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就仰慕您的高尚风范,没能与您见上一面。很庆幸由于通智法师所着《楞严开蒙》的法缘,得以承听您的妙语。而且您不轻视后学之人,屈尊向下询问我的浅见。 (末学) 我感动惭愧的心,用笔墨难以述说。
昨悟开师一接华翰,即持以相示。知黎端甫居士,已允修治,刻期告圆。晚喜出望外,不禁手舞足蹈。公在山时,晚亦议及黎公。但虑应聘校对地论,恐不暇及。今既允公请。足征大士智慧,犹如日轮当午,大地普照,非我辈持萤火以寻行墨者可比也。
昨天悟开师一接到您的信,就拿来给我看。看过以后知道黎端甫居士,已经答应修订《楞严开蒙》,在预定的期限内即可圆满完成。我为此喜出望外,不禁手舞足蹈起来。通智法师在普陀山的时候,我也曾提到黎端甫居士。但考虑到他已经应聘校对《十地经论》,恐怕没有多余的闲暇。现在他已经答应了通智法师的邀请,这足以证明大菩萨的智慧,就像正午太阳一样,普照着大地,不是我这类借着微弱的萤火光亮来寻对几行文字的人可以相比啊。
然通公开蒙,实纂集诸家菁华。其于发挥理性,可谓深切着明。但以赋性率真,不事支末。故于措词立言,不无参差疏漏之弊。
通智法师所着的《楞严开蒙》,实在是纂集了诸多注本的精华。这本书对于理性的发挥,可以说是深入切要而又显明。只是因为他天性率真,不注重细枝末节。所以书中的措词和表述,不是没有差错和疏漏。
若夫略玄黄而取神骏,须待得意忘言之人。玩图象而怖真龙,每多寻行数墨之士。若不大加修治,决难三根等益。
略玄黄而取神骏 (忽略马的颜色而求取神骏的内质) ,这样的事,必须等待那些已经得到了真意,从而忘却了言语的人 (按,参见陶潜《醉酒》诗句) ;至于玩图像而怖真龙 (喜好龙的图案却害怕真正的龙) ,做这类事的,大多是些咬文嚼字的人。 (从文字措辞来看,《楞严开蒙》一书) 如果不大加修订,决定难以普遍地利益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众生。
窃思鲁史春秋,一经仲尼笔削,遂成千古致治之大经。憨山全集,因嘱谦益修治,即为随藏流通之妙典。古既如是,今亦宜然。只期彻露庐山真面,不必确守原稿成规。
我想到鲁国的国史《春秋》,一经过孔子的删改订正,就成了千古流传治国安邦的大经。《憨山大师全集》,因为嘱咐钱谦益加以修订,就成为了录入大藏经流通的妙典。古时候既然是如此,现今也应该这样。只期望彻底显露庐山真面目,而不必拘泥于原稿。
譬如拆倒五凤楼以重修,打散左氏序以另集。材料虽则仍旧,结构须随所宜。不妨以柱为梁,一任截长补短。文之赘者去之,义之阙者补之。宜在前者移之于前,当在后者置之于后。
譬如拆倒五凤楼重新修建 ,打散《春秋左传》另外集录。材料虽然是旧的,然而结构必须随所适宜。不妨以柱子为横梁,听凭修订的人截长补短。文字多余的去除,义理缺少的补充。适合在前面的,移到前面,应当在后面的,放到后面。
俾大佛顶理,圆通常性,与夫若义若文,悉皆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上中下根,无不一目了然,各获钜益。庶可令通公黎公我公之本怀,究竟舒畅矣。
使得《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深理,二十五圆通的真常法性,以及经文的义理文字,全都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得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全都能够一目了然,各自从中获得巨大利益。这样,或许可以让通智法师、黎端甫居士,以及和尚您的本怀,究竟舒畅啊!
若限以两月告圆,恐致成略加雠校。日期过促,黎公之匠手莫形。修治不精,通公之婆心仍晦。刊而传之,欲与楞严诸注,并寿于世,恐难必矣。宜革欲速见,多限数月。俾得反复研究,谛审精修。自然上契诸佛之妙心,下满诸公之宏愿。罄来际以流通,尽生界而得度也已。
如果限定在两个月完成,恐怕结果只是略微加以校对而已。日期过于仓促,黎端甫居士高明的妙笔就无从施展;修订如果不精准严密,通智法师的一片婆心就仍然不能彰显。刊印流传出来之后,想要与《楞严经》的各种注解,一并久住于世间,恐怕难以确保啊。应该打消想要快速成书的想法,多宽限几个月,使得黎公能够反复研究,谛实审察,专精修订。如此一来,自然向上可以契合诸佛之妙心,向下可以满足诸位的宏愿,尽未来际而流通不绝,尽众生界而化度无穷了。
疏首题名,二公并书。初云忆莲沙门通智寻源述,次云端甫居士黎养正重治。虽黎公心游华藏,志在利人,悟人我以皆空,了自他之不二。然在吾人感恩颂德分上,固应如是施设也。
疏文开头的署名,二位大德的尊名一并写上。先写"忆莲沙门通智寻源述",再写"端甫居士黎养正重治"。虽然黎公端甫居士已经心游华藏世界,志在利益他人;悟到人我皆空,明了自他不二。然而就我们感恩颂德的本分而言,自然还是应当这样安排。
修治已讫,即付手民,不须寄来。黎公儒门山斗,法海津梁。宗说兼通,行解相应。若非观音普贤之应化,定是方山无为以再来。所有着述,机理双契。倘悬之国门,易一字者,赏以千金。当穷年竟月,无一人敢一着笔。有何所疑,尚须傍人相证耶。待至全部刻圆,即祈普惠法施。
修订完成之后,就交给排字工人,不必再寄来给我了。黎公是儒门的泰山北斗,是佛法大海的津梁。他宗门教下通达无碍,行持悟解相应相合。如果不是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的应化示现,就一定是李通玄、杨杰转世再来。他所有的着述,都做到了根机教理两相契合。如果将他的着述悬挂在国门上,发出告令:有谁能更改一个字,就赏千两黄金,想必穷尽年月,也没有一个人敢下一笔。他的修订有什么值得怀疑,还须要别人来证明吗。等到书全部刻好,就祈请普遍地布施流通,也寄给我一部。
晚虽盲目,不能亲见日光,然长夜重昏之中,常欲蒙其照烛也已。临颖依依,不任神驰。
晚辈我虽然如同瞎眼,不能够亲自见到太阳光辉,然而在长夜昏黑之中,也常常想要蒙受太阳的照耀啊。拿着笔依依不舍,心神虽然奔驰不停,还是就此搁笔吧。复江西端甫黎居士书
东风解冻,企阐显密融通之宗。化日舒长,愿蒙佛顶圆满之光。
春风化开冻雪,想要阐扬显密融通的宗旨。白日渐渐悠长,祈愿蒙受佛顶圆满的祥光。
恭维端甫黎公大居士,夙植德本,乘愿再来。博极群书,深入经藏。悯象教之衰颓,明法性之纲要。出言成章,机理双契。立愿济世,解行俱崇。破梦醒迷,震惊心之霹雳。扶教宏宗,施当头之棒喝。而且成人之美,不辞劳苦。曲引末学,和光利物。若非普门应现,维摩后身者,俦克如是也耶。
黎端甫大居士,夙植德本,乘愿再来。博览群书,深入经藏。怜悯佛教的衰颓,阐明法性的纲要。出言成章,根机教理双双契合。立愿济世,悟解行持都达到了崇高的境界。破除昏梦,警醒迷人,震响惊心动魂的霹雳法鼓。扶持教下,宏扬宗门,施设当头的棒喝。为了成就他人的美事,不辞种种的劳苦。迂回方便地引导末学之人,掩抑自己的华光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不是像观世音菩萨,维摩诘居士那样的大菩萨再来,怎么能够如此呢?
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宗教门高,末由进步。权依净土,以为躲根。天姿陋劣,故无从广参知识。客路竛 (l ing ) 竮 (p ing ) ,因廿载寄食普陀。壬子仲冬,得睹佛学丛报。始知宏法大士,多现儒门。欢喜感叹,非言可喻。
印光小时候没能好好学习,长大了一无所知。宗门教下的门槛太高,没有办法进入。只能依着净土法门,来填补自己根机的不足。(印光)天姿浅陋低劣,所以无法广泛参访善知识。娑婆的旅途中孤单一人,因此二十多年寄居在普陀山上挂单。壬子年(1912 )十一月,看到《佛学丛报》,才知道宏法大士,大多示现在儒门。欢喜感叹的心情,不是语言所能够表达。
其于阁下着述,更加钦佩。但恨根钝骨朽,不能常侍丈室,叨蒙雕琢耳。季秋万寿寂公,以开蒙因缘,俯临光舍,因劝重治。注意于公,又虑其力不暇及。幸三宝加被,预示梦兆,得蒙俞允。幸何如之。
对于阁下的着述,更是钦佩不已。只是遗憾自己根机愚钝,身体衰朽,不能常常随侍身旁,蒙受您的雕琢。九月,万寿寺的寂山和尚,因为《楞严开蒙》的因缘,光临印光的寮舍,因此劝他重新修治这本书。他有意请您来做这件事,又怕您没有功夫顾及。幸好三宝加被,预先在梦中显示了征兆,随即得到了您的应允。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庆幸呢。
寂公即函示其由,期以两月告成。光以公未详睹原稿,彼未细陈修法。恐公但随彼意,略加雠校。因稍陈梗概,以致寂公。不意转蒙莲鉴,感愧无极。兹于除日,得承手教。足征我公接物阅经,直同洪钟在虡 (j u) ,有叩则鸣。宝镜当台,无形不映。感荷感荷。
寂山和尚随即写信,说明其中的缘由,希望您两个月完成。印光认为您当时或许还没有详细看过原稿,寂山和尚想必也没有详细向您说明修治的办法。从而担心您只是随他的心意,略微加以校对而已。因此写信给寂山和尚,稍稍陈述了其中的梗概。不料想承蒙您看到了我的信,感慨惭愧极了。现于除夕,又得到您来信亲笔指导。这足以征示黎公您接人待物,阅历经世,就如同洪钟悬在钟架上,有人叩击就会鸣响。又如同宝镜放在镜台上,没有形像不被映照。感谢感谢。
窃谓开蒙草稿,虽属通公。其发挥润色,全仗阁下。若精神不给,只得将计就计。倘色力强健,何妨于显宗外,处处另标密宗纲要。俾阅者知显密圆通,法门无二。
印光私下认为《楞严开蒙》的草稿,虽然是通智法师所作。然而这本书的发挥与润色,全要仰仗阁下您。如果精力不足,也只好按照原稿的框架修订。倘若精力强健,不妨在显宗的义理之外,处处另外标出密宗的纲要。从而使读者知道显密圆通,法门无二的道理。
事修宜一门深入,理性固二法融摄。当不惜如椽之笔力,使佛顶放圆满之光明,以普照于尽未来际一切有情也。
事修应该一门深入,理性固然二法圆融含摄。应当不惜挥动您椽条般的妙笔,使佛顶放圆满之光明,来普照尽未来际一切有情啊!
又末世讲家,每好谈宗。致令听众,多随语转。窃谓禅家机语,绝无义味。唯就来机,指归向上。只宜参究,何可讲说。如是讲经,唯超格大士,能得其益。其他中下之流,尽受其病。
另外,末世的讲经之人,每每喜好谈论禅宗。致令听法的人,大多随着语言所转。我认为,禅家的机锋转语,绝对没有解释义理的成分,只是就着来人的根机,指归向上。这些话只适合借以参究,哪里可以用来讲说呢。像这样讲经,唯有超越常格的大士,能够从中得到利益。其他中下根之人,全都蒙受了其中的弊病。
于宗则机锋转语,不知力参,妄自以义路卜度。于教则实理实事,由非己境,便认作寓意表法。以宗破教,以教破宗。近世流弊,莫此为甚。伏祈出广长舌,拯此沉溺。
由此,对于禅宗的机锋转语,不知道努力参究,却错妄地从求解义理的角度去卜度思量;对于教下的实理实事,由于不是自己所能亲证亲见的境界,就将其当成是寓意表法。就这样,用宗门破除教下,用教下破斥宗门。近世佛法的流弊,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恳请您出广长舌,挽救这个沉溺的局面。
又悟开师宿根固深,好胜心切。始则专意禅宗,藐视净土。后预通公法会,从兹渐生信心。但负性狂妄,志愿则高不可扳。
另外,悟开师的宿根固然深厚,然而好胜心切。一开始专门注重禅宗,轻视净土。后来参加了通智法师的讲经法会,从此渐渐生起信心。但是他禀性狂妄,志愿过高没办法扳回;
色力尪 (w āng ) 羸 (l éi ) ,行持则远难相应。去冬曾露本心,光遂深加呵斥。奈执心过重,岂能挽回。不意亦白阁下。冬月廿一,抱病回山。与其师兄叙外面事未毕,即不能言。至次日未刻即逝,有何祥瑞感应之可言也。
体力虚弱,实际行持很难与他的志向相应。他曾在去年冬天流露出他的真实心意,我于是深深加以呵斥。怎奈他执着心太重,哪里能挽回。没想到这件事他也告诉阁下了。十一月二十一日,他抱病回普陀山。与他的师兄谈外面的事情,还没有结束,就不能说话了。到了第二天,下午未时(1--3 点)就去世了,有什么祥瑞感应可说呢?
杨次公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悟师非不信有西方,但以爱根固结,念头不一。平生所期,皆成画饼。其求见道,求临终普现瑞相,皆其爱根发露处。打头不遇作家,到老终是骨董。悟师之谓也,哀哉。
杨杰先生说:爱见之心如果不重,就不会投生到娑婆世界。求生西方的志愿不专一,就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悟开师不是不相信有西方极乐,但因为爱根坚固结缚,念头不能专一。导致平生所期望的,都成为了画饼。他求见道开悟,求临终普现瑞相,都是他爱根显露的地方。所谓"开头没有遇到明眼的善知识,到老了终究是无所成就",说的就是悟开师了,悲哀啊!
又壬子腊月,因念佛学丛报,印用洋纸,不如本国纸之耐久。致诸公所着奇文伟论,因用纸失当,不能经久广益。遂不避罪责,略陈鄙怀。事虽数条,唯此为主。于癸丑正月初,寄至编辑所。岂料一乘濮公,嫌其芜秽,绝不寓目。
还有,壬子(1912 年)腊月,因为想到《佛学丛报》,印刷使用的洋纸,不如本国纸那样耐久。这将导致诸位先生所写的奇文伟论,因为用纸失当,不能长时间广泛地利益大众。于是就不避罪责,写信大略陈述我浅陋的心意。所写的事情有几条,以这件事为主。在癸丑(1913 年)正月初,寄到编辑部。没料到濮一乘居士,嫌我的信杂乱,没有看一眼。
高居士来,重为抄录,企转达诸公,以详知洋纸之害。不知曾蒙青盼否。现虽丛报停版,亦须仰白者。以洋纸之害,甚于洪水猛兽。穷国,屈民,断灭儒释圣教,其祸无有底极。企有力大人,遏此习风,以福同胞而永法道耳。
高鹤年居士来普陀山,重新将这篇文章抄录下来,希望转达给诸位先生,使诸位详细知道洋纸的危害。不知可曾蒙您的慧眼看到?虽然《佛学丛报》已经停版,但也必须禀告您,其原因在于,洋纸的祸害,超过了洪水猛兽。可以导致国家穷困,人民屈辱,进而断灭儒释圣教,这种祸害无穷无尽。希望有能力的大人物,能够遏止这个风气,来造福同胞,来使法道永久地坚固。
楚青狄公,有志流通。有正书局,近印数种,皆用洋纸。若不痛示利害,将来各处所刻大藏,定难免用。则是以流通而致速灭亡。此不慧所痛心疾首,吁诉无门者。
狄楚青居士,有志流通佛经善书。近来在有正书局印了多种,都是用洋纸印的。如果不痛切揭示其中的利害关系,将来各处所刻的大藏经,一定难免也用洋纸。这就成了因为流通佛法而导致佛法快速灭亡。对于这件事,愚钝的我痛心疾首,想要哀叹诉说,却找不到门路啊。
今幸蒙垂教,故敢上呈。我公学冠通国,道高当世。交游遍于中外,言论服于人心。恳祈普告宏法诸公。并撰述鸿文,长登报纸。俾举世同胞,咸知祸害。凡属圣贤传世经书,及契约文凭,概勿用此。庶三教不至速灭,五族同沾洪惠矣。
现今有幸承蒙您的垂教,所以大胆地说出我的心事。您学冠全国,道高当世。交游遍于中外,言论折服人心。恳祈您普遍告知宏扬佛法的诸位先生。并就这件事撰述鸿词美文,长年登在报纸上。使全天下的同胞,都知道洋纸的祸害。凡是圣贤传世的经书,以及契约文凭,一概不要用洋纸印刷。从而使得释、儒、道三教不至于快速灭亡,汉、满、蒙等五族共同受到巨大的恩惠啊!与张连胜总戎书(代友人)
禹甸春回,尧天日永。北苑梅开,花陈箕畴之五福。东园竹秀,叶报华封之三多。恭维总戎张大人,才兼文武,职任爪牙。
神州大地回春,明主盛世永久。宫苑中梅花盛开,仿佛陈述着箕子在《九畴》中所说的五种福德;东园里翠竹挺秀,这竹叶报告着华州守封之人所祝祷的寿多、福多、男多。恭敬赞叹总兵张大人,文武双全,担任国家的要职。
道随时以畅茂,爵共日以高升。入春以来,荣膺尊秩。而复地近南海,密迩观音。此乃多生多劫,于大士所,曾种善根。及大士悲心,欲仗其威力,护持法门之所致也。其道体康泰,起居纳福,可以不卜而知矣。慰慰贺贺。
道行随着时间日渐地畅茂,官爵随着日子一步步的高升。入春以来,您荣耀的担任总兵一职。而且任职的地方又靠近南海,接近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这是您多生多劫,在观世音菩萨座下,曾经种下过善根。以及观世音菩萨慈悲,想要凭仗您的威力,护持法门的缘故。那么您的身体康泰,起居纳福,不用占卜就可以知道了啊。高兴地祝贺您。
窃念普陀,乃大士应化之地。历朝敕建,举世钦崇。而尤与总戎,有大因缘。往古则不及详,近世有大功勋于此山者有三。明万历间,总戎侯公继高。讲武之暇,纂修山志。护持流通,拳拳于兹。
我想到普陀山,这是观世音菩萨应化的地方。历朝历代皇帝敕命修建,全天下的人钦敬崇仰。而尤其与任职为总兵的人,有很大的因缘。早前的就不详细说了,近世对于普陀山有大功业的有三个人。明朝万历年间,总兵侯继高。在讲习武事的空暇,编修《普陀山志》。在普陀山勤恳诚挚地护持流通佛法。
国初以来,海氛不靖,山寺颓败。至康熙廿八年,世道升平,翠华南幸。总戎黄公大来,启奏名山废坠状。随即赐帑 (t ǎn g) 敕修。而黄公未经一年,即升尊爵。
建国初年以来,海上动乱不安,寺院颓败。到了康熙二十八(1689 )年,世道太平,皇帝南巡。总兵黄大来,启奏康熙皇帝,禀明了普陀名山废置颓坠的状况。皇帝随即赐给国库的钱财,敕命修建。而黄大来不到一年,就升职了。
次年总戎蓝公理莅任,奉旨监造。鞠躬尽瘁,竭力经营。佛事王事,一肩担荷。前后两寺,为立生祠,永随大士享受香火。而于黄公,亦设祠祀之。其他武臣,护持此山者,多难枚举。
第二年总兵蓝理到任,奉圣旨监造寺院。鞠躬尽瘁,竭力经营。佛法事务和国家政务,一肩承担。前普济寺、后法雨寺两寺,都为他立了长生祠,永远随着菩萨享受香火。对于黄大来总兵,也设了祠位来祭祀他。其他武臣,护持普陀山的很多,难以一一举出。
良由武臣,每当两军对垒,锋矢交驰之际。多默念大士,密蒙护佑。由之立战功,致太平,故致然也。纵时属靖谧,亦藉大士威力,镇军威于遐域,消祸乱于未萌。唯其沐恩也深,故其报恩也切。唯其报恩也切,故其食报也厚。
这实在是由于武将每每在两军对垒,刀锋箭矢交驰的时候,默念观世音菩萨,秘密中蒙菩萨的护佑。由此建立战功,开创太平,所以才能如此(用力护持)啊!纵然是太平安宁的世代里,也要借助菩萨的威力来壮大军威,使边远之地得以镇守,使祸乱还没萌发就被消除。他承沐菩萨的恩德很深,所以他报恩的心也很切。他报恩的心很切,所以他的果报也很丰厚。
如黄蓝二公,及近世曾彭左等诸公,莫不皆然也。现今时值末法,法弱魔强。每有无赖之徒,混入法门。不守清规,败坏佛法。由是不达深理之儒士,见此游行人间造作恶业之僧。遂谓举世僧众,无不如是。从兹一唱百和,诽谤沮遏。甚至毁废寺宇,焚烧经像。
如黄大来、蓝理二公,以及近代的曾国藩、彭玉麟、左宗棠等诸公,没有不如此的。现在正值末法时代,法弱魔强。每每有无赖之徒混入佛门。不守清规戒律,败坏佛法。因此不通达佛法深理的儒家人士,见到这些游行人间,造作恶业的僧人。就认为全世界的僧众,都是这样的。从此一唱百和,诽谤抵制佛法。甚至毁废寺院,焚烧经像。
不知玉虽出于昆冈,必玉隐而石露。若不钻凿,则止见其石,不见其玉。以不见玉,遂欲措以烈火,则因恶顽石而尽焚美玉矣。
却不知道美玉虽然出在昆仑山,必定是美玉包裹在石头当中。如果不加以钻割雕凿,那么就只见到石头,见不到石头中的美玉了。因为见不到美玉在中,于是就想丢尽烈火中焚烧,这就是因为厌恶顽石而焚尽了美玉啊。
昔人负荆山之世宝,尚且两获刖足。况负无上大涅盘山实相妙宝者,而世俗知见,何能识之,宜其频加毁辱也。
古人和氏背负荆山的稀世宝玉,以献国主,尚且两次被砍去腿脚。何况是背负无上大涅盘山,实相妙宝的僧人,那些怀着世俗知见的人,如何能够识别呢?也难怪他们要多次地加以毁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