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还有剩余的力量,诸大乘经,不妨随着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受持读诵,应当以专心受持为本,不要急切贪求洞明彻究其中的义理为事。
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乎。
果真能够志诚到极点,教理自然会透彻。如果事先就贪求要透彻义理,却不从志诚持诵做起,那么即使透彻了也没有实际利益,更何况这样做是很难透彻的呢。
法相禅教,毕生研究,也难得其旨归。即得,谁能不断惑业,了生脱死。欲断惑业了生死,恐梦也梦不着。
法相禅教,一生来研究,也很难得到其中的宗旨归趣。即使得到,谁能够不断见思惑业,就了生脱死呢?可是想要彻底断除见思惑业,而了脱生死轮回,恐怕连梦也梦不到啊。
汝于光文钞尚未详阅,故其所说,高则冲于霄汉,卑则入乎沧溟。文钞中屡屡说所当看之书,及看经等法则,并法相禅教之难以得益处。
你对于我的《文钞》尚且未能详细阅读,所以你所说的,心高到冲于九霄云汉之上,但志向却卑到入于沧海深溟之下。《文钞》当中多次说到,所应当看的书,以及看经的法则,和法相禅教难以得到实际利益之处。
以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余法门,皆须己力。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
因为净土法门,是仗佛陀的慈力,其余的法门,都必须靠自己之力。一个是通途教理,如同世间的读书人,只能根据他自己的天资和功绩而得到相应阶位的官职。一个是特别教理,如同世间的王子,一出生就受到一切大臣宰相的恭敬。
二种法门,不可并论,而具足惑业之凡夫,可不慎所择哉。流通基金,纵欲增益,何可作募缘办法。有信心有财力者,与之商量,俾其补助,即可矣。
二种法门,不可以相提并论,而具足惑业的凡夫,可以不谨慎地选择吗?流通处的基金,纵然想要增加增多,然而怎么可以采取募缘的方法呢?有信心、有财力的人,与他商量,让他补助,就可以了。
又经典甚多,汝心欲大开门庭,郑州有几个人请。但取普通人能看者,请以备购。有大部普通人不看者,须预订,转为代请,则省资本,亦不至请来售不出,将钱占到不得受用耳。
另外,佛教经典很多,你心里光想着要大开门庭,却不想想郑州请经典的人有多少。只要取普通人能看的经书,请来预备给他人请购。有大部经典,普通人不看的,必须预订,转为代请,这样就节省了资本,也不至于请来了,而流通不出去,将钱占到而不能周转使用啊!
汝自谓来日无多,实力有限,光故作如此说。倘不以为然,仍依自己心相而行,则光亦不强汝。
你自己说,来日无多,精力有限,所以我才会这样说。倘若不以为然,仍然依着自己的心中所着的相行事,那么我也不会勉强你。
能做得一个大通家,亦是佛门之幸。恐汝大通家做不到,净土法门又信不及,则两头落空。
能够做一个大通家,也是佛门之幸。恐怕你大通家做不到,净土法门又信心不够,则两头落空。
今生稍修点功德,来生必定生于富贵家。汝试细思之,富贵人有几个不造业的。
今生稍微修了一点功德,来生必定生于富贵家。你试着仔细想想,富贵人有几个不造业的。
今日之国运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无智慧修行人之来生福报所捣乱而成者。
如今国运危急,民不聊生,这样的景象都是一班过去世当中没有智慧的修行人,这一世依仗着所修来的福报瞎捣乱而造成的。
汝打甚么穷妄想,欲不堕恶道。不生西方,则一生不堕者或有之,二生不堕者便少也。
你打什么穷妄想,想要不堕恶道。如果不生西方,那么这一生不堕恶道,或许还有可能,第二生不堕恶道的,就很少了。
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
佛所说的经咒很多,谁能够一一全都受持。古人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列为每天的功课,早上就是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念完,就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
晚则弥陀经,大忏悔,蒙山,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经,晚则单日念弥陀经,蒙山,双日念大忏悔,蒙山。
晚上则是《阿弥陀经》,《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念佛回向。现在的丛林都想要节省工夫,早上则只念楞严咒、心经,晚上则单日念《阿弥陀经》,蒙山施食,双日念《大忏悔文》,蒙山施食。
汝言禅门日诵经咒甚夥 (hu o) 者,不知乃朝暮课诵外之附录者。
你说《禅门日诵》中的经咒很多,不知道这是朝暮课诵之外附录的。
在家居士,功课亦可照禅门朝暮功课做,亦可随自意立。如早晚专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早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则念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刚经者亦可。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
在家居士,功课也可以照着禅门朝暮功课来做,也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来立。如早晚专念《阿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者早上则专念大悲咒、念佛,晚上则念《阿弥陀经》、往生咒、念佛。或者有诵持《金刚经》的也可以。然而无论诵什么经,持什么咒,都必须要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方才符合修习净业的宗旨。
汝之所说,乃见异思迁,虽是好心,实为心无定主,随境所转。何经何咒,不称赞其功德殊胜。依汝知见,则看此经必废彼经,持此咒则废彼咒,以力不能兼顾,势必如此,是尚得名为明理真修之士乎。
你所说的,是见异思迁,虽然是好心,实际是心无定主,随境所转。什么经,什么咒,不称赞它的功德殊胜呢?依你的知见,那么看这部经,必定废弃那部经,持这个咒,就废弃那个咒,因为力量不能兼顾,形势必定如此,这还可以称为明白道理,真修行的人吗?
再推广言之,汝若遇参禅者赞禅而破斥净土,必至随彼参禅。及他天台,贤首,慈恩,秘密各宗,每遇一知识提倡,必至舍此修彼。
再推广来说,你如果遇到参禅的人称赞禅宗而破斥净土,必定会随他去参禅。以及其它的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密宗等各个宗派,每遇到一位善知识提倡,必定要舍弃自己所修的法门,而修他所提倡的法门。
不知汝是甚么根性,要做法法皆通之大通家,但以业深智浅,大通家做不到,并将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置之度外。待到临命终时,不向镬汤炉炭里去,定向驴胎马腹里去。
不知道你是什么根性,要做法法都通的大通家,但因为业障深而智慧浅,大通家做不到,并将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净土一法,置之度外。等到临命终时,不向镬汤炉炭里去受苦(地狱道),定向驴胎马腹里去投生(畜牲道)。
即幸而不失人身,以今生尚无正智,颇有修行之痴福,以兹享彼痴福,便造恶业,一气不来,直入三途,欲得知天地父母之名尚不能,况得知净土法门乎。
即使有幸而不失人身,因为今生尚且没有正智,有一点修行的痴福,借着享此痴福,就会造作恶业,一口气不来,直接堕入三途,到那时即使想要得知天地父母的名字,尚且都不能够了,何况得知净土法门呢?
汝看光文钞,作么生解,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
你看我的《文钞》,是怎么理解的,必须知道一句阿弥陀佛,执持到极处,成佛尚且有余,难道说念《阿弥陀经》、念佛,就不能灭定业吗?
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
佛法如钱,在于人会不会用,你有钱的话,什么事不可去做呢?你能够专修一法,什么愿求得不到呢?怎么会持这个咒,念这个经,才有功德;又怎么会得到了这些功德,就不能得到其余的功德呢?
善体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则纵说的多,汝仍是心无定见,有何益乎。
善于体会我的话,自然可以一了百了,否则纵然说的再多,你仍然是心无定见,有什么益处呢?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屡信屡退,屡修屡造之迹。
凡夫在迷惑当中,信心不坚定,所以有多次相信而又多次退心,常常修行而又常常造业的事情。
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使最初从浅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颠倒也。
这也是由于最初教导的人,不得教诲之道所导致的,假使最初从浅近的因果道理等教起,就不至于有这样的迷惑颠倒。
然已往之罪,虽极深重,但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而为志事,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
然而以往的罪障,虽然极为深重,但只要能够志心忏悔,改正过去的错误,修习正确的,以正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作为志向事业,那么罪障如浓雾消散,自性的天空就开朗了。
故经云,世间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
所以《涅磐经》中说:世间有二种健儿,一者自己不作罪,二者作了以后能忏悔。
悔之一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说之无益。譬如读方而不服药,决无愈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药,自可病愈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矣。
“悔”这个字,要从心生起,心若不真正的忏悔,说说是没有益处的。譬如读读药方而不服药,绝对没有治愈疾病的希望。倘若能够依着药方来服药,自然可以病好而身安。最怕,是立志不坚定,一暴十寒,那么就徒有虚名,而毫无实益了啊!复某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