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世人皆重利!(2 / 2)

他性情本就刚烈,愤怒之下,什么话都敢说出来,“臣已经能想到,以后我大明连粮食都不征收了,魔怔了,全都陷入宝钞之内。然后百姓纷纷捂住自家粮食,你要宝钞给你宝钞,民间仿造,甚至还有……还有官员外流!”

“这样下去,我大明官府连最基本的钱粮都保证不了。”

“再者言:这宝钞本来就是官府支出的,再将一堆破纸收回来有什么用?粮食呢?布匹呢?棉花呢?没有这些东西,那就是饿死冻死!我大明能沦落到那个地步吗?”

唰!

这些话一出,旁边的赵景都被吓了一跳。

其意有所指,宝钞外流,说的不就是苏闲的父亲苏贵渊吗?

“陛下,老臣也这样认为。”

这时,连刘三吾都缓缓开口。

他眼神沧桑,活了近乎六十多年的他,经过了元朝最鼎盛时期,也经过了没落时期。

“老臣这双眼睛,看过了许多事,苏闲说的这些想起来是可行的。可问题和李先生所言不差,将税收单化为宝钞,风险太高!”

“陛下要知道一件事情,我大明的粮食,是不够吃的。”

“这些年来,冬天越来越冷。”刘三吾指了指自己身上穿着的棉衣,“老臣得圣上厚爱,所以衰老之躯尚且有厚实的棉衣防寒,但北防的卫所士卒,是不是每个人都有?”

“在田里耕种的百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

“没有!都没有!”

“实物税的根本,是保障我大明的日常所需。是维持基层官兵钱粮兵甲。”

“不是如苏闲所说,为了减少损耗,就要舍本逐末,拉着一箱箱的纸钞,穿梭在我大明地方和中枢。”

其摇了摇头,对此事完全不认同,“简直惊为天人,匪夷所思!”

“更不要说,老夫甚至能看到,此后这所谓的财税,要是真能代替粮草征收,怕是我大明大祸临头之日啊!”

两位先生都这样说了,朱标也不禁暗暗摇头。

这些话都没错。

国情到底如何,他们比谁都清楚。

“陛下!”李希颜索性也不再掩饰,“臣接下来就索性挑明……苏闲年少,兴许想的不够多。他说出这些的原因,也不必猜测了,就是提高宝钞价值,然后想让陛下重新审理其父之案!”

如果说刚才是隐喻,现在就是挑明了。

果然,其他人也纷纷看来,心中恍然大悟。

朱元璋也是皱眉,看向苏闲。

别的他不知道。

但重新审理其父之案,在其他人眼里看是正常的。

但在他们这熟知内情的眼里,就是无稽之谈了。

不过。

这两位先生说的也是对的,之所以是实物税,正是因为钱财太单薄。

别说他们不相信了,就是朱元璋自己,虽然对宝钞无限期望,但也不曾想过,将风险系在宝钞之上。

苏闲心中也有些无奈。

他还是低估了,当一个横跨近两百年的新策,突然摆在面前时,那种给人冲击力了。

他并没有回答李希颜的诘问。

而是继续道:“李先生说的是对的,国之命脉在于粮食!”

“知道就好!”李希颜道。

“但我从来没说,让田亩产出,也归于这一条鞭法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