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木堡之变与王直和胡濙有莫大的关联(2 / 2)

历史上于谦出头行废立之举,虽然也是大部分文臣的意思,但于谦的出发点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P>

就像景泰八年的夺门之变,于谦掌管着五军营,却默认朱祁镇夺回皇位。</P>

在于谦眼里,朱祁镇也罢,朱祁钰也好,不论谁当皇帝,这天下还是老朱家的。</P>

况且,朱祁钰早该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了。</P>

朱祁钰突然想到一点,王直与胡濙在詹事府共事过,两人很熟。</P>

胡濙乃宣德朝留下的五大顾命大臣之一,主宰礼部三十余年的礼部尚书。</P>

杨士奇与杨荣及太皇太后过世后,杨溥在内阁独木难支,胡濙俨然是文官集团的老大了。</P>

朱祁钰一直以为杨士奇才是王直的靠山,但现在想来胡濙才是王直在朝中的靠山。</P>

杨士奇虽然与王直是同乡,却没有提携过王直,而且两人也有过很深的矛盾。</P>

王直在杨士奇儿子犯法这件事上一直对杨士奇指指点点,双方一度闹得非常不愉快。</P>

杨士奇主掌内阁的时候,一直排斥新鲜的血液进入内阁,而王直当初是很有机会进入内阁的。</P>

另外,如果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王直其实一直都是跟着胡濙在走。</P>

正统五年,王直奉命代理礼部事务,当时王直做得很顺手,背后其实就是胡濙在支持。</P>

很多事情上,王直与胡濙意见都是一致的。</P>

王直和胡濙都反对朱祁镇御驾亲征,王直和胡濙都支持朱祁钰登基,王直和胡濙都力主从蒙古迎回留学生,王直和胡濙都默认朱祁钰废掉侄子立自己儿子为太子。</P>

只是胡濙实力够强,可以不出声,而王直却被同僚在请愿书上强行署名了。</P>

从正统十一年到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再到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于谦上台。</P>

然后是堡宗的夺门之变复辟,改元天顺。</P>

这期间王直其实一直都是跟着胡濙在走。</P>

甚至在天顺年间,二人的致仕都是在同一时间段。</P>

朱祁钰觉得,王直之所以能够被历史铭记。</P>

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他甘当了胡濙的代言人,成为了朝中一个派系的二把手。</P>

也就是说,王直表面上代表于谦等人来的,实际上是代表胡濙来的,胡濙想推自己上位。</P>

而且,朱祁钰惊奇地发现,土木堡之变也与这两人有莫大的关联。</P>

正统十一年的时候,王直曾经因为户部侍郎奈亨攻击政敌被牵连,而被关进了监狱。</P>

后来经过三法司会审,奈亨被杀,王直是被判了流放的,堡宗念旧情保了他才安然无恙。</P>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件事,其实暗藏着巨大的政治旋涡。</P>

奈亨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帮着燕军守过北京城,而被授予了一个县丞。</P>

之后慢慢熬资历,主事,员外郎,通政,光禄寺卿,户部侍郎。</P>

从光禄寺卿到户部侍郎,是一道门槛,奈亨用的法子就是巴结大宦官王振。</P>

也就是说,这个奈亨是王振一党的。</P>

奈亨攻击的都是吏部在职或者曾经在职的官员。</P>

正统十一年的时候,王直已经在吏部尚书这个职位上干了三年了。</P>

换句话说,大宦官王振这次是借着奈亨为引子,开始向吏部下手了。</P>

王振这个时候的夺权行为,是堡宗借在通王振之手收回君权。</P>

堡宗在正统十一年的时候,已经二十岁了。</P>

三杨中的杨士奇,杨荣已经过世,杨溥一人在内阁独木难支,而太皇太后张氏早已撒手人寰。</P>

压在堡宗头上的大山没了。</P>

只是王振动吏部,王直背后有胡濙,结果踢到了一块铁板,以至于要堡宗亲自出面平息事端。</P>

之后王振一党跳过王直,将矛头转移到了胡濙身上。</P>

正统十四年的贡马事件,王振抓住礼部渎职不放,以致最后酿成土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