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理性正道
中庸之道乃是儒家提倡的处事和为人的态度与原则。卻明幼时读书,记住了这个名词,但一直以来,他认为中庸之道就是调和,就是让步,就是和稀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提升,阅历的丰富,他知道了自己的浅薄,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不左不右,说到底就是为了避免走极端,因为从哲学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出发,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可预测性,尊重客观现实,就事论事,不去臆想,夸大,武断,超越,凡事有度。
不遵循中庸之道,就必然会不是犯左倾的错误就是犯右倾的错误。卻明纵观他的人生之路上,所目睹,听闻的那些仅仅为一点点小事,就采取或被采取极端行为的刑事犯罪,颇为血淋淋的后果感到震惊。那些矛盾完全可以化解或回避的,然而事主却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或行为。
这类刑事案件,受害一方固然在言行上有过分的表现,但何至于遭受如此巨大的惩罚?况且,法律,道德也并不赋予任何公民个人惩罚他人的权力。
老板修养不到位,言语伤害了司机,司机没有想到采取严肃平等对话方式来维权,告诉老板你的言行过分了,你侵犯了公民人格的平等权;最不济,直接说,我干不下去了,我要辞职!一切也就休了。
偏偏,他把这种怨恨积累在心头,在对方猝不及防的情况之下,突然对对方痛下杀手。
这类悲剧的双方主角,被害一方往往傲慢轻狂,践踏他人,没有学会平等待人,好好说话,属于道德法律修养有缺陷的人;施害一方则往往属于读书很少,性情木讷,经济拮据,身处低层,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那一类人。
在马蚌市,有一个老板事业很成功,在他公司楼的附近,有一家洗车场,老板平时总爱将他的爱车,开到那个停车场去洗。
这个洗车场有一个农村来的小伙子,可能看起来懒惰和呆板了一点。这位老板就打由心底看不起他,也看不惯他。每一次来洗车,总是和他过不去,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是不断的贬低他,羞辱他,说就他那样子,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永远不会混出人样来的,就是替他擦鞋都不配!
这个被贬的小伙子也不辩驳,也不发火;也不找明白人倾诉,每一次就只是拿眼看着他。心想,为什么你不去攻讦别人,单单只针对我?为什么你攻讦一次二次,三次也没个够?况且,我们素不相识,而且往日无怨近日无仇!
左想右想,想不开了,这个怨恨在心底如烈焰般熊熊燃烧。
他上市场精心挑选了一把水果刀,尔后,专门对那位老板公司的进出情况,上下班规律摸了个透。他在这个老板公司的周围观察,守候了几天。当某天确认只有老板一个人在顶楼的办公室时,他乘着下班时人杂,躲过了门卫,径直上到老板所在的七楼。
这层楼单独有一道与其他楼层相隔离的铁门,他进去后,将铁门插上,并拿出自己新买的铁锁,将铁门锁了起来。
当他出现在老板的办公桌前时,老板大大的吃了一惊,尚在发愣中时,他从身上拔出了明晃晃的尖刀。
老板惊问“你要干什么?我下面有许多员工,你马上就会成为瓮中之鳖的!”
他摇了摇手中的钥匙,“你的员工全都下班了;七楼的铁门我也用我的锁锁起来了。现在就我们两人,我不过就是想看看,你这个高贵,智慧得无人能比的非凡人物,与常人相比,有什么的不同。”
老板诧异的问,“你不会想到对付我吧?”
他答“你说呢?我从来未冒犯过你,居然回回被你拿来糟蹋,打击,贬低。我实实在在想不通了。今天,我就是想来检验检验————像你这样高贵,智慧的人,用刀子刺穿你的身体,你是不是不会死!”
老板一下子怂了,“我,我给你钱!你就留我一条狗命吧!”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这个老板随意侮辱了生活在底层的人的人格,尚不能有半点察觉,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然而,这个小伙子,至于采取这种共同毁灭的极端措施吗!
板原市紧靠相邻的另一个省,整个地级市的人们,生活习俗,行为习惯,与紧邻省份的人氏无异;特别是说话的口音,与这个省的人们的口音,如出一辙。
但凡看过沈从文《边城》的人们,都能够在这里依稀找到清澈溪流,原始山风,清新原野的气息。卻明曾经两次到过那里,感觉那里古风尚存,人民淳朴。
近日,省纪委收到了来自该市几封举报信,反映该市分管城建公交的副市长侯永福有重大贪腐问题。接报后,省纪委迅速抽调精兵强将,进行了紧张而周密的内查外调工作。
为了切实做到“二十四字”办案方针,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对于任何党员,党组织,以及监察对象,都要严格执行办案的谨慎认真,高度负责精神原则,必须禁绝冤假错案。
为了彻底查清举报的事实,核实相关证据,阔别多年之后,卻明又再次秘密进入板原市,并连续做了三次的往返。
经过紧张严密,认真细致的工作,侯永福在城市棚户区改造,土地招拍挂,公交线路审批之上,大肆滥用职权,在收受巨额贿赂之后,指使相关个人或机构,暗箱操作,从而使关系人在几乎所有的城建项目的竞标投标当中,频频中标。
这样一来,凡是他分管的领域,一切合法的程序不过就是一个幌子,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