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佛教流传到东土,慧远大师开创莲社。随后的禅门教下的祖师高人,没有不弘扬赞叹的。如智者大师、慈恩大师、清凉国师、永明大师等。因为净土法门,是初机入道的第一要门,《华严经》成佛的最后一着。由此法门,具缚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的人,不是算数譬喻所能知道的。
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
在南宋之时,净土宗有一位大德,王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娶妻子。虽入国学,不走仕途。
发挥儒佛之心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净土。作为此书,普遍倡导。言浅而典,理深而着。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
发挥儒家佛教的心法宗旨,教授具足信心的子弟。又想使得大家,全都往生净土。编写了这本书,来普遍倡导。言语浅显而精典,义理深遂而显着。俯顺下劣根机,循循善诱。委曲竭尽仁慈之心,无所不至。
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
恐怕众生畏惧困难而不入门,所以用晨朝十念,作为普摄群机的最胜方便。等待他们渐渐深入,如同得到美味嘉肴,既然知道了这个美味,那么在日常行为,自然能够衷心信服,唯佛是念。
非限于一茶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
并非局限在一口茶的时间,来作为定章。倘若能够具足真信切愿,一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何况还能加功用行的人呢?
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
不但如此。即使绝对没有信愿,绝对没有修持。知道有阿弥陀佛的圣号,也是不可思议的善根。为什么呢?因为由于知道阿弥陀佛名号的缘故,遇到境界,逢到事缘,就能够提起这句佛号。
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且能归而叙述前因,亲现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预闻,则便被鬼夺命,永劫沉沦矣。
如《净土文》中陈企被所杀的怨鬼相逼,由于念佛而鬼就不现,因此一生念佛,临终往生。而且能够回来叙述前因,亲自显现生到西方的本身妙相。假使他起先没有预先听闻过佛号,就会被鬼夺去性命,永劫沉沦了。
所以观经三福,初则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则狱现尚获往生。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须言矣。
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中的三福,最初就是世间善法,都可以回向。到了九品往生,最后说明地狱相现,尚且得以往生。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的人,就更不须要再说了。
是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了无弃物,猗欤大哉。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
所以知道净土法门,普摄群机,没有被遗弃的,实在是伟大啊!这本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当生决定往生为宗旨。
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往生事迹,特为劝谕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后所现。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
详细观看 “ 断疑生信 ” 、 “ 普劝修持 ” 、 “ 往生事迹 ” 、 “ 特为劝谕 ” 等篇目,以及王龙舒居士一生的行事,最后往生的示现。那么上中下三根,没有根机不被加被。
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爰付 剞( ji )劂( jué ) ,普遍流通。企酬释迦说法,诸佛证明,列祖传灯,居士着书之大慈悲心于刹尘海滴云耳。
信愿行三法,没有一法不彰显啊!将付刻印,普遍流通。希望以此酬报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此法,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证明,列位祖师传承明灯,以及王龙舒居士着书的大慈悲心的恩德于万一(如刹尘海水中之一滴)啊!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总序
一切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从未悟故,不得受用。故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一切众生的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因为从来没有觉悟的缘故,得不到受用。所以《华严经 · 如来出现品》说: “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
须知智慧与妄想执着,原非二物。迷之,则全智慧,以成妄想执着。悟之,则全妄想执着,以成智慧。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结冰融泮,原是一水。
必须知道,智慧与妄想执着,原本不是二个。迷惑了,那么全体智慧,就成为妄想执着。觉悟了,那么全体妄想执着,就变成智慧。譬如握手成拳,舒拳成掌,原本是一个手。结水成冰,冰融成水,原本是同一水。
良由心体不变,用常随缘。体不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而不受轮回,证涅盘而不属寂灭,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从本以来,常自如如,了无凡圣生佛之异。
实在是由于心体(心性本体)不变,受用恒常随缘。心体不变的缘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尘不染,离垢不净,在生死中,而不受轮回;证得涅盘,而不属寂灭。没有形象,而成为万象的主体;非法而成为诸法的根本。从无始根本以来,常自如如不变,没有一点凡夫圣人、众生佛陀的差异。
悟之名贤,证之名圣,若但具而未悟,则虽有性德,了无修德,只为六道轮回之凡夫而已。用随缘故,则有四圣六凡,苦乐升沉之殊。
觉悟了,名为贤人;证得了,名为圣人。如果只是具有,而没有觉悟,那么虽然有性德,没有一点修德,也只是六道轮回的凡夫而已。体用随缘,所以有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苦乐升沉的不同。
而缘有染净,必随其一。随染缘,则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则断惑证真,常住涅盘。由惑业有轻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并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
而缘有染缘净缘,众生必定会跟随其中之一。随染缘就起惑造业,轮回六道,随净缘就断惑证真,常住涅盘。由于惑业有轻有重,所以有人天善道,以及阿修罗这样善恶夹杂之道,和畜生饿鬼地狱这样的三恶道。
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了无定相。致所受生处,展转迁移,如轮无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烦惑,皆被业缚,随业受生,不能自主故也。
而由惑起惑,由业造业,或善或恶,没有定相。致使所受生的地方,辗转迁移。象轮子那样没有端点,忽上忽下。因为既然有烦恼迷惑,就会被业束缚住,随业受生,不能自主。
由断证有浅深,故断见思者,证声闻果。侵习气者,证缘觉果。破无明者,证菩萨果。若无明净尽,福慧圆满,修德功极,性德全彰者,则证佛果。
由于断惑证真的程度有浅有深,所以,断见思烦恼的人,证声闻果。侵习气的人,证缘觉果。破无明的人,证菩萨果。如果无明完全断尽,福慧圆满,修德功夫到了极处,性德全部彰显出来,就证佛果。
证佛果者,亦不过彻底究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亲得全体受用而已,实未加一丝毫于其初也。若声闻缘觉菩萨,虽则所证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体受用性具功德。
证佛果的人,也不过是彻底究竟地证得、他在凡夫地上本来就具有的、心性功德力用,亲自得到全体的受用而已,其实跟起初相比,心性没有一丝一毫的增加。声闻缘觉菩萨,虽然所证的高下不同,然而都没能全体受用自性本具的功德。
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议心性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堕三恶道,永劫沉沦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
而一切凡夫,反而承着这个不可思议的心性力量,在六尘境界中,起贪嗔痴烦恼,造杀盗淫恶业,以至于堕入三恶道受苦,永劫沉沦的众生,比比皆是,多么可悲哀啊!
纵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间福乐,乃堕落之根本。天上虽不比人间烦惑猛利,然天福一尽,决定下生。由宿福未尽,故享福。由享福,故造业。既造业已,则堕落恶道,直在瞬息间耳。
即使严格地修持五戒、十善,得人身、天身。然而人间的福乐乃是堕落的根本所在。天上虽不比人间的烦恼惑业猛利,然而天福一旦享尽,决定往下界投生。由于过去世的福报没有享尽,所以在人间继续享福。由于享福的缘故,所以造业。既然造了罪业,那么堕落恶道就是瞬息间的事情。
况有由天命终,承宿世恶业已熟之力,直堕恶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无正念修持净业,唯得人天福报者,名为第三世怨。
何况还有因为天命终了,承受宿世恶业已经成熟的力量,直接堕入恶道中的人呢?所以古德认为,修行的人,假如没有正念修持净业,只得到人天福报,(第二世借人天福报来造孽,导致第三世堕恶道),这就被称作第三世怨。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好歹者,当以急求出离,企得安隐,为上计也。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道好歹的人应当急忙寻求出离三界,希望到达安稳寂静的境界,作为上等的计策啊。
大丈夫生于世间,既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又知十法界因果修证,不出自心。固当发大菩提,力修定慧,以期断惑证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众生,同出迷途,共登觉岸,毕竟亲证本具心性而后已。
大丈夫生在世间,既然知道自己的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又知道十法界的因果修证,不超出自我的一念心性。固然应当发大菩提心,努力修习戒定慧,以期望断惑证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众生,同出迷途,共登觉岸,彻底亲证本具心性而后已。
如或根机陋劣,未能如是。必须以深信愿,笃修净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迨至证无生忍,再乘愿来,度脱众生。然于未生以前,尤宜发菩提心,自行化他。纵不能出广长舌,震海潮音。亦当于佛祖经论,先贤遗书中,采其契理契机,易于领会者,编辑成书,垂示将来。
或者根机陋劣,不能够如此来发愿实行。必须以深信愿,笃修净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等到证得无生法忍,再乘愿而来,度脱众生。然而在未生西方以前,尤其应该发菩提心,自行化他。纵然不能够出广长舌,震海潮音。也应当在佛陀祖师的经论,先贤圣者遗留的经书中,采摘其中上契佛理,下契众机,容易领会的,编辑成书,垂范以示将来的学人。
举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及三宝功德,佛法利益,与夫三根普被之道,凡圣共修之法,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俾阅者一目了然,自知取舍。从兹断疑生信,归心大觉。
凡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以及三宝的功德,佛法的利益,与三根普被的圣道,凡圣共修的法门,分门别类,仔细分析,一条条的陈述出来。使得阅读的人,一目了然,自然知道如何取舍。从此断疑生信,归心大觉佛陀。
或于现生即了生死,或作未来得度因缘。如其无此手眼,不可冒昧从事。当取古人契理契机之书,刊印流布,俾展转传扬,永用舟航,实属莫大功德。
或者在这一生就了生死,或者作未来得度的因缘。如果没有这种妙手法眼,不可以冒昧从事摘录的工作。应当取来古人契理契机的书,刊印流布,辗转传扬,永远用作度人的舟航,实在是莫大的功德。
如上所说,虽则志在利人,而化功实归自己。由是现生福慧增崇,临终直登上品,岂不堂堂丈夫,表表懿范者哉。
如上所说,虽然用心在于利益他人,而教化的功德,实际归于自己。由此,这一生福慧增长,临终时,直接登上上品莲台,岂不是堂堂的大丈夫,卓越杰出美德风范的人吗?
若不知此义,唯依世谛而为操修。纵此生意诚心正,有大把持。恐一经转世,便致迷惑。则被业所缚,随业受报。如风飘叶,不能自主。或堕茵褥之上,或堕溷 ( hun ) 厕之中。思之诚可畏也。
如果不知道这个意义,只是依着世俗谛来操持修行。纵然是这一生,诚心正意,有大的把握守持。恐怕一经转世,就会迷惑了。则被业力所系缚,随业力而受报。如风飘吹树叶,不能自主。或者堕在床褥之上,或者堕在厕所之中。想想,实在是恐惧啊!
福保丁居士,专精医学,历有年所。继思病从身生,身从业生,业从心生,但只治身,实非拔本塞源究竟之道。
丁福保居士,专门精修医学,已有多年。继而想到疾病从身体而生,身体从业力而生,业力从心想而生。如果只是治疗身体,实在不是救拔根本,堵塞源头的究竟之道。
于是研究佛学,笺注各经。欲令初机易入,故用汉儒训诂之法,俾若文若义,悉皆了了。良以佛经深奥,意义无穷。古德注疏,多重提纲阐妙。字句之间,不甚详释。致令初机,殊难领会。
于是研究佛学,注释各种经论。想使初学之人容易进入,所以用汉朝儒生训诂的方法,使得不论是文字或义理,全都明了清楚。实在由于佛经深奥,意义无穷。古德的注疏,大多注重在提纲大要的阐述玄妙。字句之间,没有很详细的释释。致使初学之人,很难领会。
若由训诂入门,自可登堂入室。然后进而研究古德之注疏,则如杲日当空,无微不照。正不必守此以为究竟也。
如果由解释字句来入门,自然可以登堂入室。然后进一步的研究古德的注疏,就如同明亮的太阳当空照,没有一处细微之地不被照到的。不必要局守不变,认为是究竟啊!
又以世儒狃 ( niu ) 于见闻,不信人死神明不灭,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上焉者,只可作自了汉。断不能移风易俗,觉世牖民。下焉者,则谓既无因果,一死永灭,何不随意所作,以取此生快乐乎。
又因为世间儒生,局限于所见所闻,不相信人死后,神明不灭,以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情。上等的人,只可以作一个自了汉。绝对不能够移风易俗,觉化世道,诱导人民。下等的人,就认为既然没有因果,一旦死了,永远灭亡,为何不随意所欲来作事,以得到这一生的快乐呢?
从兹肆无忌惮,安于为恶。致世道人心,日趋日下。因将佛祖经论,及古今缁素群贤遗书中,所有因果报应显着事迹,录成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