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李长河也想出了办法,那就是拆屋效应。</P>
其源于鲁迅先生。</P>
鲁迅先生曾在《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P>
具体原理就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P>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世民先让李长河去负责教育改革事宜。</P>
于是李长河立刻提出破旧出新,全面否定先前的教育体制,要求全部改革,并且建议将本届的科举内容全部改为新的内容。</P>
这一下子让儒生炸毛了,纷纷上书反对。</P>
一直持续了一周。</P>
然后李世民发话,将李长河提出的教育改革否定,让其继续出方案。</P>
于是李长河又出了一版离谱的方案,就是将儒学极致打压,然后提升考试内容上道家的经典知识,并同步将其他一些衰弱的学派大力提拔,让一些没落的学派看到了希望,纷纷支持。</P>
于是又是一周的混乱,儒学生骂的更狠了,一个个都要动手了。</P>
他们甚至想对李长河动手,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李长河要对他们下手,他又没得到什么利益,也没有看到李长河将科学的内容夹带私货。</P>
于是儒学者开始转变,纷纷与李长河联系,准备拉他下水,甚至让李长河将科学的内容加入进去。</P>
这就是明晃晃的拉拢。</P>
而李长河也是笑了,搅浑水他已经做到了。</P>
浑水摸鱼才是王道,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博弈,李长河有些不愿意的将科学安排进科举。</P>
这个举措还让儒学生们送了一口气,觉得他们反抗成功了,觉得是李长河吃亏了。</P>
毕竟如今的科学内容上看着不少与儒学倡导的内容有些相近。</P>
只不过这些内容以前不受到儒学重视,以经义子集为主,不注重这般实际应用。</P>
而这就达到了李长河预期的目标,只不过为了减少天下学子对科学的厌恶,将科学改为了明理科。</P>
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P>
假以时日,儒学生们定会发现这个科学会颠覆他们的统治。</P>
这些事情其他人不知道,但政事堂内的内阁阁老们都是门清,虽然他们中也有人是儒学拥趸,但是食君俸禄,替君分忧才是他们要做的。</P>
他们已经是整个国家的最高层,是统治阶级,自然不会为了最底层的儒生与他们的衣食父母皇帝作对。</P>
没错,他们看得很清楚,李长河背后站的是当朝皇帝。</P>
是皇帝的支持李长河才能干成这件事。</P>
这天下终究是皇帝为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