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老便展开袈裟,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在阶前。君臣们个个欣喜。真是如来佛子,你看他:威严凛凛,容貌雅秀,佛衣如贴身裁剪。辉光艳丽,充满了天地,结彩纷纷凝结在宇宙中。明珠亮闪上下排列,金线层叠穿插前后。兜罗四面有锦边,万种稀奇绮丽绣花。八宝装饰的纽扣丝带,金环束领攀绒扣。佛天大小随高低排序,星象根据尊卑分列左右。
玄奘法师有着极其良好的缘分,现在站在这里接受这些宝物。他如同极乐中的活罗汉,胜过西方真菩萨的美丽。锡杖上有九个环,毗卢帽映衬得非常丰富多样。他真是佛子,一点都不虚假,胜过菩提无任何虚妄。当时文武官员在阶前喝彩欢呼,太宗喜不自胜,便让法师穿上袈裟,持着宝杖,还赐予两队随从,各官员送他出朝门,教他在大街上行进,像中状元夸官一样。玄奘再次谢恩,他在那大街上,庄严而威严地行进。你看长安城里,商人、贾客、公子王孙、文人墨客、男女老少,无不争先恭维夸赞,都说:“好一个法师!真是活生生的罗汉降临人间,活脱脱的菩萨降临凡间。”玄奘一直走到寺庙,僧人出来迎接。一看他身穿袈裟,手持锡杖,都以为地藏王降临了,各个都顺从侍候在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向众人表示感谢之意,大家各自回到禅座。不知不觉,红日已西斜落,正是太阳落山,烟雾迷布在树草间,宫城里的钟鼓初鸣起来。叮叮叮的三声钟声打断了行人的脚步声,殿前寂静无声。上方的寺庙灯火辉煌,孤村冷落静寂。禅僧静坐修习残经,正好用来修炼魔法,养护身心。
转眼间,七天过去,正值水陆正会的日子,玄奘又写表请唐王前来献香。此时,好消息传遍了天下。太宗即刻准备车马,带领文武百官、后妃国戚,早早前往寺庙。整个城市的人们,无论大小尊卑,都涌向寺庙来听讲。菩萨和木叉对话说:“今天是水陆正会,从一日到七日,已经足够了。我和你混在人群中,一方面看看这次会议的情况如何,另一方面看看金蝉子是否能穿越我的宝物,还有就是听听他们讲的是哪门经法。”两人随着人群走进寺庙。真可谓有缘竟相识,如般若归返本道场。进入寺庙观看,真的是大国的国都,胜过裟婆寺,不逊于招提寺。那派仙音洪亮,佛号喧闹。这菩萨一直走到宝台旁,果然是明智金蝉的模样。诗曰:万象澄明,没有一点灰尘,大典上玄奘坐在高台上。超度孤魂暗中来,讲法声音高水平。随意赠送物品,超凡响应,开放心之路远,落地尘世逍遥自在。对他的讲述无量法,老幼人人都欢喜满怀。又诗曰:因为来此讲堂,遇到相识非同一般。谈论许多现实的事情,还谈到漫长的修行过程。法云容光闪现,教法网覆盖整个太空。审视人的生命,初步拥有正心念头,像天上纷纷落下的红花一样。那位法师在台上,念《受生度亡经》一会,讲《安邦天宝篆》一会,又宣《劝修功卷》一会。这个菩萨走近前,拍打宝台,高声喊道:“那位和尚,你只会讲小乘的教法,会不会讲大乘的教法?”玄奘听了,内心大喜,一转身从台上跳下来,对菩萨起手表示道:“师父,弟子有失礼了,多有罪过。之前所讲的众多僧人都是讲小乘的教法,我并不知道大乘的教法是怎样的。”菩萨说:“你这个小乘的教法,只能帮助俗人消除业障,让他们浑俗圆满。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令亡者升天,可以帮助难人脱离苦海,可以修行得到无限寿命,可以实现无来无去。”
正在讲述时,有一个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说:“法师正在讲述妙法,却被两个生了疥疮的游僧给阻挠住了,乱说胡话。”王下令抓来,只见许多人将这两个僧人推到后殿。见到太宗,那僧人连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说道:“陛下问我有何事?”唐王却认得他,说:“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萨说:“正是。”太宗问道:“你既来此听讲,应该只吃斋饭,为何与我的法师乱说,扰乱经堂,误了我的佛事?”菩萨说:
“你的法师讲述的是小乘教法,无法让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解苦,寿命不朽。”太宗正色高兴地问道:“你的大乘佛法在哪里?”菩萨回答:“在西方天竺国的大雷音寺,我佛如来所在,能解冤冤相报,能消除无谓的灾难。”太宗说:“你记得吗?”
菩萨说:“我记得。”太宗大喜道:“请教法师引领你上台讲述。”
那菩萨带着木叉,飞上高台,踏着祥云,直至九霄,显出救苦的本身,手持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手持着棍子,精神抖擞。
欣喜的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的僧尼和俗人,士人和工贾,没有一个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有诗为证,只见那:彩云散飘飘,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显出真人形。那菩萨,头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光彩,垂珠缨络生锐气;
身穿一件淡淡的颜色,浅浅的装饰,盘金龙,飞彩凤结素蓝袍;胸前挂着一面对着月亮的明镜,舞清风,盛宝珠,点缀翡翠玉的香环;腰间系着一条冰蚕丝,金边织就,登云霄,促瑶海的绚丽绒裙;面前再悬一只飞越东洋,游历普世,感恩行孝的黄毛红嘴白鹦鹉;手中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沾霞洒青霄,撒下大恶,扫清残雾垂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脚下垂。三天来去,这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愉悦的唐太宗,忘却了江山;爱戴的文武官员,失去了朝礼;
因为众多人都念念不忘南无观世音菩萨。太宗随即下旨:命令巧手画家,描绘出菩萨真容。命令一声,选拔出擅长写圣贤远见的吴道子,此人后来被称作凌烟阁的功臣。当时他展开了灵巧的笔,画出了真实的形象。那菩萨的祥云渐行渐远,转眼间金光不见。只见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面写着几句赞颂,表达得很明白。赞曰:“向大唐君致敬,西方有奇文。千万里长途,大乘勤奋进。此经回首故国,能超越众鬼。若有愿意前往者,求得正果法身。”太宗看了赞颂,即命众僧:
且把胜会暂停,等我派人去取大乘经典,然后再一心一意地修善果。众官都依命行事。当时在寺中问道:“谁愿意领朕的旨意,去西天拜佛取经?”问不到人,旁边闪过一位法师,向帝前行礼道:“贫僧不才,愿意承担犬马之劳,代陛下去取真经,愿保佑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扶起他的手道:“法师果能如此忠贤,不怕路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谦恭地答谢。唐王果然是十分贤明仁德,就在寺中佛前,与玄奘进行了四次礼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激不尽地说道:“陛下,贫僧有何德能,竟蒙受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付出生命努力,直至西天。如果未能到达西天、未能取得真经,即使死了也不敢回国,永远沉沦地狱。”然后在佛前拈香,以此起誓。唐王非常高兴,立即命令返回宫中,等待选定吉利的日期,发出行宝文书,然后驾车四散而去。
玄奘也回到洪福寺。那寺里的许多僧人和几个徒弟,早已听说取经的事情,都前来见他,询问:“您发誓要去西天,真的吗?”玄奘说:“是真的。”
他的徒弟们说:“师父啊,听说西天的路途遥远,还有许多虎豹妖魔。只怕您去了无法回来,很难保全生命。”玄奘说:“我已经发了宏愿,如果不取得真经,我愿意永远沉沦地狱。大体上是因为受到王恩宠,我不得不尽心报国。我这次出发的路程实在是茫茫渺渺,吉凶难预测。”又说:“徒弟们,我离开之后,也许会是三、两年,或者是五、七年,只要看到山门上的松枝向东生长,我就会回来;否则,就不会回来了。”众徒弟们都牢牢记住了这番话。
第二天早上,太宗举行朝会,集合文武百官,写了取经文书,并使用了通行宝印。有钦天监向上奏道:“今天是吉星专司人,适宜出行远路。”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上奏道:“御弟法师在朝门外等候旨意。”立即宣上宝殿说:“御弟,今天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书。朕还有一个紫金钵盂,给你在旅途中斋食之用。再挑选两个长途随行的从者,另外赠送一匹银色的马,作为长途旅行的交通工具。你就按照这个行程出发。”玄奘非常高兴,立即感谢恩赐,接过了物品,没有任何耽搁的意思。唐王陪同出城,与众官员一同送至城外关口,只见洪福寺的僧人和众徒弟将玄奘的冬夏衣服都送在关口。唐王看到后,先命令整理行装和马匹,然后命官员拿起壶酒。太宗举杯,又问道:“御弟雅号是什么?”玄奘说:“贫僧是出家人,不敢有雅号。”太宗说:“菩萨当时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以指经取号,称作三藏如何?”玄奘再次谢恩,接过御酒说道:“陛下,饮酒是僧人的戒律,作为凡人的我,不懂得喝酒。”太宗说:“今天的行程与众不同。这是清酒,只喝这一杯,以尽我对你的饯行之意。”三藏不敢不接受。接过酒杯,正要举杯饮,只见太宗低头,取起一撮尘土,撒入酒中。
三藏不明白其中含义,太宗笑着说:“御弟啊,你这一去,到西天几时能够回来?”三藏说:“只要在三年内,径直回国。”太宗说:“时间长久,山遥路远,御弟请尝一尝这杯酒:宁愿留恋家乡一撮土,也别爱恋他乡的万两黄金。”三藏这才明白了取土之意,再次谢过并饮尽酒,辞谢后离开关口出发。唐王则驾车返回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