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端坐在汪教授面前,指望着汪教授能够为我们,更确切地说是为我指点迷津。
汪教授说:
馨雅经常出现的似曾相识这种感觉,你们从前面的医生那里已经有所了解,从网上也能搜到的,国外心理学家用了一个术语叫既视感或既视现象,也有的称作幻觉记忆,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也叫海马效应。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想象力越强的人,经常在外旅行的人,经历丰富的人,经常看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那怎么治疗?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吗?”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关切。
汪教授笑了笑:“既然既视感这么普遍,并不会带来明显的伤害,所以一般来说没必要小题大做,也算是正常现象。”
馨雅如释重负的样子,趁汪教授转头的机会,狠瞪了我一眼。
她肯定没想到,汪教授转过头来继续说:
“但是馨雅的情况,不能简单地用似曾相识来解释。”
汪教授的这句话,给刚才还有几分得意的馨雅当头一棒,她冲我吐舌头连带翻白眼。
“为什么会有既视感这样的感觉呢?”馨雅问汪教授。
“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试图从各个角度予以解释,但是还没有哪种理论完全让人满意。”
汪教授接着说:相对合理的解释认为,人的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过的特征各异的场景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里,但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所以在我们看来那都不过是一些信息的碎片。当我们见到一个新的场景,其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本不同的记忆系统与之相匹配,把信息碎片用一种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组合起来,一旦场景中的某一元素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我们感觉这就是真实的记忆,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上次的医生不也是这些内容吗?
我有点失望,但听王教授继续说下去:
为什么大家比较认可‘既视感’的提法呢?你们可能注意到了,‘似曾相识’有几个条件,一是‘看得见’的视觉刺激,也就是你说看到的场景(也可能是你根据某种描述即时构织出来的),二是已有的信息源,那就是你脑子中的记忆碎片,三是视觉刺激元素与你脑中记忆碎片的匹配组合。匹配组合上了,你就会有似曾相识感,这种感觉强烈的人甚至认定眼前的场景你确实见过或者这个地方你绝对来过的。
‘似曾相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呈现出来的-----曾经来过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这件事情,曾经有过这种感觉。但你用意识去判断,确定你根本就没到过这个地方,你生活中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情,但感觉却如此强烈以至于有的人就想到这一定是上一辈子发生过的事情,是在不经意间瞥见了前世的光景。其实,这只是当时的情景中包含某些能激起潜意识中活跃观念的元素,是潜意识创设的心理性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