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一(1 / 2)

前天,张云雷寄来无依道人徐昌治的《金刚经会解了义》,阅读后,知道你学佛也是由来已久,非常钦佩。周孟由将《一行居集》寄来,见到其中的字迹太细,不能承受长久的印刷,这是北京刻经处没能考虑到的。明朝的书籍以及《嘉兴藏》,字体刻得很粗。现在的刻版太小,不能依照明朝的样式来刻。然而也应当按照南京、扬州的款式。

祈寄信经理人,说其所以。令一副板多印几千,其利益大矣。又一行居集,若文若理,通通皆好。唯禅宗秘密了义经跋,为醍醐中含有毒味之作。此经出于乩坛。其文悉取华严法华楞严圆觉之成文,并六祖坛经,及合会禅净语录中文。大通家看之固有益。不具眼者,谓此经乩坛中出,金口亲宣。由兹遂谓乩坛中经,皆是佛经。

祈望你寄信给经理人,说明其中的所以,让(他们)一副刻板多印几千册,这个利益就很大了。另外,《一行居集》这本书,无论文字或义理,通通都好。唯有其中的《禅宗秘密了义经跋》,是无上醍醐当中含有毒味的着作。这部经出自乩坛。其中的文字都是摘取《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的原文,加上《六祖坛经》,以及合会禅宗净土语录当中的文字。大通家看了,固然有利益。不具备择法智眼的人,会说这部经是乩坛中产生的,是佛菩萨金口所宣。由此就认为乩坛中所说的经书,都是佛经。

古有闭目诵出之经,皆不流通者,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大明仁孝皇后梦感经,其义理利益,皆不思议。而灵峰老人,阅藏知津,目为疑伪。清藏初亦刻入,高宗后又撤去,以防伪滥。

古时候有闭目诵出的经书,都不会予以流通。其原因,就是恐怕会开启杜撰佛经的端由。大明仁孝皇后在梦中所得的经书,义理和利益都不可思议。然而灵峰蕅益老人在《阅藏知津》一书中,指出它是疑伪之经。清藏最初也刻入了,高宗乾隆皇帝之后又撤去了,这是为了防止伪经混滥。

二林见地甚高,何以虑不及此。法雨先亦有一本,(光)烧之以杜祸胎耳。以法门知己,不妨络索一上。

彭二林的见地很高,为何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法雨寺先前也有一本,我烧掉以杜绝祸根。因为你我是法门知己,所以不妨罗嗦了上面这些。

现今国穷民困,已至极点。贴骨之烟患,尚未能除。亦有世道民生之责任者,一大憾事。今夏有友,自哈尔滨来,言其地烟禁大弛。亦有二三友人,欲戒而苦无良方。

现今国家贫穷,人民困苦,已到了极点。贴骨吸髓的鸦片烟祸患,还没能治除,这是有世道民生责任之人的一大遗憾。今年夏天,有一位朋友从哈尔滨来,说到他们那里,禁除鸦片的风气十分兴盛,(他本人)也有二三位朋友,想要戒除而苦于没有好的药方。

(光)先闻陈锡周戒烟方,灵得非常,为从来所未有。候其来山,令开出寄去。又开一张与本寺副寺,令其送人。以彼曾在商务中做过事,交游必宽,企其普遍流传。至十一月间,哈尔滨有信来。言(光)所寄方,灵得非常,代为戒好友人致谢。

我先前听说陈锡周的戒烟方,非常灵验,前所未有。等到他来普陀山时,就让他开出药方寄过去。还开了一张给本寺的副寺,让他送人。因为他曾经在商务场中做过事,所结交的人必定很广,希望他普遍流传这个方子。到了十一月中,哈尔滨有信寄来。说我所寄的药方非常灵验,他代替戒掉的朋友致谢。

不胜欢喜。因问本寺副寺,彼言其友汪蟾清,其内人以气痛吃烟。后欲戒之,即买市卖药丸服之,终不断根。若不吃药,烟气二病即发。得此方一料服完,烟气二病,化为乌有。其子开汪李济堂药店,生大感激,印其方送人。并依方制成丸药,药水,以期济人,于自己各店卖之。

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因此询问本寺的副寺,他说,他的朋友汪蟾清的妻子,因为气痛而吃了鸦片烟。后来想要戒掉,就买市集上卖的药丸来服,始终不能断根。如果不吃药,烟瘾气痛两种病就一起发作。按照这个药方一贴药服完,烟瘾气痛两种病,都化为乌有了。他的儿子是汪李济堂药店的老板,因为这事大生感激之心,就印刷了这个药方送人。并且依照药方制成药丸、药水,在自己开的各个药店中售卖,希望能救济他人。

(光)即令要二百张方子来,凡远近知交有信来,皆为附寄一张。有力者令其排印广传。窃念阁下及云雷,悉皆有心利人。宜将此方,长年上报,俾举世咸知,则功德无量矣。

我即刻让人向他要了二百张药方,凡是远近朋友有来信,都附寄一张。有能力的,就让他们排印广泛流传。我想到你和张云雷都有心要利益他人。应该将这个药方,长年登在报纸上,使得举世的人都知道,功德无量啊!

已与云雷谈过,当出半分报费,此费当觅三五有心世道之人均认,则事在必行。于报馆,于自己,皆无妨碍。倘欲戒者,即可顿离此苦,亦救国救民之一端也。

(这件事我)已经与张云雷谈过了,他会出一半的登报费。这个费用应当找三五个有心挽救世道的人来平均认捐,那么这件事必定可行。对于报馆,对于自己,都没有妨碍。想要戒烟的人(看到了),就可以马上出离这种痛苦,这也是救国救民的一种方式了。

(光)于广东云南各处,皆随文钞寄去。令其排印此方,普遍传布。前与哈尔滨寄方时,亦令彼觅三五有财力肯利人者出资,于当地两报馆,长年登报,俾本界及外界咸知。

广东、云南各个地方,我都随《文钞》寄了这个方子,让他们排印出来,普遍传布。先前寄给哈尔滨时,也让他们寻觅三五个有财力,肯利益他人的人出资,在当地的两个报馆,长年登报,使得本地方以及其它地方都能看到。

今既亲获灵验,当必能常时登报矣。真办道人,何预他事。但未能通身放下,斩断万缘。不妨带培心地,以救取一半耳(方附集末)。

现在他们既然亲自得到了灵验的效果,想必能够长期将药方登在报纸上了。真修行的人,又何必参与其他事务。但是如果没能全身放下,斩断万缘,也不妨兼带着培植心地,来救取全身的一半了(药方附在文集的末后)。与徐蔚如居士书五

王弘愿居士,虽则崇信密宗,颇有效验。然始则错认消息,将有未得谓得之失。继由多阅教典,方知错认。次则现虽工夫得力,而虚火上炎,无法自治。

王弘愿居士,虽然他崇信密宗,并且很有效验。然而他在开始时错认了消息,眼看着快要犯下"还没得到就说得到"的过失。继而由于广泛地阅读教典,才知道自己先前是错认了消息。其次,他现在虽然修行工夫得力,却又出现了"虚火上炎"的病症,自己没有办法来对治。

(光)以此二事,断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谓君宿具灵根,见地高超。尚有错认,及受病不知对治之失,则世之不及君者可知矣。

我根据这两点,断定他密宗的修行方法,不能够普被上中下三种根机,不像净土法门那样千稳万当。说他宿世具有灵根,并且见地高超,(而像他这样根器的人)尚且有错认消息,以及受病后不知道如何对治的问题,那么世间不如王弘愿的人会怎样,也就可以知道了。

彼谓密宗高出显教之上,引种种言论以辨。然佛无二心,亦无两法,欲抬高密宗,但当论密宗所以高处。既以密宗之妙处,与显教之妙处证同。是欲推尊而实持平也。

他认为密宗比显教高超,还引用种种言论加以辨析。然而佛无二心,也无二法。想要抬高密宗,只需要论述密宗高超的理由就行了。而他既然论证了密宗的妙处,与显教的妙处相同。这便是原本想要推尊密教,实际上却证明了密教、显教在同一高度。

彼之所论,乃约教而遗机。(光)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大意如此。

他的论述,是针对教理来说的,却忽略了众生的根机。我是结合众生根机来讨论教理对于众生的实际利益。因为(修行)如果只契合教理而不契合根机,就不能够感应道交。所谓"说法如果不合对象的根机,就等于是在说没用的闲话",大意是这样的。

(光)所说多络索,兼以目力不给,凡属信札,概无存稿。一位摄一切位,而从浅至深,行相仍复历然。

我所说的,大多比较罗嗦,又因为视力不好,所以凡是写的信,都没有保存底稿。"一位摄一切位,而从浅至深,行相仍复历然(一位统摄一切位,而从浅位到深位,次第行相仍旧历然清楚。)”

圆融不碍行布二语,最为恰当。盖以圆融,正圆融其行布。若无行布,说甚圆融。行布,正行布其圆融。若无圆融,则其行布,便成生灭,便属小乘谛理,便非因该果彻之道矣。

以及"圆融不碍行布(理性的圆融不妨碍事修的行持布化)"这两句话,最为恰当。因为说到圆融,正是要使得行持布化圆融无碍。如果没有行持布化,还谈得上什么圆融呢;说到行持布化,正是要将圆融无碍的理性通过事的行持来布化给众生。如果不能做到理性上的圆融,那么所作的行持布化,就成了生灭法,就属于小乘的义理,就不是圆教"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大道了。与徐蔚如居士书六

接手书,及观经嘉祥大师义疏。一再细阅,其文法实在令人迷闷。一句话反覆数说,而义意含糊。兼且只派名义,前不详其所以,后不结其归宿。

接到你的信,以及嘉祥大师为《观无量寿佛经》所作的《义疏》。一次又一次仔细阅读后,觉得其中的文字义理实在令人迷惑茫然。一句话反复多次述说,而意义含糊不清。并且只是指出名称和定义,前面不细说其中的所以然,末后也不总结疏文的指向和归趣。

(光)意此疏,恐未必是嘉祥大师亲笔。当是东洋耳食之徒,冒名而作。否则纵令传写致讹,不致通皆不成文理,杂沓琐碎,绝无显示大义,如须弥高出于海,八风悉吹不动。纵令好为更端者,不能移易一字之处。是为可疑。

我认为这本《义疏》,恐怕未必是嘉祥大师亲笔所写。应当是日本某个喜欢道听途说的学人,假冒嘉详大师的名字而写的。否则,纵然是在流传抄写过程导致错讹,也不致于全部都不成文理,繁杂琐碎,绝对没有显示出(经文)大义。例如“须弥高出于海,八风悉吹不动"这些即使是平时喜好更改经文的人,也没办法移动更换一个字的地方。这很值得怀疑。

十一面疏亦然。彼慕吾国高人之名,妄自着书。不知自非高人,冒名亦冒不到耳。又北京近所印书,皆用毛边纸。此纸现视颇好,久则发脆。(光)在京时,见百余年外之书,纸皆发脆。粗心人翻阅,便见破碎。心窃疑之,而不知其所以。

《十一面疏》也是如此。他们羡慕我们国家高人的名望,妄自着述写书。殊不知自己不是高人,假冒名字也是假冒不到的。另外,北京最近所印的书,都用毛边纸。毛边纸现在看起来很好,时间久了就会发脆。我在北京的时候,见到一百多年前的书,纸张都发脆。粗心的人阅读时,就会把书翻破。我心里很疑惑,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光绪三十一年,问仁山先生。彼云,被煤烟熏过之故。其说虽有理,亦不能息疑。以藏书多者,岂皆在有煤烟处。红螺无煤,书亦发脆。知先生此言,殆想出之理由,非实验之的据。

光绪三十一年,向杨仁山先生询问这件事。他说是因为书本被煤烟熏过,所以时间久了就发脆。他说的虽然有道理,却也不能平息我的疑惑 —— 藏书的人那么多,怎么会都住在有煤烟的地方呢。红螺山上没有煤烟,书纸也同样会发脆,由此就知道杨仁山先生的回答,大概是出自于想象,而不是实际验证过的确凿依据。

至前年到藏经院,与一老做书者,谈及纸性。因说北京旧书皆发脆,彼云此系毛边。毛边新时觉得厚实坚固,以草料多,竹料少,故久则发脆。毛太重太纸质,不如毛边坚实,但经久不变。外行人多以毛边为美,我等做书各工,亦愿做毛边,以其硬爽好做。实则毛太重太经久。(光)闻,疑心豁释。

直到前年去藏经院,与一位资深的做书人谈到纸张的特性,因此就对他说北京的旧书都发脆。他说:"这是用毛边纸印的。毛边纸新的时候,给人感觉厚实坚固,但因为纸当中用的草料多,竹料少,所以时间久了就会发脆。毛太纸和重太纸,虽然质感不如毛边纸坚实,但是经久不变。外行人大多觉得毛边纸漂亮,我(资深做书人)这边各部门的做书工人也愿意做毛边纸,因为它硬爽好做。实际上,还是毛太纸、重太纸能经久"。我听了,心里的疑惑一下子解开了。与徐蔚如居士书七

观经疏,释文释义,甚为疏漏。其科则三四次频标,直是芜蔓不堪。今阁下亦知是伪,似宜令发心者息此刻事,勿令嘉祥大师受诬。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文字和义理都有很多疏忽错漏。科文,三、四次频繁地标注,简直是冗杂散乱得难以忍受。现在你也知道这是冒名的着作,最好让发心流通的人停止刻印,以免让嘉祥大师受到诬蔑。

凡流通古人注疏,须择其义理文字,能启发人心,畅彻经义者为准。如此疏文,刻之何益。即令(光)修,亦无生色。若大改换,直成另着,不名为修。

但凡流通古人的注疏,必须选择义理文字能够启发人心,并且能够通彻畅达经义的本子。像这样(即前面所说的伪注)的注疏,刻印它有什么利益呢?即使让我来修订,也不会有什么起色。如果进行很大的改动,就等于是另写,就不叫修定了。

况天台善导各疏,遍法界流通。何不惜金钱,作此无益之事耶。取其嘉者流通,则于古人有光,于后学有益。若不论真伪,并皆流通。则令古人受诬,令后人烦神乱思,而了无利益。

何况已经有天台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各种注疏,遍法界都在流通。为什么还要不惜金钱,来做这样没有利益的事呢?选择好的注疏本予以流通,对于古人有光彩,对于后学也有利益。如果不论真假,一并都来流通。那么就会让古人受到诬蔑,让后学的人烦神乱思,而没有一点利益了。

祈为彼言之。(光)前年见十一面疏,亦以为伪,特未形之言论耳。此等书断以不流通为是。

祈望你为他们讲明这个道理。我前年见到《十一面疏》,也认为是伪经,只是没有明确说出来罢了。这类的书,一定不要流通才好。与丁福保居士书

近世士大夫,多守拘墟之见。有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相告者,则曰此稗官野史小说家凭空造者,何足信乎。其人亦曾读经阅史,虽见此种事,亦不体察其所以然,其拘墟也仍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