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愿阁下,护持名山,摧邪辅正。以国家之爪牙,作大士之金汤。继黄蓝之芳踪,抉俗眼之翳膜。其食报也,当必果证无生,地登不退。成正觉于将来,作调御之丈夫。岂第印变成方,秩转为文。百年福寿,裔世联芳而已哉。
伏愿阁下您,护持普陀名山,摧破邪魔,辅助正法。以国家的武装,作菩萨的护法。继承黄大来、蓝理的美好足迹,剔除世俗人眼里的隔膜。那么您的果报,必定是证无生果,登不退地。在将来成等正觉,作调御丈夫。哪里只是高官厚禄,名垂史册,福寿百年,子孙贤达而已呢。复张云雷居士书一
梁任公,有出群之才,值相忌之世。何不卷而怀之,赋归欤而力究出世大法,以期彻悟本具妙性。又须力修净业,回向往生。俾所悟者,一一亲证。然后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以不思议神通变化,作对治法。
梁任公 (梁启超) ,有出众的才华,却生在了互相猜忌嫉妒的时代。为什么不隐藏自己的才干,吟唱着"归欤"回到故乡,来努力穷究出世的大法,以期望彻悟自己本具的妙真如性呢?同时还必须努力修习净业,回向往生西方。使自己所悟到的,一一都能亲身证得。然后乘着大悲愿力,示现在五浊恶世。以不思议的神通变化,作为对治方法。
于强弗友,刚克。燮 (xi è) 友,柔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此大丈夫继往开来,自利利他之究竟实义。于此时此世,而不竭力研究。徒存忧世之心,不免危身之虑。乃英雄豪杰愤世闷时之迹,非圣贤素位而行,乐天知命之本色也。
对于强硬不可亲近的人,以刚强度化他;对于和顺可亲的人,以柔和度化他。无论上、中、下根,没有一个不受到度化。这是大丈夫继往开来,自利利他的究竟真实意义。在此时此世,不去竭力的研究,却白白存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又不能免除危及自身的忧虑。这是英雄豪杰愤恨于世事,苦闷于时运的行迹,不是圣人贤士素位而行,乐天知命的本色啊!
宿生培此慧根,固不容易。倘不于此专精致力,以期亲证。则如坯器未火,经雨则化。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未证道人,从悟入迷者,万有十千。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忍令无上法器之坯,经再生之雨,而复为尘土乎哉。
过去生中培植这个慧根,自然是很不容易的。倘若不在佛法上专心精进,努力修持,以期望亲自证道。那么就如同泥土制作的坯器没有经过火烧,一经雨淋就会化掉。光阴短促,人的一生能有多长呢。一口气不来,就奔赴下一世了。没有证道的人,再受生后,从觉悟转入迷惑的,一万个当中有五千双;再受生后,觉悟有所增加的人,一亿个当中没有一二个。难道忍心让无上的法器的优质坯型,经受再生转世的雨水浇注,从而又变成尘土吗?
任公与光,素无交情。近以谬听人言,亦可攀为知己。知己者为知己谋,须于大体统处立言,方不失为一言相契,毕生知己之谊也。不知梁公视此,为竖点头乎,抑横摇首乎。祈以此意转达之。
梁任公 (梁启超) 与我,从没有过往来。近来因为无意中听到他人的描述,觉得也可以将他攀为知己。为知己谋虑事务,必须立足于大局纲领来提建议,方才算得上是一句话相投,一辈子知己的友谊啊!不知道梁任公 (梁启超) 看到这里,是点头呢?还是摇头呢?祈望将这个意思转达给他。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入佛问答一书,导引未悟,令生正信。随机开示,渐入渐深。赠送结缘,诚属莫大功德。然此系泛论入佛事理。虽亦偏赞净土,实未大畅厥旨。
《入佛问答》这本书,引导尚未觉悟的人,令他们生起正信。随众生根机而进行开示,使他们能够渐渐深入佛法。将这本书赠送结缘,实在是有很大的功德。然而这本书,只是泛泛讨论进入佛法门庭的事理。虽然也偏重于赞扬净土,但实际上没能畅显净土法门的宗旨。
若已有信心,当阅净土诸书。若不能多阅,其最显豁者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趣净土壸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
如果是已经对佛法有信心的人,则应当阅读净土宗的各种典籍。如果不能广泛阅读,那么其中最豁然显明的要数《径中径又径》这本书,它采辑了诸家的要义,分门别类列举,令阅读的人不用花费研究翻阅的力气,而直接趣入净土法门的奥义。对于初学人,是有很大的利益的。
入佛问答所示研究次第,唯天姿高,宿根深者,方堪担荷。若二俱退半,仍欲依彼所示而为研究。恐教理不能大通,而净土一法,由笃志研穷教理,遂成担搁矣。
《入佛问答》所开示的研究次第,唯有天资高超,宿根深厚的人,才能够担荷。如果天资、宿根两方面都只是中等,却仍然想要依这本书所显示的次第来研究。恐怕教理终究不能有大的通达,却由于专心一意研究教理,而耽搁了净土法门的修持。
佛法因人而施,断不可执通途宏规,而与机相违,致失即生了脱之殊胜利益。是在当人自量根性,而为修持耳。
佛根据人的根机而设法,绝对不可执着于通途的宏规,而违背根机,从而导致失掉了当生了脱生死的殊胜利益。关键在于当事人要衡量自己的根性来进行修持。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
梵文的《往生咒》,学学也挺好。但是不得生分别心,认为《往生咒》简略文不好。一起这种念头,那么《大藏经》中所有的咒语,你都会生疑惑心,认为不合佛陀的意思。
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
要知道,译经的人,都不是一般人。怎么可以因为别的译文版本有不同之处,便藐视这个版本呢?千百年来持念这个版本而得到利益的人,数也数不清。难道说千百年来的人,都不懂梵文吗?(梵文版)固然应当学习,但是万万不可起优劣胜负的分别心。那么就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了。
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止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
持咒一法,与参禅看话头相似。看话头,因为没有义路,所以能熄灭修行人的凡情分别,从而证悟本有的真智。持咒因为不知义理,只需要至诚恳切地持下去。如果竭诚到了极点,自然能罪业消除,智慧明朗,除尽障惑,增长福德。其中的利益有不可思议的地方。
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
平时很忙的人,如果不方便按照特定仪式来礼佛,只要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必定要做到,如同佛陀在眼前一样的虔诚才可以。
世当劫浊,互相戕贼。不有护身符子,断难永无祸害。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
这个世界正处在劫浊之中,众生之间互相残害侵夺。如果没有护身符,决定难以永远免除祸害。所谓的护身符,也就是至诚礼拜念诵阿弥陀佛罢了。而观世音菩萨,悲愿洪深。寻声救苦,众生有感,菩萨即有应。所以应该在早晚礼佛念佛之外,加上礼拜念诵观世音菩萨。那么在冥冥之中,必定蒙菩萨加被,自然可以不知不觉中转祸为福,遇难成祥了。
此方外野人为知己作救世之方法也。若曰为举世,非不能救。但人不肯依法而行,则无如之何矣。
这是我这个方外野人为朋友知己所说救度世间的方法。如果说为全天下的人也讲说这个救度方法,不是不能救度。而是世间人不肯依法去行,那么就无可奈何了。复张伯岩居士书
息战书,略阅一遍。江神童,可谓非常之人,抱非常之志。拟欲作非常之事,普令天下人民,同得非常之常道。实为千古稀有。若非圣贤再世,便是菩萨示生。其生也,必非聊尔。而天下万国,当由此长夜洪钟,通皆震醒。
《息战》这本书,我大略阅读了一遍。江希张神童,可说是个不同寻常的人,怀抱着不同寻常的志向。想要做不同寻常的事业,使得全天下人民,共同得到不同寻常的常道,实在是千古少有。如果不是圣贤再来,就是菩萨示现。他的出生,必定不简单。而天下万国,应当也被这本书所震撼,而从漫漫长夜里惊醒。
由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利利他,视人犹己。同归无我之域,共享大同之风。
从此以后,自己想要成就而先使他人成就,自己想要显达而先使他人显达。自利和利他共同施行,看待他人如同自己 —— 共同归向无私无我的境地,共同享受大同世界的和风。
光老矣,恐不及见。不妨预为万国贺。虽然,其立法犹有不合时机处。光无知无识,何敢评论江君着述。而知己人前,不妨一为商榷,谅无罪责见加耳。
我已经年老,恐怕是见不到这样的大好局面了。但也不妨预先为天下万国庆贺。虽然如此,书中的立法还是有不合时机的地方。我没有什么知识见解,哪里敢评论江先生的着述呢。而在你这位知己面前,倒也不妨商讨一下,想来您不会责怪我吧。
当今世道人心,坏至极点。欲挽救之,但以五教圣贤道德为训。此唯能转变天机深者。若中下之人,任汝说得唇敝舌焦,彼纵能领会,亦与自心了无干涉。况不领会者,居其多半乎。则用力多而收效鲜矣。
现今的世道人心,坏乱到了极点。想要予以挽救,如果只以佛、儒、道、耶、回五教中的圣贤道德作为训导。 (这样的内容) 只能够转变根机深厚的人。如果是中下根机的人,任凭你说得口干舌燥,他即使能领会,也与他的自心毫不相干。更何况不能领会的人,占了多半呢?结果就会用力多而收效少了。
欲万国共敦此谊,除非万国之人,皆属上等天姿,欲力求圣贤之道,而未得其门径者,方有实益也。否则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卫武公早言之于二千余年前矣。江神童可谓知体而不知用,得根本智而未明差别智也。
想要让天下万国共同力行这样的训导,除非万国的人,都是上等天姿,都想要努力寻求圣贤之道,却没有得到门径。这种情况下,才有实际的利益。否则"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若无其事) ",卫武公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指明了这一点。江神童可以说是知道体而不知道用,得到了根本智却没有明了差别智啊。
又其设会之法,范围过大。恐无此汪洋支费,不落空谈,亦属有始无终。又此种大会,何可特设女会。女会一立,将必全国女人,戮力争权,事事皆须男女一体。果皆如虞之二妃,周之三太,则实为大幸。否则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另外,他们设立万国道德会的想法,范围太过庞大,恐怕没有这样天文数字的费用来支撑。即便不落于空谈,也是有始无终。还有,这种大会,怎么可以特别设立女会。女会一成立,将来必定全国女人,合力争夺权力,每件事都要求男女一同参与。如果 (天下女人) 都像虞舜的娥皇、女英两个妃子,以及周朝的太姜、太任和太姒一样贤德,那么实在是天下的大幸。否则的话,这样做的弊病就说也说不完了。
以天生非常之奇人,而开此弊端,实为不慧所痛惜。吾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圣希贤,大立德业。无天姿者,亦可循规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舍此不讲,而专欲操权与男人同,则是乱天下之第一大祸也。神童何其未虑及此。
作为天生不同寻常的奇人,而要开这个弊端,实在让愚钝的我感到痛惜。我曾经说治国平天下的权重,大半操持在女人手中。因为女人在家庭中相夫教子,使得有天姿的人,可以仰慕效法圣贤,建立道德功业;没有天姿的人,也可以循规蹈矩,作一个善良的公民。如果舍弃女人相夫教子的本分,而专门想要操持权力与男人相同,这就是扰乱天下的第一大祸啊!江神童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这些呢。
又其论佛教,亦大有失言之弊。若上等人闻之,当必汲汲以求其戒定慧空。若下等人闻之,或致欲人其人,火其书者,相继而起。当此杀劫炽盛之时,不以佛之慈周无形,悲拔三世之道,为救国救民第一要义为训。而发挥伪佛教,即以弃伦物,谈祸福为证。
再有,其中谈论佛教的《佛教总说》,也大有说话不恰当的弊病。如果是上根人听闻了,必定努力急切地追求他所说的"戒、定、慧、空"。如果是下根人听闻了,或许导致想要迫使僧人还俗,烧毁佛经的人,相继而起。在这杀劫炽盛的时候,不用佛法慈心周遍虚空,没有形迹可循;以及悲心救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道理,作为救国救民的第一要义来训导。却要发挥伪佛教的说法,认为伪佛教舍弃了人伦和尘俗,专门谈论祸福吉凶。
夫因果报应,乃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当此人心陷溺之际,正宜倡明因果报应,使中下之人,虽欲为恶而有所不敢,虽欲不为善而有所不能。而反破斥谈祸福为伪,为所痛恨。岂真知佛教哉。
因果报应,是世间、出世间的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的大权 (注:权,即秤砣,这里或可理解为权衡标准、法则、规律。) 。在这人心陷堕沉溺之时,正应该提倡显明因果报应的事理,使得中下根机的人,即使想要做恶事,也有所顾忌不敢去做;即使不想做善事,也不能不做。而江神童反过来破斥说,吉凶祸福的道理是假的,是应该痛恨的。这哪里是真正懂得了佛教呢?
夫弃伦物谈祸福,何尝无伪,又何尝无真。而概以伪目之,则释迦如来便成罪魁。自佛以下,何堪再论。若曰诸贤所辟者迹,未知其真,则吾无间然。而谓诸贤辟者是伪,则过在佛教,不在诸贤。充所谓伪佛教之词,则非灭除佛教,唯留戒定慧空不可也。
要知道,舍弃人伦物理,谈论吉凶祸福,(这当中)何尝没有假,又何尝没有真 (译者按,五蕴皆空,吉凶祸福皆是一合相,所以说假;虽则是一合相,然而在凡夫地上却样样不能避开,因必感果,纤毫不爽,因果法则,下彻生死祸福,上彻真常法性,所以说真) 。 一概当作假的来看,那么释迦如来就成罪魁祸首了。佛陀以下的圣者们,也就不用再讨论了。如果说诸位贤士 (韩愈、欧阳修、二程、朱熹) 辟佛,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那么我没话说。然而他却说诸贤所辟驳的是伪佛教, (那么按他的说法) 过失是在佛教,而不在诸位贤士了。满篇都是所谓伪佛教的话语,那就是非要灭除佛教,只保留戒定慧空不可了。
夫戒定慧空,佛未出世,法未东来,固已充塞宇宙,无少欠缺。而尧舜周孔之圣,亦未发明。迨至佛教东来,则方知吾人日在戒定慧空中过活,从生至死,不能出乎其外。而无端怖头狂走,为可怜耳。
戒、定、慧、空,在佛陀没有出世,佛法没有流传到中国的时候,自然就已经充塞整个宇宙,没有一点欠缺。而尧、舜、周、孔这些圣人,也没有予以阐发显明。直到佛教传到中国,才知道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戒、定、慧、空当中过生活。从出生到老死,一辈子不能超出这四者之外。现在 (江神童) 却如同演若达多一般,无缘无故害怕自己的头遗失了,而发狂奔走,实在是可怜啊。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
医生治病,病急就治标,病缓就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难进饮食,气息难出。必定先要消他的咽肿,然后才可以按病的根源,调理五脏六腑。如果不先消除咽肿,那么这个人将会立即毙命。纵然有治本的良方妙药,又如何施用呢?
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者。岂徒治标而已哉。
因果报应,就是现今消肿的妙法。然而因果这个法,标和本全都能对治。初学人依从因果,可以改恶修善。通达的人依从因果,可以断惑证真。 (因果法则) 贯通上下,从博地凡夫,直到圆满佛果,都不能离开。哪里只是治标而已呢?与谢融脱居士书
贵乡之知有净土法门,由林介生之请净土典章。倘诸居士于宿世中,向此法门,未种善根。何能以古为师,一闻之下,即便生信发愿,自行化他。不十五年,其道大行之若是乎。
你家乡的人之所以知道净土法门,是由于林介生居士迎请了许多净土经典。倘若诸位居士在过去世中,对于净土法门,没有种下善根。怎能以古人为师,一听之后,马上就生信发愿,自己修行并且化导他人,不到十五年,净土法门就在你家乡大为盛行呢?
观阁下之天姿境缘,及现在之法运时机,似宜以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净土而普劝往生,为契理契机之第一要义。何以言之。阁下年已过四十,天姿非上等。欲研穷经藏,参访知识。恐有法门无量,光阴不多,纵欲钻研,措手不及之叹。又现今虽有知识,而僧多滥污,同行乏人(同行,名为内护,能互相磋磨,挟持进道)。若向上之志一衰,则懒惰懈怠随之,而不复振矣。
看你的天姿和境缘,结合现在的法运时机来考虑,你似乎应当以受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扬净土而普遍劝导大家往生极乐,作为上契佛理,下契众机的第一要义。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年纪已经过了四十岁,天姿并非上等。如果想要研究学习三藏经典,参访善知识。恐怕会面临"法门无量无边,而光阴所剩不多,想要钻研经教,却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叹。另外,现今虽然有善知识,而僧人中许多都滥污,从而也缺乏同参道友(同行,名为内护,能够互相磋磨,勉励增进道业)。如果向上用功的志向一有衰退,那么懒惰懈怠的习气就跟随而来,不再振作精进了。
如(不慧)二十一岁,辞亲出家。亦可谓发心真而立行猛矣。至今五十三岁,若宗若教,毫无所得。徒负亲恩,空为佛子。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
比如我,二十一岁就辞别亲人出家。也可以说是发心真切而立志勇猛了。可是到如今五十三岁了,对于宗门、教下,丝毫没有收获。白白蒙受了亲人的恩德,空为佛子。所庆幸的是,对于净土法门,我在出家学习《阿弥陀经》的时候,已经生起了信心。 (这方面) 实在没有蒙受哪一位善知识的开示。因为当时的授业师,与诸位善知识,都主张参究。他们所有的开示,都破斥净土。我切实衡量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不会随他人所转。即使是佛祖现身(劝我更改志向),我也不会改变自己所修的净土法门,更何况只是善知识所说呢?
又现今法弱魔强,欲护持佛法,在俗则易,在僧则难。阁下若能严持五戒,专念弥陀。克己复礼,言行相应。然后广行化导,普利群伦。不可居师位而自高,不可受钱财而自益。
又者,现今法弱魔强,想要护持佛法,在家人比较容易,僧人就比较困难。你如果能够严格持守五戒,专念弥陀名号。约束自己,行为合礼,言行相应。然后广泛地化导他人,普遍利益大众。不可以居于师位而自我尊高,不可接受钱财而自我得利。
在家为一家演说,对众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草上之风必偃也。令郎不信此道,亦不可强。俟其遇境逢缘,天机发现时,一启迪之,自有沛然莫御之势矣。
在家庭中为一家人演说,面对大众就为大众详细陈讲。那么每个人都仰慕你的德行而相信你,听从你所说的言语。所谓“在上位的人行的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会跟随而行。君子的德风,吹在百姓言行的小草上,小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伏。”你的儿子不相信佛法,也不可以勉强。等待他遇到境界,逢到机缘,天机善根发现的时候,再开导启发他,他的信心,自然有如决口的江河,汹涌澎湃不能阻挡了。
莲社初开,须有定规。女人入社,断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漫无检约,以致一法才立,而百弊丛生矣。至要至要。舍利不能礼拜,丛林不能亲炙,有何所欠。但能见佛像,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见佛,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舍利丛林云乎哉。
莲社刚刚成立,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矩。女人断断不可以入社。千万不要仿效其它地方散漫没有约束,以至于一法才刚建立,各种弊端就都随着产生了。这一点至关重要。舍利不能够礼拜,大丛林不能亲自去参学,又有什么欠缺呢。只要见到佛像就当作真佛去想;见到佛经、祖师语录,就当作佛陀祖师当面教导自己来想—— 必恭必敬,不怠惰,不玩忽。那就是每天见佛,每天亲近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不就相当于是见了舍利,到了丛林吗。
市井习气,出家若不真修,更甚于俗。若欲远离,先须了知世间一切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三毒,无由而起矣。倘犹不能止,则以忠恕忍辱治之,则自止矣。若又不止,则设想于死,自然无边热恼,化为清凉矣。
出家人如果不真实修行,市井习气会超过在家人。如果想要远离市井习气,先必须了知世间一切万法,全都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那么贪瞋痴三毒,就没有途径生起了。倘若还不能够止息,就用忠恕忍辱来对治,那么自然就止息了。如果还不能止息,那么就设想自己将死,无边的热恼,自然就转化为清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