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巧思利民(1 / 2)

\"闻说你们村中近来设有互助会?\"

\"正是!\"张老汉喜形于色,\"村中父老商议,与其各家分散置办农具,不如合资共买。

轮流使用,修复也方便。如今连邻村也常来借用呢!\"

\"此计甚善。\"秦天颔首赞许,转向范雎道。

\"可将此法推广各处。互助之规可定妥了?\"

范雎取出一卷竹简。

\"已拟定章程。除农具互用外,更添技艺切磋、资财互通之约。

村民若需改善生计,可向互助会求借小额钱财。\"

正说话间,一位妇人抱子上前,怯生生道。

\"陛下,可愿去看看我们的新居......\"

\"好。\"秦天欣然应允。

在村民引领下,一行人步入村中。较之数月前,村容已大为改观。

茅舍渐少,砖瓦成行。街巷开阔整洁,果木扶疏。

\"这便是张家新居。\"范雎介绍道,

\"皆是在铁器作坊所得工钱,加上互助会借贷所建。\"

步入院中,但见厅堂宽敞明亮。墙用砖砌,顶覆青瓦,窗框皆木制精工。

院内菜蔬茂盛,墙角搭有鸡舍,禽声阵阵。

\"陛下请看。\"张老汉兴奋指向角落的新井,

\"是几家合力所凿。用了新式铁器,凿井快捷。如今不必远赴河边担水了。\"

秦天细察井口,见其以铁箍固实,特制铁辘轳,汲水省力。

\"陛下,\"范雎道,

\"此般变化,不独此村。据统计,今岁以来,国中已有十余万户翻修屋舍、开凿水井。

市集较往年热闹,不少人家渐有余财置办产业。\"

秦天默默点头。他深知这些改变皆源于诸般改革。

新农具提高耕种之效,互助会解困解难,改良器具便利生计。

最重要的是,百姓看到了希望,对未来满怀期待。

离村时日已西斜。

田野间麦浪随风起伏,绘就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秦天伫立远眺,心潮起伏。

待到黎民皆得安居乐业,方为最大的成功。

夜幕低垂,咸阳宫内灯火通明。

秦天的书房中,几位重臣正在进行一场关乎国运的议论。

案上摆满各地呈报的竹简,壁上悬着一幅舆图,标注着大秦各处物产分布。

\"诸位,\"秦天立于舆图前,目光如炬,

\"近日改革虽有小成,然此不过开端,真正的考验尚在后面。范卿,先说说当前形势。\"

范雎整理手中竹简道。

\"回陛下,自推行铁器之政以来,诸般数据皆可观。

铁器作坊已遍及各地,不止产农具,更制各样器械。

百姓生计大有改善,粮产亦显着增长。\"

\"然则,\"白起接言道,

\"边境探报,六国亦开始仿效我朝做法。韩国尤甚,已大举推广铁器。\"

\"铁器、粮食,看似寻常民生之事,实则系国家根本。\"

秦天走至案前,展开一卷详图。

\"此乃我拟定的长期之策。其一,当设专门研究之署,精进铁器工艺,拓展新用。\"

\"研究之署?\"范雎显露疑惑。

秦天解释道,\"形似工匠作坊,然非止于制造,而在研究如何精进器物品质,开拓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