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白语解下册第七回(2 / 2)

格除私欲显良知,这是诸位圣贤传授的心法。因为人的私欲,这是由外境而生起的。必须格除究尽,而我们心中本有的良知,自然可以全体显现了。本有的良知,就是明德。

格之与致,皆所以明其明德也。明德既明,则意诚心正而身修矣。此匹夫匹妇皆能为之事也。若以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致知者。乃枝末,非根本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能明其明德,则独善其身矣。

格与致,都是为了彰明这个明德。明德既然彰明了,那么意地真诚,心中端正,而身行也修持了啊!这是我们每个平常百姓,都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以推究穷极我们的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作为“ 格物致知” 的解释。这是枝末,不是根本啊!虽然是圣人,也有他所不能知的。能够彰明他的光明性德,就修养好自身了。

若得位行道,以先觉觉后觉,则兼善天下矣。吾人未能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必须多识前言往行,以为前途导师,日读诵而绎思之,必期于过日寡而德日崇,以至于德纯过无而后已。

如果得到社会地位来施行法道,以自己的先觉来使后人觉悟,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了。我们没能将我们的私欲净除究尽,让天理流行。必须多多认识听取前人的语言行事,作为我们的前途导师,每天读诵而分析思考,必定要自己过失每天减少而道德每天增加,以达到德纯无过才可以。

然曾子临终,尚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

然而曾子在临终前,尚且说:战战兢兢,就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就好像踩在薄冰之上。而今以后,我知道,可以免于毁伤了。蘧伯玉在五十岁的时候,而知道过去四十九年的过失。孔子以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能去做,对于缺点错误不能改正,作为自己的忧虑。到了七十岁,尚且想要老天给他几年寿命,以期望学习《周易》而免除大的过失。

虽曰以身说法,勉励后进。实属圣贤格致工夫,自强不息,了无已时也。山阴金兰生先生,辑先贤警策身心语句,为格言联璧。令学者如入宝山,随取而得。其功诚非浅鲜。

虽然说是圣贤们以身说法,来勉励后学进取。实在也是圣贤们格物致知的工夫,自强不息,永不停止啊!绍兴的金兰生先生,编辑先贤警策身心的语句,成为格言联璧。令学习的人如同进入宝山,随手取得。这个功德实在不小。

维扬张瑞曾居士,少即奉为圭臬(niè )。继欲普饷同伦,乃详为校订。兼用褒贬圈法,标示其当法当戒者。俾阅者省心力而知去取,其用志可谓诚且挚矣。

扬州的张瑞曾居士,小时候就将这本书奉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继而想要普遍分享给大家,于是详细加以校订。又用褒奖贬抑的圈点法,标示其中应当效法、应当禁戒之处。使得阅读的人省心省力而知道舍弃与保留,他的用意可说是诚挚啊!

刻成,问序于余。因略述三才名义,与圣贤格致工夫,以期与本集所说,互相发明。令学者得亲切下手之工夫,而进德不息,以至与天地参而后已也。其具眼者,当不以余言为背谬也。

刻印完成,让我写个序。因此大略叙述三才的名称意义,与圣贤格物致知的工夫,以期望与本书所说的,互相阐发显明。令学习的人得到一个亲切下手的工夫,而进修德业,永不停息,以达到辅助参与天地的教化,才算可以。具择法眼的人,应当不会认为我的话是荒谬吧!不可录重刻序

女色之祸,极其酷烈。自古至今,由兹亡国败家,殒身绝嗣者,何可胜数。即未至此,其间颓其刚健之躯,昏其清明之志。以顶天履地,希圣希贤之姿,致成碌碌庸人,无所树立之辈者,又复何限。

美色淫欲的祸害,极为残酷炽烈。从古至今,因此亡国败家,害死自身,断绝后嗣的,实在数不完。即使没有到这个地步,颓废了刚健的身躯,昏昧了清明的志向。以顶天立地,仰慕效法圣贤的姿质,而成为碌碌无为的庸人,无所建树之类的人,又不知有多少啊!

况乎逆天理,乱人伦,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见之耶。噫。女色之祸,一何酷烈至于此极也。

何况悖逆天理,颠乱人伦,活着是衣冠禽兽,死了堕入三途恶道的人,又怎么能人人都知道、都见到呢?唉!美色淫欲的祸害,为何残酷炽烈到了如此极点。

由是诸圣诸贤,特垂悲愍。或告之以法言,或劝之以巽语。直欲福善祸淫之理,举世咸知。而又征诸事实,以为法戒。企知自爱者读之,当必怵然惊,憬然悟,遏 (è ) 人欲于横流,复天良于将灭。

因此诸位圣者贤人,特地垂慈悲愍。或者以礼法的言论告示之,或者以委婉的言词劝导之。只是想要让行善得福,淫乱招祸的道理,全天下都知道。而且又征引诸多事实,作为法例警戒。希望知道自爱的人读了,应当必定惊慌畏惧,幡然醒悟,阻止人欲的横流,恢复将要灭亡的天良。

从兹一切同伦,悉享富寿康宁之福,永离贫病夭折之祸。此不可录所由辑也。

从此一切同伦,全都享受富寿康宁的幸福,永远离开贫病夭折的灾祸。这是编辑《不可录》这本书的缘由。

张瑞曾居士,欲重刻印施,命余作序,畅演窒欲要义。须知美色当前,欲心炽盛,法言巽语,因果报应,皆难断其爱心。若能作不净观,则一腔欲火,当下冰消矣。

张瑞曾居士,想要重新刻印布施流通这本书,让我写个序文,畅达地演说窒息淫欲的重要义旨。必须知道美色当前,淫欲心炽盛,符合礼仪的言语,委婉引导的言词,因果报应的道理,都很难割断这个爱心。如果能够作不净观,那么一腔的淫欲之火,当下就如冰雪消融了。

吾秦长安子弟,多玩促织。有兄弟三人,年皆成童,于月夜捉促织于坟墓间。忽见一少妇,姿色绝伦,遂同往捉之。其妇变脸,七窍流血,舌拖尺余,三人同时吓死。

我们陕西西安的子弟,大多爱玩蟋蟀。有兄弟三个人,都十来岁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在坟墓间捕捉蟋蟀。忽然见到一位少妇,姿色美丽绝伦,于是一同前往捉这个少妇。这个少妇突然变脸,七窍流血,舌头拖出来有一尺多长,三人同时吓死。

次日其家寻得,救活者一,方知其事。活者大病数月方愈。其家子孙,不许夜捉促织。夫此少妇,未变脸时,则爱入骨髓,非遂所欲则不可。及既变脸,则一吓至死,爱心便成乌有。

第二天,他家人寻找到他们,救活了其中一个,方才知道这件事情。救活的那个,大病了几个月方才见好。他家里的子孙,从此不许在夜里捉蟋蟀。这个美貌的少妇,没有变脸的时候,就爱入骨髓,一定要满足他们的欲望不可。等到变了脸,就惊吓而死,爱欲心就化成了乌有。

然当其群相追逐时,固未始无血与舌也。何含而藏之,则生爱心。流而拖之,则生畏心。

然而当这三兄弟在追逐这个美貌少妇的时候,这个少妇也不是没有鲜血与长舌啊!为什么含藏在体内,就生起爱欲心。流出鲜血,拖出长舌,就生畏惧心了呢?

了此,则凡见一切天姿国色,皆当作七窍流血,舌拖尺余之钓颈鬼想矣。又何至被色所迷,生不能尽其天年,死必至永堕恶道耶。

明了这个道理,那么凡见一切天姿国色,都应当作七窍流血,舌拖一尺的钓颈鬼来想啊!又何至于被美色所迷惑,活着不能尽他自然的寿命,死了必定永堕恶道呢?

以故如来令贪欲重者,作不净观。观之久久,则尚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岂止不犯邪淫,窒欲卫生而已。

所以如来令贪欲心重的人,作不净观。观照的久了,尚且能够断惑证真,超凡入圣。哪里只是不犯邪淫,窒息欲望,保持身体健康而已呢?

其女貌娇美,令人生爱心而行欲事者,不过外面一张薄皮,光华艳丽,为其所惑耳。若揭去此之薄皮,则不但皮里之物,不堪爱恋。即此薄皮,亦绝无可爱恋矣。

女子颜貌娇美,令人生起欲爱心而行淫欲之事的原因,只不过是外面一张薄皮,光华艳丽,为这个画皮所迷惑罢了。如果揭去这层薄皮,那么不但皮里的东西,不值得爱恋。就是这层薄皮,也绝对没什么可爱恋的啊!

再进而剖其身躯,则唯见脓血淋漓,骨肉纵横,脏腑屎尿,狼藉满地。臭秽腥臊,不忍见闻。较前少妇所变之相,其可畏惧厌恶,过百千倍。

再进一步的来剖开她的身躯,就只见到脓血淋漓,骨肉交织,五脏六腑,屎尿流溢,狼藉一片,满地污秽。臭气冲天,腥臊难闻,形象气味,不堪忍受。比起前面美貌少妇所变的厉鬼相,这个畏惧厌恶,要超过百倍千倍。

纵倾城倾国之绝世佳人,薄皮里面之物,有一不如是乎。人何唯观其外相,而不察其内容,爱其少分之美,遂不计其多分之恶乎。

纵使是倾城倾国的绝世佳人,薄皮里面的东西,有一个不是如此的吗?人们为什么只是观看她的外相,而不观察她体内真实的内容,爱慕她一点点的美丽,于是就不计较她大部分的丑恶呢?

余愿世人,遗外相而察内容,厌多恶以弃少美。则同出欲海,共登觉岸矣。又当淫欲炽盛,情不能制之时。但将女阴作毒蛇口,如以阳纳蛇口中。则心神惊悸,毛骨悚然。无边热恼,当下清凉矣。此又窒欲之最简便法也。

我祈愿世间人,遗弃她的外相而观察她的内容,厌恶多部分的丑恶来遗弃少部分的美丽。那么就一同出离淫欲大海,共同登上觉悟彼岸了啊!又者,正当淫欲炽盛,感情不能制止的时候。只要将女阴当作毒蛇口,如同将阳具纳入毒蛇口中。就会心神惊悸恐惧,毛骨悚然。无边的热恼,当下化为清凉啊!这又是窒息淫欲最简便的一种方法。不可录敦伦理序

天为大父,地为大母。一切男女,皆天地之子女,皆吾之同胞。既是同胞,当尽友爱,保护扶持,以期各得其所。

天是我们的大父,地是我们的大母。一切世间的男女,都是天地父母的子女,都是我们的同胞。既然大家都是同胞,应当尽力互相友爱,彼此保护扶持,以期望各得其所。

如是,则为天地之肖子,无忝所生矣。既能保护扶持天地之子女,则天地必常保护扶持于其人,令其福深寿永,诸凡如意也。倘或肆意横行,欺陵天地之子女,则其折福减寿,灭门绝嗣。一气不来,永堕恶道,经百千劫,莫复人身者。乃自取其祸,非天地之不慈也。

如此,就成为天地的好儿子,不辱父母所生啊!这个人既然能够保护扶持天地父母的子女,那么天地父母也必定常常保护扶持这个人,令他福报深,寿命长,一切事情都如意啊!如果肆意横行霸道,欺辱天地父母的子女,那么就会折福减寿,灭门绝后。一口气不来,永远堕恶道,经百千万劫,不能再得人身。这是自己招来祸害,不是天地父母不仁慈啊!

余且勿论。即如妻女姊妹,人各共有。人若熟视己之妻女姊妹,己则愤心怒气,即欲殴击。何见人之妻女姊妹,稍有姿色,心即妄起淫念,意欲污辱乎哉。

其余暂且不要说。就如同妻子、女儿、姐姐、妹妹,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别人如果一直盯着自己的妻子、女儿、姐妹看,自己就气愤心怒,就想要殴打他。为什么自己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姐妹,稍稍有些姿色,心里就生起淫念,想要污辱她呢?

夫同为天地之子女,是吾同胞。若于同胞起不正念,则是污辱天地之子女,欺侮同胞。其人尚得自立于天地之间,而犹谓之为人乎。

大家同是天地父母的子女,是我们的同胞。如果对于同胞生起不正的淫念,就是污辱天地父母的子女,欺侮同胞。这个人还能自立于天地之间,还能称为一个人吗?

况夫妇之道,与乎三纲五常。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人伦也。人若行蔑理乱伦之事,则是以人身行禽兽事。身虽为人,实则禽兽不如也。

何况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有三纲五常的准则。男女同居一室,这是人的大伦。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因为他有人伦。人如果去做蔑理乱伦的事情,就是以人身来做禽兽之事。身体虽然是个人,实际上是禽兽不如啊!

何也,以禽兽不知伦理,人知伦理。知伦理而复蔑伦理,斯居禽兽之下矣。

为什么呢?因为禽兽不知道有伦理这回事,而人是知道伦理的。知道伦理而又蔑视伦理,这就处在禽兽之下了啊!

然一切众生,由淫欲生,故其习偏浓。须深提防,作亲,作怨,作不净想。庶可息灭邪念,而淳全正念矣。怨与不净,前序已明。兹特约亲而为发挥,冀诸阅者,同敦天伦,毋怀恶念。

然而一切众生,都是由淫欲而出生,所以这个习气比较浓厚。必须深加提防,当作亲人想,当作怨家想,当作不净之物想。才可以息灭邪念,而保全正念啊!怨家想与不净想,在前一个序文中已经说明过了。现在特别针对亲人想来加以发挥,希望一切阅读的人,共同崇尚注重天理伦常,不要心怀恶念。

四十二章经,示人见诸女云,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四十二章经》中,开示一个人见到一切女子时说:观想年老的,如同我的母亲,年长的,如同我的姐姐,年少的,如同我的妹妹,年幼的,如同我的女儿。生起度脱心,息灭邪恶念。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当生孝顺心,慈悲心。如是则尚保护扶持之不暇,何可以起恶劣心,而欲污辱乎。

《梵网经》中说:“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当生孝顺心,慈悲心。” 如此,那么保护扶持她们还来不及呢,怎么可以生起恶劣心,而想要污辱她们呢?

明有一生患淫,不能自制,问于王龙溪。龙溪曰,譬如有人谓汝曰,此中有名妓,汝可搴帏就之。汝从其言,则汝母女姊妹也。汝此时一片淫心,还息否。

明朝有一个学生淫欲很重,不能够自我控制,请问于王龙溪。王龙溪说:譬如有一个人对你说,这屋中有一位名妓,你可以撩起帷幕去行淫欲之事。你听了他的话,掀开帷幕一看,却是你的母亲、女儿、姐姐、妹妹。你这时候的一片淫心,停息了吗?

曰息矣。龙溪曰,然则淫本是空,汝自认做真耳。人果肯将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视之,则不但淫欲恶念无由而生,而生死轮回,亦当由兹顿出矣。

学生回答说:止息了。王龙溪说:这样说来,淫欲本来是空,你自己当做是真实的罢了。一个人如果肯将一切女人,当作母亲、女儿、姐妹来看待,那么不但淫欲恶念,没有途径生起,而且生死轮回,也应当由此顿时出离了啊!

不可录一书。法语巽 (xun ) 言之训,福善祸淫之案,与夫戒忌之日期处所,一一毕示。其觉世醒迷之心,可谓诚且挚矣。

《不可录》这本书。合礼之语,婉转之言的训诲,行善得福,行淫招祸的案例,与行房事要戒忌的日期处所,一一都全部列示出来。这个觉悟世间,唤醒迷人的心,可说是很诚挚啊!

维扬张瑞曾居士,利人心切,即为刻行。命(光)发挥窒欲之要,因以怨,以不净。而叙其大旨。

扬州的张瑞曾居士,利益他人的心很迫切,立即来刻板印行。让我发挥扼制淫欲的要旨,因此以怨家想,以不净想。来叙述其中的大要义旨。

继因其堂兄正勋逝世,拟以此功德荐其灵识。俾罪障消灭福智崇朗。出五浊之欲界,生九品之莲邦。因居士孝友之情,故复撰敦伦之序。祈见闻者,各详察焉。则幸甚幸甚。

接着因为他的堂兄张正勋逝世,打算以这个功德超荐他的灵识。使得罪障消灭,福德智慧增崇明朗。出离五浊欲界,往生九品莲邦。因张瑞曾居士的孝友之情,所以又撰写了《不可录敦伦理》的序文。祈望见者闻者,各自详细省察啊!是为庆幸。普济禅寺打交盘万年簿序(代了余和尚作,但打交盘未改十方)

圆通道场,弥三际而不增不减。普门风范,即万法而无欠无余。亘古亘今,如如不变。有情无情,法法圆融。虽千佛齐出,了无有兴。纵三灾迭起,又岂有败。

观音菩萨的圆通道场,弥遍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而不增不减。普门大士的救度风范,即万法而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从古至今,如如不变。有情无情,法法圆融。虽然千佛一齐出世,也没有一点兴盛。纵然水火风三灾迭然而起,又哪里有损败。

此观音大士补怛名山,真如实际之究竟景象也。至于应化门头,则法随缘起,道在人宏。兴废通塞,各有由致。

这是观音大士,补怛落伽名山,真如实际的究竟景象啊!至于随机应化的这个方面,就是佛法随着众生机缘兴起,佛道在于每个人发心宏扬了。佛法的兴盛、衰废、流通、阻塞,各各自有其中的因缘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