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陕西的南五台山,大香山,浙江的天竺山等等。其中感应昭明显着,香火弥漫不绝,唯有南海普陀山最为第一。因为普陀山的名字记载在《华严经》中,过去善财童子亲自参访。恩德周遍万类,历代皇帝敕命修建。所以致使举世钦崇,各国景仰。
缅维菩萨应化三乘天仙一类大机,固于此山经劫常住,何止天长地久。至于凡夫所见之迹,乃于五代朱梁贞明二年,慧锷大师由五台请铜观音像,欲归日本,至此舟胶不动,方始开山。
遥想菩萨应化三乘、天人仙人一类的大根机,固在普陀山经劫常住,何只天长地久。至于凡夫所看见的事迹,是在五代朱梁贞明二年(916 年),慧锷大师由五台山奉请观世音菩萨铜像,想要回到日本,到了普陀山,船胶着开不动,方才从此开山。
迄今千有余年,其事迹诗文,录之成帙,名曰普陀山志。余尝病其于菩萨不思议感应事理,殊欠发挥。拟欲遍阅大藏,博览群书,凡属菩萨随机赴感之迹,悉备录之,刊板流通。
到现今有一千多年了,其中的事迹诗文,录成卷册,名为《普陀山志》。我曾经指责书中对于菩萨不思议的感应事理,很欠发挥。打算想要遍阅大藏经,博览群书,凡是菩萨随机赴感的事迹,全都摘录下来,刊板流通。
一以阐菩萨度生之妙道,一以启众生出苦之良缘。但以目疾未愈,未能如愿。会稽何廉臣居士者,儒得圣心,医称国手。志行高洁,信心纯真。曾邀同人结桑榆社。以其暮景无多,拟作归计。同修净业,企生安养。
一方面是阐扬菩萨度生的妙道,一方面是开启众生出苦的良缘。但因为眼病没有好,未能如愿。浙江会稽何廉臣居士,儒学得到圣人心法,医术可称国医妙手。志行高洁,信心纯真。曾经邀集同人结桑榆社。因为暮年晚景,时日无多,打算作回归家乡之计。同修净业,期生安养。
又以一切众生久沉苦海,不仗法力,莫由得出。拟将菩萨应化事迹,为救生船。泛于其中,振臂疾呼。俾诸溺者,相引登舟。庶可同登彼岸,直达家乡,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又因为一切众生,久沉苦海,不仗佛法的力量,无法出离。打算将观世音菩萨的应化事迹,作为救生船。泛乘于苦海之中,振臂疾呼。使得一切沉溺的人,相互牵引登上舟船。才可以同登彼岸,直达家乡,永离众苦,但受诸乐啊!
因石印山志以广其传。用酬大士度生之恩,用开众生投诚之路。令余作序。遂不胜欢喜,顿忘固陋,乃将菩萨感应之妙,略为发挥。其余事迹,固有全书在也。何须多赘。
因此石印《普陀山志》以广泛流传。用来酬谢观世音大士度生之恩,用来开启众生发起真诚信愿的方法。令我作序。于是非常欢喜,顿时忘记了自己的浅陋,将菩萨的感应之妙,略为发挥。其余的事迹,固然有《普陀山志》全书在。何须多说。绍兴何阆( l à n g)仙家庆图序
详夫春回大地,百卉各遂其生成。风起长空,万籁咸为之鸣啸。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此举世亲知亲见,谛信无疑者也。
春回大地,百草因此而各得生长。风起长空,万种声音全都为之鸣响。世间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音相合则回响顺耳,身形笔直则身影端正。这是普天下的人都亲知亲见,且深信无疑的。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世间圣人,非不明示因果。以其专主经世,欲其可继可传。因只局在现生,及先代后代。而不详其生之以前,死之以后,及前自无始,后尽未来。
因果这二个字,普遍含摄了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竭尽无余。世间的圣人,并非没有明白揭示因果的道理。因为他们专一注重在治理社会上,想使他们的学说可以继承流传下去。因此只局限在现生,以及先代、后代。而不详究出生以前,死了之后,以及向前推到无始,向后尽未来际。
后之学者不能深体圣人之意,遂谓人物之生,特天地之气,偶尔凑泊其形骸而已。其至于死,则形既朽灭,魂亦飘散。无因无果,成断灭见。其负圣教而昧己灵也甚矣。
后来的学人,不能深察圣人之意,于是认为人类物类的出生,只是天地之气,偶尔遇到色身并暂居其中而已。等到死了,那么身体既然朽灭,魂魄也就飘散了。无因无果,成了断灭见。这实在太辜负圣人的教诲而暗昧自己的性灵了啊!
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明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二者若不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论,则上天之畀(b i)与,圣人之言论,明王之政令,诸多矛盾(如奸党荣贵,忠荩(j in )诛戮,颜渊短命,盗跖长寿等)。
孔子赞美《周易》。最初就说:修积善行的人家,必然有更多的吉庆。累积恶行的人家,必然有更多的祸殃。箕子陈述《洪范》。最后方才说明,用五种幸福引导人行善,用六种困苦警戒人为恶。孔子与箕子如果不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起来论说,那么上天的赐与,圣人的言论,明王的政令,就存在许多矛盾(如奸党得到荣华富贵,忠臣被诛害杀戮,德学俱善的颜渊短命,横行的匪徒盗跖得以长寿等等)。
若知前后因果,则穷通得丧,皆我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之未孚,不见人天之或失。乐天知命,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如果知道前后的因果,那么贫穷、通达、得到、丧失,都是我自己导致的。纵然遇到逆境,不怨天不尤人。只是惭愧自己的德行未能使人信服,不见人天的过失。乐天知命,所到之处没有不自在逍遥的。
人徒见何君之一门慈孝,四世同堂为庆。而不知其致此者,由多生之培植来也。须知娑婆世界,寿命短促,百年即为上寿,而能得者有几。
人们只是看见何家一门的慈孝,四世同堂的喜庆。而不知道之所以能够如此,是由多生培植而来的。必须知道娑婆世界,寿命短促,一百年就为高寿,而能得百岁的人有几个呢?
今何君幸慈亲之寿,已满六旬。特启华筵,承欢上寿。广征诗文,用佐寿觞。可谓笃于事亲,以身设教者也。又须知其穷三际而不迁不变,历万古而无减无增者,方是老夫人即心本具之真实寿量也。
今天,何阆仙庆祝母亲的六十寿辰。特地开启丰盛的筵席,承欢母亲的寿诞。广泛征集诗文,用来佐助寿酒之兴。可说是切实侍奉母亲,以身行施设教化啊!又必须知道,穷尽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而不迁流不改变,历经万古而无减无增的佛性,方才是老夫人即心本具的真实寿量啊!
盖吾人现前一念,本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背觉合尘,迷心取境之故。致令原无迁变增减者,常受迁变增减之厄。了无一念常住不动之时矣。
因为我们每个人现前一念,本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当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是因为背离觉性,合于尘境,迷惑真心,攀取外境的缘故。致使原本无迁流变化增减的佛性,常受迁流变化增减的苦厄。了无一念常住不动的时候了。
我大觉世尊愍之,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垂言教。普令一切众生,背尘合觉,复本心性。灭元无之幻业,了本有之真心。故华严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大觉世尊怜愍众生,乘愿示生在这个世间成就佛道。随顺众生的根机和适宜的法门,言教广传于后世。普令一切众生,背尘合觉,恢复本有心性。灭除元本没有的虚幻之业,明了本有的真心。所以《华严经》中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须知智慧德相,与妄想执着,唯是一心,原非二物。迷之则全智慧德相,便成妄想执着。悟之则全妄想执着,即为智慧德相。喻如水结成冰,冰融成水。亦如醉见屋转,屋实不转。迷谓方移,方实不移。所谓万境本闲,唯心自闹,一心不生,万法俱息者。此之谓也。
必须知道智慧德相,与妄想执着,唯是这一个心,原本不是二个东西。迷惑了,那么全体智慧德相,就成为妄想执着。觉悟了,那么全体妄想执着,就成为智慧德相。譬如水结成冰,冰融成水。也如同醉酒之人看见房屋转动,而房屋实际没有转动。迷路之人认为方向移动了,而方向实际没有移动。所谓的,万境本无事,唯心自扰乱,一个心念都不生,万法全都止息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此理悟之虽易,证之实难。若非宿根成熟,孰能亲证亲到。故我世尊,特垂方便,立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无论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与夫天仙修罗之辈,地狱鬼畜之俦。但能至诚发愿,持佛名号。圣则顿成佛道,余则带业往生。
然而这个道理觉悟到虽然容易,证到却实在太困难。如果不是宿根成熟,谁能亲自证到。所以我佛世尊,特别垂示方便,建立一个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无论是圣人凡夫,愚人智者,与天人仙人、阿修罗之辈,地狱、饿鬼、畜生之类。只要能够至诚发愿,持佛名号。圣人即能顿成佛道,其余的则可带业往生。
既得往生,则惑不期断而自断,德不期证而自证。譬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
既然得以往生,那么烦惑没打算断除而自然断除,性德没打算证得而自然证得。譬如大冶洪炉与一片雪花,雪花还没有飘到炉边就被融化了。与有道德的人亲见一面,俗鄙之念就完全消失了。
夫孝子之于亲,宜先乎本而次乎末,养其体而导其神。倘唯知服劳奉养以安之,立身行道以荣之,而不知以常住无生之道,念佛往生之法,谕令修持。
孝子对于双亲,应该先关心根本而其次关心枝末,奉养双亲的身体而引导他们的神识。倘若只是知道服劳奉养以安置父母,立身行道以使父母荣耀,而不知道以常住无生的佛道,念佛往生的方法,告知他们来修持。
使其生念佛号,死生佛国。辞生死之幻苦,享常住之真乐。承事弥陀,参随海众。闻圆音而三惑净尽,睹妙境而四智圆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上求下化,广作佛事。彻证即心本具之佛性,普作苦海度人之慈航。
使他们活着念诵佛号,死后往生佛国。告别生死轮回的虚幻之苦,享受常住不变的真实快乐。承事阿弥陀佛,参随莲池海众。听闻佛陀的圆音,而三惑净除究尽,睹见极乐妙境,而四智圆悟彻明。不离安养国,遍入十方界。上求下化,广作佛事。彻证即心本具的佛性,普作苦海度人的慈航。
是所谓见小而忘大,得近而遗远。乃中人之局见,非达士之大观也。若能令慈亲与己,并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养,同证无量光寿,同享寂灭法乐,同作弥陀法王子,同为人天大导师。
所谓见到小孝而忘记大孝,得到浅近而遗忘了深远。这是中等人的局限浅见,不是通达之士的宏远观察啊!如果能够令母亲与自己,以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养,同证无量光寿,同享寂灭法乐,同作阿弥陀佛的法王子,同为人天大导师。
方可尽其孝慈之心,与夫教育之谊。其所谓孝慈教育,非世之所谓孝慈教育也。此家庆图原始要终之极致。倘不以予言为非,待至同生净土之后,用大圆智镜,摄彼莲池海会之影,普赠沉溺苦海之同胞。予亦当竭其愚诚,序而赞之。
方才可以尽我孝敬母亲,慈爱后辈之心,与教育的情谊。这里所谓的孝慈教育,不是世间所谓的孝慈教育,而是贯彻家庆图始终的至理。倘若不认为我的话不对,等到同生净土之后,用大圆智的宝镜,照摄他们在莲池海会的影像,普遍赠予沉溺在苦海的同胞。我也当竭尽愚诚,写序来加以赞叹。募设千僧斋序(代在家善人作)
泥龙虽不能致雨,祷雨者必祭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求福者须供凡僧。而况观音大士现身尘刹,寻声救苦,其应化之迹,在乎普陀。
泥土做的龙虽然不能降雨,但祈雨的人必定要祭奉泥土做的龙。凡夫僧虽然不能够降福,但求福的人必须供养凡夫僧。何况观世音大士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他的应化事迹,就在普陀山。
是以历朝钦敬,举世尊崇。其山僧众,及十方来者,皆属如来弟子,大士儿孙。当香会时,几满二千。其中凡圣交参,行位难辨。可不念大士恩,培出世因,以至诚心,平等供养乎。
因此历朝历代钦敬,举世尊崇。普陀山的僧众,以及从十方来的僧众,都是如来弟子,观世音大士的儿孙。在香会(观世音菩萨圣诞)期间,将近有二千位僧人来应供。其中凡夫圣人互相参杂,修行位次难以分辨。怎可不念观世音大士之恩,培植出世之因,以至诚心,来平等供养呢?
心若真切,不但住世大阿罗汉如宾头卢尊者等,定来应供。即大士或亦现凡僧身,俯临法会。其功德利益,何可名言。
发心如果真切,不但住世的大阿罗汉,如宾头卢尊者等,一定会来应供。即使是观世音大士,或者也会示现凡僧身,亲临法会。这个功德利益,怎可称说。
某拟于来年二月间,于法雨禅寺虔设千僧大斋,广结良缘。非但自力微弱,实欲与人为善。因募善信,随心乐助。入宝山者切勿空手,沐法泽者各报佛恩。
我打算在明年的二月份,在法雨禅寺虔诚施设千僧大斋,广结良缘。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财力微弱,另外也实在是想要与人为善。因此募集善信人士,随喜发心乐助。进入宝山的人,千万不要空手而归,沐浴过佛法恩泽的人,各自要报答佛陀的恩德。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
岁在己未,奉化玉仙孙君,刻宋文宪公全集成。又将专阐佛学诸作,依莲池牧斋所订之护法录,于全集中挑印之。有不相接续者,则另刻之。以二集各送观宗谛闲法师一部。
民国己未年(1919 年),浙江奉化的孙玉仙居士,完成了刻印《宋文宪全集》。又将宋濂居士专门阐述佛学的着作,依照莲池大师、钱牧斋所订的《护法录》,在文宪公全集中摘出来翻印。有不相连贯的佛学文章,就另外刻印成一本。将这二种集子各送一部给宁波观宗寺的谛闲法师。
(光)往观宗见之,不胜欢喜,祈为代请护法录一部。初孙君拟另刻护法录板,祈谛师作序。师以日与学徒讲演台教,不暇命笔。孙君因(光)之请,遂托谛师命(光)勉作。
我到观宗寺见到这二本书,非常欢喜,也希望代请一部《护法录》。最初孙玉仙居士打算另外刻印《护法录》的模板,祈请谛闲法师作序。谛闲法师因为每天与学生讲演天台教法,没有时间写序。孙玉仙居士因为我想请一部《护法录》,于是转托谛闲法师令我来写这个序。
(光)心被茅塞,见等面墙。何能发挥乘愿再来,现文雄宰官之身,即身口意三业,写华严大经,以宏佛祖心要之道乎。然既蒙见委,敢以陋辞。因略论其举世疑议之大关节而已。
我的心中如同茅草堵塞而不通达,见识如同面对墙壁一样局限。怎能发挥宋濂居士乘愿再来,现文豪官吏的身份;即身口意三业,写《华严经》,来宏扬佛陀祖师的心要之道呢?然而既然承蒙委托,不敢因为我的浅薄而推辞。因此大略论说其中大家都有疑惑议论的大要关节罢了。
至于其文之雄浑辨博,圆融直捷,发明儒佛之心宗,永为人天之眼目处。直同杲日当空,有目咸睹。正不须(光)之管窥预告也。
至于文章的雄浑辨博,圆融直捷,阐发明示儒家佛家的心宗,永为人天眼目的地方。就如同太阳当空,有目共睹。不须要我以管观天来预告啊。
序曰,阿弥陀佛,久证菩提,安住常寂光土,常享寂灭法乐。但以众生无尽,我愿无尽之故,不离寂光自受用土,遍入十方无尽世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或显或密,或折或摄,必期于究竟出离二种生死而后已。
序文说:阿弥陀佛,久证菩提,安住常寂光土,常享寂灭法乐。但以众生无尽,我愿无尽的缘故,虽不离常寂光自受用土,而又遍入十方无尽世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或显说或密说,或折服或摄受,必期望众生究竟出离分段、变异二种生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