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金带贿赂惊朝堂(2 / 2)

“那日四方馆的翻译是你吧,你竟然把薛延陀求援说成挑衅!”

“国之蛀虫,何其可恨。”

数秒后,杜淹将最后一折奏章展开,声音也陡然转厉:“渭水盟约后,我朝赐薛延陀粟米一万石,其中三千石掺入醉马草籽,此计可是郑少卿为颉利所谋?”

郑元璹瘫软在地,他很清楚,这送给薛延陀的粟米事关大唐朝廷对北境草原重要的计划。

自此渭水之盟后,突厥在大唐攫取了海量利益,尤其是突厥可汗颉利的本部阿史那部。

但大唐给予他们的利益是带着毒的,随后大唐从各个方面对突厥进行侵蚀腐化。

包括但不限于,给突厥提供大量的玩乐手段,给突厥提供大量奢侈物资,提供给突厥高层优渥的生活环境,对突厥敌对方进行利益拉拢...

还有送给突厥的琵琶女,指缝皆藏慢性毒药;

那些特供草原贵族的琉璃瓶,内壁涂着令人不育的铅粉。

当然还有经济战,金融战,在草原进行恶意传销等掠夺性行动。

还有渗透进突厥的情报组织,狼魂组织中的大头目赵君宝为大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情报。

尤其是颉利带回去的汉人赵德言对草原进行政治改革,中央集权化,将部落牧场收归汗庭,逼得牧民在暴风雪中造反。

大大激化了矛盾,要知道,在草原,现在的情况可不适合中央集权。

再加上从武德九年冬天开始的灾害天气。

在大唐刻意的运作下,突厥高层对于底层百姓生存并不太知情,或者说,突厥高层贵族他们陷入到了大唐给他们编织的‘美梦’当中了,不愿意去了解下层贱民的生活。

贱民能不能活,与他们这群统治者有什么关系?

他们能接着奏乐接着舞就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东突厥内部从贞观元年就开始了内部分裂。

尤其是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矛盾激化。

反观大唐这边,偃武修文,不断提升国力。

到了贞观二年的正月,突厥遣使入唐试探态度,带来一句话:颉利政乱,薛延陀等叛之,遣使告急。

意思就是薛延陀与突厥欲起烽烟,薛延陀已经向大唐求救,大唐大唐你怎么看。

而在贞观元年十一月薛延陀先是派使者问询过大唐,想要让大唐下场帮助他们,但大唐没有明面上表示,而是在《长安日报》上刊文对突厥起烽烟表示谴责。

所以,此时的大唐政事堂早就知道突厥背后的意思,对此不予置评。

没想到十二月薛延陀急转直下,已经开始向大唐求购粮食了,说明情况不容乐观。

反观突厥这边,突厥使者也是相当急切啊,最后实在没办法,他们盯上了时任鸿胪署少卿郑元璹。

郑元璹,隋朝名臣郑译之子,精通突厥语,因而在武德年间多次出使突厥,在突厥看来此人比较好攻略。

于是在突厥使团离唐前夜私谒郑元璹府邸,送上金带一条,让郑元璹影响朝廷不救薛延陀。

“臣,有罪。”郑元璹在太极殿中瘫软倒地。

而就在这时,“报,八百里加急。”

殿外飞骑呈上密报,李世民扫过染血羊皮纸,突然放声大笑:“好个赵君宝!薛延陀真珠可汗昨夜已斩颉利特使!”

随后李世民起身走向太极殿大门,背对群臣,看向东方升起的骄阳,目光似穿透千重宫阙,接着手轻抚过金带狼纹:“传旨,将此带熔铸为锁。”

而后用自己能听到的话低语:

“来日可缚颉利!”

此时的杜淹来到瘫如烂泥的郑元璹,低语道:“可记得武德七年,你出使突厥带回的《草原部落图》?”

说着杜淹从袖中抽出半片羊皮,正是当年郑元璹亲绘的突厥水脉图。

如今每条河流旁,都标着大唐卫国军的红旗,那是未来要征战的地方。

朔风卷起残雪,皇城钟声响起。

晨光照射在太极殿匾额“允执厥中”四字处。

但仔细观察,在金漆剥落处,露出武德年间的旧题:天道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