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贡马事件不是外交而是内斗外化(1 / 2)

朱元璋攻克大都之后放元人北逃,朱棣夺了侄儿皇位后一直致力于解决北部蒙古边患问题。</P>

六次深入大漠,活活将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部,从此大明王朝在蒙古内斗中一直充当着裁判和拉偏架的角色。</P>

朱棣和朱瞻基也是乐此不疲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朱瞻基更是决定和瓦剌开始朝贡贸易。</P>

大明与其说是与瓦剌贸易,不如说是醉心于一种万国来朝的虚荣来的更准确。</P>

大明要的是面子,瓦剌要的是实惠。双方一拍即合,相安无事。</P>

朱祁镇继位之后,早期内廷有太皇太后张氏坐镇,外有三杨辅政,只能乖乖延续了仁宣之治。</P>

但随着张太后和三杨的先后去世,压在头上的大山没了,可以好好施展拳脚了。</P>

当朱祁镇亲政伊始坐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之时,满眼依然是父亲宣德皇帝的旧臣,在亲政过程中父皇的老臣们处处掣肘。</P>

这些旧臣跟不上新皇的脚步,于是堡宗决定要对朝臣进行一次换血。</P>

正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新朝开启新气象。</P>

五个顾命大臣只剩英国公张辅和礼部尚书胡濙。</P>

英国公张辅是勋贵,向来支持皇帝的,但礼部尚书胡濙却处处与自己作对。</P>

堡宗将突破口选在清流领袖礼部尚书胡莹身上,于是堡宗的提线木偶王振正式上场。</P>

王振按照朱祁镇的意思动吏部,扳倒王直,结果踢到铁板,牺牲了党羽奈亨,还要朱祁镇亲自出面平息事端。</P>

朱祁镇很不爽,既然你胡濙要跟我作对,那就直接拿你开刀。</P>

礼部管着瓦剌贡马,就让王振从这方面下手。</P>

瓦剌如期进贡大明马匹,也照例虚报些马匹数量,借以多报些差旅费。</P>

放在平时大明王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去了,毕竟与瓦剌的进贡贸易形式远大于实际。</P>

王振偏偏在此时认真清查出其中猫腻,扣减瓦剌差旅费,责罚了礼部官员。</P>

堡宗给满朝老臣当头棒喝,皇帝虽然年轻但很精明,对你们这些老臣的潜规则勾当朕心知肚明。</P>

就在朱祁镇得意之时,瓦剌太师也先率兵进犯大明攻破北方重镇大同。</P>

已经悄悄崛起的瓦剌在积极谋求南下。</P>

朱棣把朝贡贸易发展到极致,朝贡者也包括蒙古人的后代之一——瓦剌。</P>

朱棣的目的是让瓦剌部与鞑靼部互相斗争,消耗蒙古人的力量。</P>

为了扶持瓦剌部族,朱棣下令,瓦剌每年可以派遣五十名使者来京朝贡。</P>

当然,这笔生意还是要遵循薄来厚往的原则。</P>

使者自从进入大明帝国起,饮食起居就不用自己操心了。</P>

一路上不但可以享受很多美食,还能观看很多教坊司的御用歌舞。</P>

因为这种待遇很好,使者会在京住上几个月之久。</P>

使者回去的时候还可以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礼物,按最低等级计算大概也够在边陲之地生活个三年五载。</P>

在大明帝国扶持下,仁宣年间,瓦剌不但已经彻底遏制了靺鞨部族。</P>

还向西降服了哈密、沙州、赤斤等部族。</P>

向东攻破兀良哈三卫,进而控制女真、威逼朝鲜,征服了元亡以后最大的疆域。</P>

如果按照朱棣谁强就打谁的逻辑,瓦剌部族一旦壮大了,就应该成为敌人了。</P>

可是,现在当权人并不是眼睛里不揉沙子的皇帝朱棣,而是一心想收回君权,证明自己掌控朝堂的朱祁镇。</P>

此时的朱祁镇,正处于叛逆期,自己的手套王振又太过贪财,眼里只有金钱。</P>

王振曾经混迹市井,实在混不下去才挥刀自宫,成了一名太监,而后又成了朱祁镇的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