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他已经得到佛法的门径,然后再遍阅全书,就知道一滴海水的味道,与大海的味道,没有二样,没有差别。而如来出世的一大事因缘,唯在净土法门,才能够究竟畅佛本怀。
无名居士,? (hui ) 谦不敢自专,命(光)鉴定。因题之曰净业良导云。
无名居士,谦虚不敢自我专断,命我来鉴定。因此题名为《净业良导》。佛学初阶序
佛法广大,不易窥测。欲使同人尽沐法泽,必由耳目见闻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浅近事迹,启迪而引诱之。令其舍拘墟之固执,见天地之广大。庶可断疑生信,愈入愈深。
佛法广大,不容易窥探测度其深广。想要使大家全都沐浴佛法的恩泽,必定是由耳朵听到,眼睛看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浅近真实事迹,启迪而加以诱导。令他们舍弃见闻狭隘的固执,看见天地的广大。才可以断疑生信,一步步更加深入。
必期于彻悟自心,复还本有。及与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而又以化诸人人。决不肯上孤佛化,下负己灵。长劫甘受生死轮回之苦毒也已。
必定期望彻悟自心,恢复本有真心。以及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而又以此来教化大家。决定不肯向上辜负佛陀的教化,向下辜负自己的性灵。长劫甘心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啊!
福保丁居士,誓愿宏深,慈悲广大。欲令斯民同登觉岸,因将缁素名贤遗集,及佛祖经论中,因果轮回之事,及三宝功德,净土利益,辑之成帙 (zhi ) ,名为佛学初阶。
丁福保居士,誓愿宏深,慈悲广大。想要使人民同登觉岸,因此将僧俗名人贤士的遗集,以及佛陀祖师经论当中,因果轮回的事迹,以及三宝的功德,净土的利益,编辑成册,名为《佛学初阶》。
企阅者因是而求,举凡断惑证真,即凡成圣之不思议大法,皆可亲得而实有诸己矣。又伊先所辑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虽繁简不同,要皆为初机学佛之阶梯而已。
希望阅读的人,因此而寻求佛法,凡是断惑证真,即凡成圣的不可思议大法,都可以亲自证得,真实的变成自己的东西。又者,他先前所编辑的《佛学指南》、《佛学起信编》、《六道轮回录》。虽然有繁多简约的不同,都是初机学佛的阶梯而已。
若是决烈丈夫,当必登峰造极。决不至画地自限,以卑自安而不复上进耳。
如果是刚烈的大丈夫,应当会登峰造极。决不至于画地自我局限,以卑劣而自我安处,而不再上进啊!释教三字经序
(代明天启时,蜀东忠州聚云寺,吹万老人释广真作)
(代明朝天启年间,四川重庆忠县聚云寺,吹万老人释广真作)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圣不二,生佛一如。由迷悟之或殊,致升沉之迥别。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夫圣者不二,众生佛陀一如。由于迷惑觉悟的不同,导致上升沉沦的迥然差别。
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觉,转大法轮。本一心以建立,作迷津之宝筏。普欲未来,咸登道岸。故以五时所说,及教外别传之旨,付诸弟子,命广流通。
大觉世尊,怜愍众生。示现成等正觉,转大法轮。本着圆妙真心来建立教法,作迷津的宝筏。普使未来的众生,都登上佛道彼岸。所以将华严等五时所说的教法,以及教外别传的禅门玄旨,付嘱诸位弟子,命他们广泛流通。
由是列宗诸祖,相继而兴。宏宗演教,代佛扬化。迄今世远年深,事多义广。若非读破大藏,妙悟自心。无以测其端倪,得其纲要。
由此各个宗派的诸位祖师,相继而来兴起教法。宏扬禅宗,演说教理,代佛弘扬教化。到现今,世代遥远,年月深久,事迹繁多,义理广浩。如果不是读破大藏经,妙悟自心佛性。没办法测度其中的义理,得到其中的纲要。
每欲撮略梗概,开示后进。因念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纪夫伦常日用之道,与历朝治乱之迹。使学者先知其约,后涉其博。
每每想要撮略其中的梗概,开示给后学之人。因此想到宋朝儒家王伯厚先生,写《三字经》。来记录伦理道德日常行为的道理,与历朝历代安定动乱的事迹。使学习的人,先知道其中的纲要,以后涉猎其中的广博。
幼而学之,壮而行之,立身行道,致君泽民,以复其人性本有之善。遂仿其意,略叙如来降生成道,说法度生。列祖续佛慧命,随机施教。及与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
幼年时来学习,壮年时来实行,修养自身,奉行道义,辅佐国君,惠泽人民,以恢复他们人性中本有的良善。于是仿效这个意思,大略叙述如来降生成道,说法度生。列位祖师续佛慧命,随机施教。以及古德自利利他,美好言行。
题曰释教三字经。俾为沙弥时,诵而习之。知佛经之要义,明祖道之纲宗。及其壮而遍阅三藏,历参五宗。妙悟自心,冥符佛意。方知山色溪声,咸示第一义谛。鸦鸣鹊噪,共谈无上心宗。非同非异,非有非空,即权即实,即俗即真。
题名为《释教三字经》。使做沙弥的时候,读诵学习。知道佛经的要义,明白祖师法道的纲宗。以及到了壮年而遍阅经律论三藏,周历参究五大宗派。妙悟自心,冥符佛意。才知道山色溪声,都在开示第一义谛。鸦鸣鹊噪,共同都在谈论无上的心宗。非同非异,非有非空,即权即实,即俗即真。
博之则尽十虚而莫容,约之则觅一字不可得。然后乘大愿轮,阐扬法化。普令法界众生,归依一体三宝。复本来之面目,传无尽之心灯。是在后进之发心造修焉,予日望之。
广博来说,那么尽十方虚空而不能容下;简约来说,那么寻觅一个字也不可得。然后乘大愿轮,阐扬佛法,教化众生。普令法界众生,归依自性一体三宝。恢复本来的面目,传播无尽的心灯。这是在于后学之人来发心修持,我每天都在祈望着。刘圆照居士摸象诗序(以彼作○图章故开端画一圆相)
○此一段光明,非因非果,非圣非凡,非断非常,非生非灭,亘古亘今,照天照地。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人人具足,无余无欠。无奈众生在迷,怀宝受困。反承此照天照地之光,起惑造业,轮回六道。
○ (自性真如)这一段光明,非因非果,非圣非凡,非断非常,非生非灭,亘通古今,照彻天地。本师释迦佛还没出世,达摩祖师还没从西域来。每个人都已具足,没有多余与欠缺。无奈众生在迷惑当中,怀着珍宝而遭受困苦。反而承着这个照天照地的光明,起惑造业,轮回六道。
于是世尊欲施济度,示成正觉。当其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时。乃浩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于是世尊想要施设救济度化,示现成等正觉。当他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之时。于是浩然感叹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于是随机施化,对病发药。由众生根器不等,故其所说,或渐或顿,或实或权,种种不同。
于是随众生根机,施设教化,对众生的病而阐发药方。由于众生的根器不齐等,所以佛陀所宣说的教法,或者渐说,或者顿说,或说实教,或说权教,种种不同。
虽则设诸方便,无非曲诱众生,令其各各彻证此之心光,究竟成佛而已。所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始则千机并育,终则一道同归也。
虽然施设种种方便,无非是方便诱导众生,令他们各各彻证这个自心光明, 最终成佛而已。所谓“ 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开始是种种根机,一并化育,最终则是同归一乘佛道。
又以钝根众生,现生不能了脱。则轮回生死,了无底止。以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俾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速证法身。
又因为钝根众生,当生不能够了脱生死。那么轮回生死,没有一个底极终止。所以特别开示一个信愿念佛的法门,使得没有断惑的人,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已经断惑的人,仗佛慈力,速证法身。
普使上中下根,若圣若凡,同证真常,诞登彼岸。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彻获众生本具之佛性。猗欤佛恩,穷劫莫赞。
普使上中下根,圣者凡夫,同证真常,立登彼岸,完全畅达如来出世的本怀,彻底获得众生本具的佛性。伟大啊!佛陀的恩德,穷尽劫数也不能赞叹究尽。
及至大教东流,遂以此法,目为莲宗。以其念佛求生西方,莲华化生,得预莲池海会,亲炙弥陀世尊,及观音势至,诸上善人故也。
等到佛教向东流布,于是将这个法门,名为莲宗。因为念佛求生西方,莲华化生,得以参预莲池海会,亲受阿弥陀佛世尊教诲,以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诸上善人的缘故啊!
自后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此所见所成,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
此后达摩祖师从西域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而这个所见之性,所成之佛,是指我们即心本具的天真佛性来说。
令人先识其本,则一切修证等法,自可依之进趣,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非谓一悟即成福慧两足,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
令我们先认识自心本体,那么一切修证等法,自然可以依此进行,以至于到达修无可修,证无可证的境地才停止。不是说一开悟就成为福慧两足,圆满菩提的究竟佛道了。
喻如画龙点睛,令其亲得受用耳。由是腾辉震旦,炳焕赫奕。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寰区。
譬如画龙点睛,令它亲自得到受用罢了。由此而闪耀光辉在东土,明丽显着,光辉显赫。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天下。
天机深者,于一机一境,识其端倪。则出词吐语,自离窠臼。入死入生,了无挂碍。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矣。
天份根机深的人,在任何一个机缘,一个境界上,都能认识其中的头绪迹象。那么他发言说话,自然远离俗套。入死入生,没有一点挂碍。得大解脱,得大自在啊!
倘根机稍劣,纵得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出胎隔阴,多致迷失。大悟者尚如是,况未悟乎。固宜专心致志于仗佛慈力之净土法门,方为千稳万当之计也。
倘若根机稍微低劣,纵然能够大开悟,而烦恼习气没能净除究尽,依然还是生死轮回中的人。出母胎就有隔阴之迷,大多都会迷失。大开悟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没有开悟的呢?应该要专心致志于仗佛慈力的净土法门,才是千稳万当之计啊!
圆照刘居士,宿根深厚,现行精纯。于禅净两宗,各得其旨。而尤以念佛法门,为究竟自利利人之道。每有所感,辄形诸诗歌。笔而录之,得一百零八首。题其名曰摸象。
刘圆照居士,宿根深厚,现在的功行精纯。对于禅宗净土两宗,都得到其中的宗旨。而尤其以念佛法门,作为究竟自利利人之道。每每有所感悟,就写成诗歌。记录下来,共有一百零八首。题名为《摸象》。
盖以道大无方,岂凡庸一言可以道尽。不过取其意之所适而已。其子及族人,欲后世咸所禀承,拟列诸家谱。令(光)叙其大旨,用告来者云。
(这样命名)应该是因为(刘居士认为)法道广大,没有一定之方,哪里是凡夫庸人的一句话可以说尽的呢?不过取其中的意思相适宜罢了。他的儿子以及族人,想要令后世之人都有所禀承,打算列入家谱。令我叙述其中的大旨,用来告示来学之人。佛学述要铸板流通序
自佛法入中国,千八百余年来。若缁若素,若男若女,深入经藏,彻悟心源者,何可胜数。
自从佛法传入中国,一千八百多年以来。僧众俗士,善男信女,深入经藏,彻悟心源的人,怎能数得清。
良以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以迷而不觉,初非有失。及闻如来言教,知识指示。则知珠在衣里,佛性恒存。不离当处,得大自在。自利利他,受用无尽矣。
实在是因为真如佛性,每个人本来具足。只是因为迷惑而不觉悟,并没有丢失。到听闻了如来的言教,善知识的指示。才知道宝珠在衣服里,佛性恒常存在。不离当处,得大自在。自利利他,受用无尽啊!
天台陈勤先女士,宿有慧根。于台禅性相净土诸宗,悉知壸奥。而且偏赞净土,冀一切不能彻悟自心,断惑证真者,即生便登阿鞞跋致。亦可谓于博得约,宏法知要矣。
天台的陈勤先女士,宿世有慧根。对于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诸家宗派,全都了知其中的玄奥精微。而且偏重赞叹净土,希望一切不能够彻悟自心,断惑证真的人,就在这一生登上阿鞞跋致的不退位。也可以说是,在广博中得到精约,宏扬佛法知道大要了啊!
其所发挥,机理双契。虽则多录成文,然如一屋散钱,一一上串,俾用者现成持取。三叉歧路,条条标示,令行者勇往直前,亦不可谓无功也。
她的发挥,根机佛理双双契合。虽然大多是摘录己成之文,然而如同将一屋子的散钱,一一的串上,使得使用的人,现成受持取用。在三叉路口,一条条的标示清楚,使修行的人勇往直前,也不可以说没有功德啊!
惜其子袁授荀,根性弗类。于其母所述,了无所知。抄录而欲流通,其注概节略之。不知有宜节者,有不宜节者。不宜节者而妄节之,则有意义不明,文法不合之弊。而且错讹满纸,致有许多词不达意之处。足见此道,须自有善根,方可优入。否则虽母子至亲,亦不能传。
可惜她的儿子袁授荀,根性与母亲不同。对于母亲的叙述,一无所知。抄录下来而想要流通,对其中的注解全都删节省略。不知道有适宜删节的,有不适宜删节的。不适宜删节的地方,而错妄的加以删节,那么就有意义不明,文法不合的弊病。而且错误满纸,导致有许多词不达意的地方。足以可见佛法之道,必须自己有善根,才可以优先进入。否则虽然是母子这样的亲人,也不能够相传。
奉化孙玉仙居士,欲铸板流通。冀须眉丈夫,闺阁英贤,同发思齐之心,共证本具佛性。委(光)鉴订。因正其错讹,离其句读。遂题之为佛学述要云。
奉化的孙玉仙居士,想要铸板流通。希望须眉男子大丈夫,闺阁屋中英贤女,共同发起见贤思齐的心,共同证得本具的佛性。请我来鉴别和修订。因此匡正其中的错误,用标点分开其中的句子。于是将这本书题写为《佛学述要》。格言联璧重刻序
人之所以与天地并名三才者,以其能格物致知,克己复礼,以明其明德,而止于至善也。去此,则但一血气之伦而已,何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而称之乎。
人之所以与天地,一并称名为三才,是因为人能够格除物欲,显明良知,约束自己,言行合礼,来彰明他光明的性德,而达到完善的境界。离开这个,人只是一个有血肉呼吸之类的物类罢了,怎么可以与天地并立,称为三才呢?
孟子以夜气不足以存者,为违禽兽不远。又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是知任心纵意,胡作非为者,不过名之为人,实则与禽兽或相埒(liè ),或不如矣。
孟子将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不足以保存下来的人,认为是距离禽兽就不远了。又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所以要知道放纵心意,胡作非为的,只不过名称上还是个人,实际与禽兽或者相等,或者不如啊!
格物致知,乃群圣传授之心法。以人欲之物,乃由外境而生。必须格除净尽,而吾心固有之良知,自可全体显现矣。固有之良知,即明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