻轻点动,似在强调着自己的观点。
此言一出,庭院中顿时像炸开了锅,文人墨客们纷纷加入争论,各抒己见,或支持格律严谨,或倡导随心随性,气氛热烈而紧张。
林致远见势,起身微笑着打圆场:“诸位莫要争得面红耳赤,诗词之道,本就多元。格律能为诗作增色添辉,赋予其韵律之美;而随心而发,又能让诗意自然流淌,捕捉灵动瞬间。咱们今日相聚,以文会友,何不让不同理念碰撞融合,共促文学繁荣?”他目光温和,扫视众人,手中折扇轻摇,风度翩翩,试图用平和的话语平息这场纷争。
众人听了,渐渐冷静下来,细细品味林致远的话,纷纷点头称是。赵文轩轻咳一声,略带歉意地看向佐藤一郎:“佐藤先生,方才言语冒犯,还望海涵。您的观点确有独到之处,咱们往后可要多多交流。”佐藤一郎连忙起身还礼:“赵兄客气了,正是有不同见解碰撞,方能让诗词之道更进一步,我也正有此意。”
论完诗词,众人又将目光投向桌上的文章。一篇篇佳作铺陈开来,有的行文华丽,词藻堆砌,如精美的织锦;有的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似山间的清泉。众人逐一点评,褒贬不一,却都秉持着公正之心,力求挖掘每一篇文章的优劣之处。
“这篇《春日游湖记》,描写细腻入微,将湖光山色、人物心境刻画得栩栩如生,只是在结构上稍显松散,若能加以调整,必是一篇上乘之作。”一位资深的文化名流,李公甫,拈着胡须,目光专注地审视着文章,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在文坛久负盛名,鉴赏文章的眼光独到精准,一言既出,众人纷纷侧耳倾听。
被点评的作者,一位年轻的大明文人,面露羞愧之色,却又虚心受教,连连点头:“多谢李公指点,晚辈定当回去仔细修改。”
随着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园林的每一个角落,诗会也渐近尾声。众人虽意犹未尽,却也深知这场雅集收获颇丰。最后,在众人的商议下,决定将今日的佳作结集出版,让这场跨国的文学交流成果得以留存,流传更广。
林致远望着满园的余晖,心中满是感慨:“今日这场雅集,见证了大明与日本文学的碰撞融合,不知往后能否诞生足以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又能否借此将大明文化远播海外,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这两个悬念仿若两颗闪烁的星辰,在他心头熠熠生辉。此时,园林渐渐被暮色笼罩,唯有那残留的墨香与诗意,在空气中久久不散,仿佛在预示着,这场文坛新象的开篇,虽已精彩纷呈,但前方依旧有着无限可能,等待着文人墨客们继续挥毫泼墨,书写更为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