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文三卷,经证一卷,共三百七十余页,于夏初寄来。颂中义意,许序已陈,兹不复赘。(光)昔本欲冠于山志之首,今以卷帙 (zh i ) 繁多,特为别行,兼欲遍布天下后世,倘与志合行,则不易广播矣。
颂文有三卷,经证有一卷,一共三百七十多页,在夏初寄来。颂文中的意义,许止净的序文中已经陈述,此处不再多说。我过去本来想将这个颂文放在《普陀山志》的开头,现今因为卷数繁多,特别将颂文单独刻印流布,又想要遍布天下后世,倘若与《普陀山志》合起来印行,就不容易广泛传播了。
然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本迹感应,非佛莫知。此数卷颂,不过大地一尘,大海一滴,令不知大士之深慈大悲者,略知梗概。
然而大士从无量劫来,分身尘刹,其中的本地垂迹事理,感应因缘,若不是佛不能知道。这几卷颂文,不过是大地中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令不知道大士深慈大悲的人,大略知道一个梗概。
从兹赧然愧怍,勃然奋发曰,吾人之心,与大士之心,无二无别。而大士圆成佛道,久经长劫,又以悲心无尽,不离寂光,垂形九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从此惭愧脸红,勃然奋发说:我们的心,与大士的心,没有两样,没有差别。而大士圆成佛道,久经长劫,又以无尽的悲心,不离常寂光净土,垂化九法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我辈从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其亲蒙拔苦与乐之恩者,不知凡几。直至今日,尚为凡夫,上负大士拯拔深恩,下负自己本具佛性,静言思之,能不愧死。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我们从无量劫来,轮回六道,其中亲自承蒙大士拔苦与乐恩德的,不知有多少。直到今天,还是个凡夫,向上辜负大士拯拔的深恩,向下亏负自己本具的佛性,静下来仔细想想,能不羞愧吗?大士既是大丈夫而我也是,所以不应该自我轻视而生退屈之心。
由是翻转凡情,追随圣迹,克己复礼,闲邪存诚,敦行世善,兼修净业,久而久之,与之俱化。上焉者,即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下焉者迨至临终,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从此翻转凡情,追随圣迹,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符合礼法,防止邪念,心怀坦诚,力行世善,兼修净业,久而久之,与之俱化。上等的,就在当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下等的,等到临终,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能如是,则人人敦礼义,各各识因果,自然干戈息而人祸永灭,雨旸 ( yán g ) 时而天眷常临矣。陶公所谓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务者,其在斯乎。所愿见者闻者,同发景仰大士之心,而勉力修习,则幸甚幸甚。
能够如此,那么人人崇尚注重礼义,各各认识明了因果,战争自然平息而人祸永远消灭,晴雨适时而上天眷顾常常来临啊!陶在东居士所说的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本要务,不就在此吗?祈愿见者闻者,同发景仰大士之心,而努力修习,那就非常庆幸了啊。教观纲宗释义纪重刻序
教海汪洋,莫测深广,不有指归,则茫无所趣。故陈隋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之法,具显如来出世本怀,唯欲一切众生同成觉道。
教法如汪洋大海,深广莫测,如果没有指归,就茫然无所趣向。所以陈隋朝的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之法,完全显示出如来出世的本怀,只想要一切众生同成觉道。
但以机器不一,故复随顺机宜,循循善诱,为实施权,以接引之。待其既得权益,则开权显实,同归秘藏,方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之所以然。
但因为众生根机根器不一,所以又随顺众生根机所宜,循循善诱,为实教施设权教,来加以接引。等到众生已经得到权教的利益,就开权教,显实义,同归诸佛秘藏,才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如如(永恒存在的真如),众生也如如,一如无二如的所以然。
可谓揭佛日于中天,普照大地,授穷子以果觉,令绍法王。但以文繁,不便初机,蕅益大师,撮取要义,述为纲宗,有意义隐晦者,复为略释。
可说是揭示佛法慧日于当空,普照大地,授记穷子以成佛的果觉,令他们承继法王。但因为文词繁多,不便初学之人,蕅益大师,撮取纲要精义,撰述为《教观纲宗》,有意义隐晦不明的地方,又加以略释。
俾学者悉知如来说教之意,与夫禀教修观之法,有如导归宝山,直授摩尼宝珠。从兹不但了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之圆妙第一义谛,为如来心印。
使得学习的人完全知道如来宣说教法的用意,与禀持教法,修习止观的方法,有如引导众生归入宝山,直接授与摩尼宝珠。从此不但了知不生不灭,非有非空的圆妙第一义谛,是如来的心印。
即人天权小等法,与治世语言,资生业等,无不皆是第一义谛,皆为如来心印。喻如画龙点睛,立刻飞腾,以法无自性,转变由心,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故也。
即使是人乘、天乘、权教、小乘等法,与治世语言,资生业等,全都是第一义谛,全都是如来心印。譬如画龙点睛,画龙立刻飞腾,因为法无自性,转变是由于我们的心,圆人接受佛法,没有一法不圆融的缘故。
默庵法师,以释义分注各条之下,又为之纪,以期一目了然。学者得此,既省心力,又易领会,何幸如之。维扬宝轮寺法裕长老,欲重刻广布,命(光)校其讹字,兼为叙其缘起云。
默庵法师,以释义分别注释在每条原文之下,又作了纪文,希望一目了然。学习的人得到这个《教观纲宗释义纪》,既省心力,又容易领会,这是何等庆幸啊!扬州宝轮寺的法裕长老,想要重新刻印,广泛流布,命我校正其中的错字,又叙述其中的缘起。注:【五时八教】天台智者大师,判释尊所说之法,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就时间的先后分出,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八教是就法的性质分出,八教中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化法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是教化众生的仪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学研究丛书序
众生与佛,心性一如,了无优劣,及与增减。而佛则安住寂光,众生则轮回生死者,以悟与未悟,及顺修逆修之所致也。
众生与佛,心性一如,没有优劣,没有增减。而佛陀安住在常寂光土,众生却轮回生死,这是因为觉悟与不觉悟,以及随顺修德,背逆修德所导致的。
如来知众生之皆具佛性,皆堪作佛也,是故示生世间,示成正觉,随机演说一切权实法门。俾彼利根,直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其有钝根,亦得渐次熏陶而得悟入。
如来知道众生皆具佛性,都可作佛,所以示生世间,显示成等正觉,随机演说一切权实法门。使得那些利根的众生,当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其中钝根众生,也能够渐次熏陶从而得以悟入。
待其悟证及极,方复本具佛性,方离凡圣生佛之差别名相,所谓令一切众生悉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等到他们悟证到了极点,才恢复本具的佛性,才远离凡夫圣人,众生佛陀的差别名相,所谓的:“ 令一切众生悉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噫,如来度生之心,可谓慈悲至极,无以复加矣。自后诸菩萨祖师善知识,各各潜修密证,宏阐发挥,以上续如来慧命,下作众生津梁。
啊!如来度化众生的心,可说是慈悲到了极点,没有再超过的了。此后的诸位菩萨祖师善知识,各各潜修密证,宏阐发挥,向上延续如来慧命,向下作众生的津梁。
自法流东震,千数百年,其悟自性而断烦惑,出生死以证涅盘者,何可胜数。其绪余尚能移风易俗,胜残去杀,使民日迁善而不知所以为之者。故古今首出庶物之出格高人,莫不以此自行化他,以期天下太平,万国咸宁也。
自从佛法流传到东土,一千几百年,其中觉悟自性而断除烦惑,出离生死而证得涅盘的圣人,哪里数的完呢?他们遗留的德风还能够移风易俗,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使人民每天向善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古今优秀杰出的高人,没有不是以佛法来自行化他,以希望天下太平,国家安宁。
及清咸同间,屡遭兵劫,法运遂衰。自后罢除举业,天姿高者,于各种科学外,兼研佛学,知为世间唯一无二之道。当此世道人心陷溺已极,欲为救援,舍昌明佛学,莫能为力,故咸以提倡佛学为急务。
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多次遭到战争动乱,法运于是衰微。此后罢除科举,天姿高的人,在学习各种科学之外,又研读佛学,知道这是世间唯一无二的大道。在这世道人心沉溺到极点的时候,想要来救援,舍弃发扬光大佛学,就无能为力,所以大家都以提倡佛学当作紧急要务。
而研究会,居士林,随处建立。法不执一,随人之机,或禅或教,或显或密,而为修持,及与发挥。而又注重于净土法门,以期悟与未悟,同于现生出离生死轮回也。良以末法众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决难即生解脱。
因而佛学研究会,居士林,到处建立起来。佛法不执着一个法门,随各人的根机,或者参禅,或者学教,或者显修,或者修密,而来修持,以及发挥。并且也注重于净土法门,以希望开悟与没有开悟的人,同在这一生出离生死轮回。实在因为末法众生,自己的力量微弱,不仗佛力,决定很难当生解脱生死。
华严会上,华藏海众,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况末世之学者乎。是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法门。
华严会上,华藏海众,等觉菩萨,尚且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极乐,何况末世的学人呢?所以要知道,净土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初始与最终的法门。
上海为全国枢要之地,其居士林诸居士,欲普布佛化,于讲经念佛外,季出林刊,以期推广。
上海是全国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居士林的诸位居士,想要普遍流布佛的教化,在讲经念佛之外,每季出版居士林刊,希望加以推广。
今又继出佛学研究丛书,若起信论,楞严经指要。取深经奥论,以浅显之语言发挥之,俾初机之人,易于领会,庶无扞格不入之苦,悉获因指见月之益。
现今又接着出版了佛学研究丛书,像《大乘起信论》、《楞严经指要》。摘取深奥的经论,用浅显的语言加以发挥,使得初学之人,容易领会,才没有格格不入的辛苦,全都获得因为手指而见到自性明月的利益。
从兹相续刊布,以扬佛日之光,俾一切同人,同悟本具之天真佛性,庶不负如来出世之一大事因缘,而挽回世道人心,亦以是为根据。凡我同伦,各宜资助以期遍界流通云。
从此相续刊印流布,来发扬佛日之光,使得一切同人,同悟本具的天真佛性,才不辜负如来出世的一大事因缘,而挽回世道人心,也是以此作为根据。凡是我辈同人,每个人都应该资助财力,以希望这些书籍普遍流通。金刚经功德颂序
六度者,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要法也。然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无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重要之法。然而前五度如盲人,般若度如引导。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度,不能够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
而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若二者具足,则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称为波罗蜜也。
而般若度如心,五度如身,般若度没有五度,也不能够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如果二者都具足,那么每一度都可以究竟到彼岸,都得以称为波罗蜜啊!
金刚一经,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遍修六度万行之轨范也。以经文简略,但举布施为例耳。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布施等,故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法,并受度之众生相。
《金刚经》,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遍修六度万行的轨范。因为经文简略,只是举出布施度作为例子罢了。因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等度,所以能够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法,以及受度的众生相。
则四相不生,三心叵得,无所住而生心,无所得而作佛矣。以故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功德难宣,持全经者,又何待言。
那么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生,过去、未来、现在三心不得,无所住而生心,无所得而作佛啊!所以受持四、三、二、一句的《金刚经》,功德难以宣说,受持整部经的功德,就更不必说了。
是以自古至今,人多读诵,其顿悟自性,彻证唯心,生预圣流,没归安养者,何可胜数。其次则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即愚成智者,更加多多也。
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大多读诵这部经,其中顿悟自性,彻证唯心,在生预入圣流,亡后回归安养的人,哪里数的完。其次,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转愚成智的人,就更加多了。
许止净居士,取古今载籍中感应事迹,分类述颂,其友刘契净,又为之注。庶阅者咸知义理渊深,功德广大,生正信心,勉效前修,随其功行浅深,亦得种种利益也。
许止净居士,摘取古今记载在书籍中的感应事迹,分类编述颂文,他的朋友刘契净,又为颂文写了注解。使得阅读的人,知道义理渊深,功德广大,生起正信,勉力效仿前人来修行,随他们的功行浅深,也得到种种的利益。
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倘能发至诚恭敬心受持,便堕未来诸佛数中,愿各勉旃。
经中说:“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倘若能够发起至诚恭敬心来受持这部经,就入未来诸佛的数目中了,愿各自勉励。儒释一贯序
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迥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
儒教与佛教并非不同的路,众生与佛陀不是有着差别的心。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都是禀着真如佛性而得以建立的缘故。然而众生与佛迥然不同,凡夫与圣人,各自有异,这是因为,因地的迷惑与觉悟不同,修德的逆与顺各自有别啊!
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
因此儒教与佛教的圣人,各自出现在世间,来加以提倡化导。使得一切众生,返迷归悟,返本溯源,以恢复他们本有的佛性罢了。二教的发挥虽然有权、实、浅、深,方便与究竟的不同,而二教所依据的理体,所修的工夫,主要部分却没有两样。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者,即生佛同具之天真佛性,乃性德也。
佛教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之分。本觉:就是众生与佛陀同具的天真佛性,这是性德。
始觉者,依本觉理,起真实修,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消灭无余之妙智,乃修德也。
始觉:依着本觉之理,生起真实的修持,对治烦恼习气,令烦恼习气消灭无余的妙智,就是修德。
不觉者,迷背本觉,随境生着,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认苦为乐,以迷为德,承佛性力,造生死业,一切在迷众生,与不依正觉,错乱修习者,皆是也。
不觉:迷惑背离本觉,妄随尘境生起执着,起贪瞋痴三毒,造杀盗淫三业,认苦为乐,以迷为德,倚仗佛性之力,造生死之业,一切在迷惑中的众生,与不依止正觉之道,错乱修习的人,都是不觉啊。
本觉凡圣平等,无有高下。始觉工夫浅深不一,悟证地位各别,由名字以至分证,历外凡以至等觉,皆在始觉范围之内。
从本觉的角度来说:凡夫圣人平等,没有高下。对于始觉:工夫的浅深不一,悟证的地位各别,由名字佛以至分证佛,经历外凡位以至于等觉位,都在始觉的范围之内。
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修德功极,性德圆彰,福慧具足,烦惑净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方为大觉世尊,方证始本合一之最上乘极致,方了修因证果之大丈夫事业。
由等觉位再破一分无明,就修德功极,性德圆彰,福慧具足,烦惑净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才成为大觉世尊,才证得始觉本觉合一的最上乘极致,才了结修因证果的大丈夫事业。
故华严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华严经》中说:“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者,本觉理性也。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者,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也。离妄想则智慧现前者,顺本觉而修,渐至圆成佛果也。了此性修理致,则不肯自甘下愚,亦不敢以凡滥圣,而必以实修实悟,以期于实证而后已。
所说的“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 ,这是本觉理性。“ 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这是背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六道。离妄想则智慧现前,这是随顺本觉的佛性而称性起修,渐渐到圆成佛果。了解这个性德修德的道理,就不会自己甘处下愚,也不敢以凡夫滥充圣人,而必定以实修实悟,以期望实证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