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慧锷祖师,在梁朝开创普陀山。真歇清了禅师,在宋朝开始将禅宗流传到普陀山。以及元朝的孚中怀信禅师,清朝的潮音通旭禅师。全都是道行高超于当世,德行感动到九重天上。大振宗风,广布玄化。普使四海内外,同被慈云祥光。六道众生,共沾法雨甘露。多么美好啊!如何兴盛啊!
爰自潮音以来两蒙敕修。世守成规,家风不坠。至咸丰初,发匪肇乱,人民涂炭。香火多年断绝,用度由兹缺乏。法器什物,皆不舒用。
自从潮音通旭禅师以来,两次承蒙皇帝敕命修建。世代遵守成规,普陀家风不坠。到了咸丰初年,洪秀全等开始反乱,人民陷入艰难困苦。普陀山的香火很多年都断绝了,日常用度因此缺乏。法器物品,都不够用。
凡住持进院,自所置者,退时仍复搬回本庵。纵有留者,皆作昂价交盘。甚至破败不堪,一文不值之物,一体照新价交。总计洋一千若干元。如市之打店铺者,货物器具,悉卖新主。
凡是新的住持进院,他自己所办置的物品,退院的时候,又搬回他原来的寺庵。纵然有留下的 东西,都以高价来交接盘点。甚至是破败不堪,一文不值的东西,一律按照新的价钱来交接。总计洋圆一千多元等等。如同市场上开店铺的人,遗留的货物器具,全都卖给新的店主。
所谓常住者,只空屋经像而已。弊由兵燹 (xi ǎn ) ,亦无足怪。至后世道太平,香火鼎盛。仍复安于故习毫未改革。(余)曾理院务,详知其由。
所谓的常住,只剩下空屋佛经佛像罢了。这个弊病是由于兵火连绵而生,也没什么奇怪。到了后来世道太平,香火鼎盛。仍就安于过去的习惯,丝毫没有改革。我曾经管理寺院事务,详细知道其中的原由。
今于文莲老和尚退院之时,蒙诸位老和尚,并诸房法眷,委此重任。自愧人微德薄,不敢承当。而再三逼勒,不许推辞。窃念普济,乃天下名山,菩萨道场。由梁至民,世经十纪,年满一千。
今天在文莲老和尚退院之时,承蒙诸位老和尚,以及诸房的法眷,委托我担当重任。自己惭愧人微德薄,不敢承当。而诸位好意再三逼迫勒令,不许在下推辞。我想到普济寺,是天下普陀名山,观世音菩萨道场。从梁朝到民国,经过十个朝代,满了一千年。
今既忝膺此任,敢不勉力筹度,兴利除弊。培植常住元气,以仰副诸公为法为人一番至意。因言,常住体属十方,非住持一人私有。所有财政,理宜全归常住。
现今既然惭愧地担此重任,怎敢不努力筹划规度,兴利除弊。培植常住的元气,以不负诸公为法为人的一番好意。因此说:常住所有的物品归属十方,不是住持一个人私有。所有的财政,应该全部归于常住。
凡钱财谷米,庄严什物。无论常住旧有,即本人所置办者,亦不得退时携去及作价交盘。而住持进院花费,须彼本人自任,不得耗费常住。如是则常住日见丰足,而法道亦随之隆盛矣。
凡是钱财谷米,庄严物品。无论是常住旧有,或是主持本人所置办的,都不得在退院之时带走以及作价钱来交接盘点。而住持进院的花费,必须由他本人自己承担,不得耗费常住的钱财。如此,常住就会日见丰足,而法道也会随之隆盛了啊!
文莲老人闻之,踊跃欢喜,发菩提心。愿将交盘洋一千若干元,一笔勾消。其什物有破败不堪者提出,同众弃去。有可用者,按其新旧名色,登此打交盘万年簿。
文莲老人听后,踊跃欢喜,发菩提心。愿意将交接盘点的洋圆一千多块钱,一笔勾消。其中杂物有破败不堪使用的提出来,大众同意再丢弃。有可以使用的,按照物品的新旧和名称,登在这个打交盘的万年簿上。
后所置者,一体登簿。其住持,并常住财政规矩,悉仿诸方丛林。唯选举住持,仍须本寺各房子孙。是之谓子孙十方。所愿自兹以后,凡为住持,及膺职事者,各各发菩提心,培植常住。
后来所办置的物品,一律登在万年簿。住持,以及常住的财政规矩,全都仿照十方丛林。唯有选举住持,仍然必须是本寺的各房子孙。这称为子孙十方丛林。所祈愿的是,自此以后,凡是做住持,以及担任职事的人,各各发菩提心,培植常住。
庶大士慈恩,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而各人现在则福慧双隆,人天敬仰。临终则形神俱妙,佛圣来迎。如是则(不慧)一念愚诚,与文老一番婆心。皆悉不落空亡,咸有实益矣。
使得大士的慈恩,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而每个人现在,福慧双增,人天敬仰。临终,形神俱妙,佛圣来迎。能够如此,我一念的愚诚,与文莲老人的一番婆心。全都不落空亡,都有实际利益了啊!
因略叙源委,以冠簿首。俾后之来哲,悉各知其缘起耳。
因此大略叙述其中的源委,放在万年簿开头。使得后来的有智学人,全都知道其中的缘起罢了。别庵统祖新公堂序(代茂量师作)
如来所证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即我与一切众生,现前一念烦恼结业颠倒昏迷之心。能识此烦恼结业颠倒昏迷之心,便可以上续如来慧命,下作人天导师。普令一切众生,同识此心,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如来所证的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就是我与一切众生,现前一念烦恼结业,颠倒昏迷之心。能够认识这个烦恼结业,颠倒昏迷的心,就可以上续如来慧命,下作人天导师。普令一切众生,共同来认识这个心,共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悟虽殊,体本不二。一条荡荡长安路,从来绝不禁人行。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惑觉悟虽然不同,体性本来不是二。一条荡荡长安路,从来绝不禁人行 (这个自性光明,一直都在,只等我们去认知)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体认到自性,本自具足,灵明独耀) 。
自世尊示成正觉,四十九年,广说经法,指大经于尘中,示明珠于衣里。三千年来,沐法泽而悟自心,证觉道而度有情者。数逾恒沙,何可胜论。
自从世尊示现成等正觉,四十九年,广说经法,指示大经于一微尘中,开示明珠在各人衣里。三千年来,沐浴佛法恩泽而觉悟自心,证得觉道而广度有情的人。数量超过了恒河沙,怎么可以数的完呢?
若我别庵统祖,宿植德本,乘愿再来。童真出家。弱冠悟道。辟普门以重兴法雨,传心印而丕振宗风。身居海岛,道播寰区。六坐道场,广垂言教。不特万民倾诚,直使一人注意。
像别庵性统祖师,宿植德本,乘愿再来。童真出家。二十岁悟道。开辟普门,重兴法雨禅寺,传佛心印,大振禅宗之风。身居海岛普陀山,道行广播于天下。六次宴坐道场,广泛垂示言教。不只是老百姓倾诚景仰,特别引起皇帝的注意。
由兹赐帑 (tǎng ) 赐紫,屡施九道之雨露。唯期祝国祝民,同沐大觉之恩光。在当时固皆景仰,即后世莫不尊崇。
从此承蒙赏赐钱帛恩宠,多次布施给九道众生以法雨甘露。只是期望国家人民,共同沐浴佛陀的恩光。在当时,固然是为大家景仰,即使到了后世,也没有不尊崇他的。
昔先师戒文老人,与开如和尚。每念忝为法裔,莫续徽猷。聊效追远之诚,纠立公堂之会。缘旧立公堂,过于淡薄。不足以昭虔恭而报祖德,起观感而裕后昆。
过去我的师父戒文老人,与开如和尚。每每想到惭愧的成为性统祖师的法脉弟子,没能承续祖师的道行德风。暂且仿效追念前贤的诚心,合起来建立了公堂会。因为旧的公堂,太简陋淡薄。不足以昭明虔诚恭敬而报答祖师的恩德,生起观后的感动而饶益后人。
以光绪十八年,阖山共筑朱家尖众香塘。因纠十余家,或任一股,或任数股。共凑洋若干圆,买田百亩,以为新起公堂之备。后因外界侵占一半,只得三十一亩而已。然田属新开,犹是斥卤 (lu ) 。
在光绪十八年,合山僧众共同集资筑建朱家尖的众香塘。因此集合了十多家,或者担任一股,或者担任几股。一共凑了若干洋圆,买了百亩田地,作为建筑新公堂的准备。后来因为外界侵占了一半,只得了三十一亩地。然而田地是新开挖的,还是盐碱地。
故二十年来,尚未成立。今田已成熟,租课照常。因于今春,起立公堂。十柱轮流,周而复始。在如公与吾师之本心,实欲后世子孙,登堂荐献,礼像投诚时,心自思曰,祖师与人同耳。
所以二十年来,还没有成立公堂。现今田已经种成熟了,赋税依照往常。因此在今年春天,发起建立新公堂。分十家轮流出资管理,周而复始。开如和尚与我师父的本意,实在是想使后世子孙,登上公堂祭献,礼拜祖师,投献诚心之时,心里自己想到说:祖师与我们都一样是人。
彼既丈夫,我亦宜然。岂可高推圣境,自处凡流。由是奋发大心,追踪先觉。破无明以证法性,续佛慧以度众生。
他既是大丈夫,我也应该如此。怎可认为圣境太高而畏难推却,自己甘心处在凡夫之流。因此奋发大心,追随先贤的脚步。破无明以证得法性,续佛慧以度脱众生。
俾圆通道场,经劫常住。大慧宗统,遍界流行,庶不愧为祖师儿孙,如来弟子矣。凡我同伦,尚勉之哉。(时在民国二年)
使得圆通道场,经劫常住。大慧杲禅师的宗派法脉,遍法界流行,才不愧为祖师的儿孙,如来的弟子啊!凡我同道子弟,还要努力啊!(时民国二年)眠云公堂序(代法雨书记僧作)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忙忙碌碌。无非为养身家,做体面,遗子孙而已。推其病根,只因执着有我,不肯放下。其念虑固结。
人生在世,虚幻住世几十年。从有知识能力以来,从早到晚营求谋划,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养家糊口,做个体面,遗留给子孙罢了。推究其中的病根,只因为执着有一个我,不肯放下。这个念头牢固结缚。
虽佛与之说法,亦莫之能解。而于自己主人公本来面目,则反置之不问。任其随业流转,永劫沉沦。可不哀哉。
虽然是佛与他说法,也没办法解开。而对于自己主人公本来面目,却反而置之不问。随任这个真我随业流转,永劫沉沦。能不悲哀吗?
开然和尚,夙因深厚,托质将门,壮惧杀业,不乐从军。闻化闻老人说法,遂投身座下,剃发为僧。数十年来,专主参究。但恨未得觌面,一叙机缘。其所悟处,深浅莫测。
开然和尚,过去生中因地深厚,出身将门,壮年畏惧杀业,不愿从军。听到化闻老人说法,于是皈投在他的座下,剃发为僧。几十年来,专门主攻参究本来面目。只是遗憾没能与他见过面,叙一叙机缘。他所开悟之处,深浅莫测。
至光绪末年,住持法雨。因自立公堂,以作遗念。题其名曰眠云。夫云之为物,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幻生幻灭,了无定相。而能降注甘雨,普润大地。俾有情无情,各得其所。绝似证无我相者之无所住而生心,度脱一切众生而无有度相。
到了光绪末年,住持法雨寺。因此自己建立公堂,作为遗留纪念。题名为“ 眠云” 。云这个东西,不知从哪里来,不知到哪里去,幻生幻灭,没有固定的形相。而能够降下甘霖之雨,普润大地。使得有情无情,各得其所。很像证得无我相之人的无所住而生心,度脱一切众生,而无有度生之相。
然公通身放下,安住其中。其殆示其所悟乎,抑令后世子孙以此为法乎。其义玄妙,可以深长思矣。
然而开然和尚全身放下,安住在其中。这大概是显示他所悟得的境界吧!还是令后世子孙以此作为效法呢?这个意义玄妙,可以深深地思考啊!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
粤自世尊入灭,四依宏法。现普门身,垂形六道,逆顺隐显,种种方便,随顺机宜,皆令度脱。此不可思议神通妙行,唯圣能为,非凡所及。
自从世尊入灭,四依宏法。显现普门之身,垂示形迹于六道,运用逆反、随顺、隐密、显着等种种方便之法,根据众生根机时宜,皆令众生得到度脱。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妙行,唯有圣人能够做到,不是凡夫所能及。
若夫现沙门身,离尘脱俗。高竖法幢,丕振宗风。流通法化,续佛慧命。此为法身大士,大心凡夫,传扬佛法,通途妙行。由斯二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一处不蒙佛光,无一人不沐佛恩。
如果是示现沙门身,离尘脱俗。高竖法幢,大振宗风。流通法化,续佛慧命。这是法身大士和大志向凡夫传扬佛法的通途妙行。以上二种行迹,使得佛法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没有一处不蒙佛光,没有一人不沐佛恩。
至于法传震旦,二千年来,宏法大士,广布法化。宗说兼通,定慧均等。现身说法,以德服人。扇真风于火宅,注法雨于情田。普被三根,总摄众机。各复本有之天真,共证即心之觉道。
至于佛法流传到中国,二千年来,宏扬佛法的大菩萨,广泛流布传法教化。禅宗与教观皆通,定力与慧解兼备。现身说法,以德服人。扇动真常净风于三界火宅,倾注佛法甘雨于有情识田。普被三根,总摄众机。各自恢复本有的天真,共同证得自心的觉道。
因兹王臣归命,士庶倾诚。广布玄猷,辅弼政治。其宏功伟迹,多难尽述。即高僧传,传灯录,百余卷书所载者,乃千万分中之一二耳。
因此国王大臣归命,士人百姓倾诚敬仰。广泛流布先圣的觉道,辅佐国家政府治理。其中的宏功伟迹,多的难以说完。就是《高僧传》、《传灯录》,一百多卷书中所记载的,只是成千上万人中的一两个人罢了。
近世以来,其有宿植德本,示生巨族。只眼觑穿浮世界,一肩荷起大津梁。宴坐圆通道场,深入宝王三昧。总禅净而同修,会宗教为一致。出广长舌,宏演圆宗。垂平等臂,普接三根。
近世以来,有宿植德本,示生在大家族。一眼看穿浮华世界,一肩担荷起大津梁。安坐圆通实相道场,深入念佛宝王三昧。禅宗净土一并修持,宗门教下融通无碍。出广长舌相,宏演圆教宗门。垂平等手臂,普接三根众生。
即凡心以示佛心,统万行而归一行者。其唯我先法师,通公法师其人焉。
即凡夫心来显示佛心,统万行而归于一行的。难道不是唯有我已故的师父,通公法师这个人吗?
师讳寻源,字通智,别号忆莲沙门。俗姓阮,系扬州仪征,中堂元公之幼子也。于道光二十二年癸卯,三月初八日未时示生。母氏某,京都人。迨至元公逝世,嫡子忌刻过甚。其母遂携之以归京都,寄居舅舍。
师父名寻源,字通智,别号忆莲沙门。俗家姓阮,是扬州仪征人,中堂公阮元的幼子。在道光二十二年癸卯(1842 年),三月初八日未时出生。母亲,是京都人。等到父亲阮元逝世,嫡子猜忌刻薄的厉害。他的母亲于是带着他回到了京都,寄居在舅舅家里。
及长,相貌瑰玮,语音洪畅。性好道术,不求仕进。欲为长生神仙,放旷襟怀,优游蓬岛。每以不遇真人为憾。
长大后,相貌魁梧美好,语音洪亮通畅。生性喜好道术,不求仕途作官。想要成为长生的神仙,以豪放旷达胸怀,优然自得在蓬莱仙岛。每每都以遇不到仙人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