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家为国”的解释有很多,为国也好,私己也罢,但无论如何这句话不可轻言。一旦传到君主们的耳中,灭族之祸就在旦夕之间。
赵鞅心中清楚的知道,眼前之人所言是何意。
化家为国!裂晋国之地,化赵氏之国。
简直大逆不道!这汤姆的是坚决不能触碰的滑梯!沙头的话!
赵鞅心中惊惧,惊的是夏谕竟看出了他隐藏的心思;惧的是他表现的竟如此明显吗?
明明他和心腹家臣、子嗣叔伯都未提及半分,孟子才和他相处多少时日?竟已经将他看透!
赵鞅的反应,夏谕有心理准备。毕竟他这句话跟怂恿赵鞅造反没什么区别,他反应大一点也正常。
不过,赵鞅这老小子明显口嫌体正,那依旧高达79点好的感度已经把他的老底漏完了。
调动动脑中思绪。
夏谕为何敢直接提出化家为国?
他明明可以隐去最后一部分建议,像丞相隆中鸽两次刘贝贝;姜太公钓“愿者”周文王一样。欲扬先抑,面上高傲,慢慢勾引,等舔狗深陷其中,最后露底反差给个惊喜。
表面上是小美美钓双面龟,实际上内里却是双向奔赴,这样做的效果是最好的。
但夏谕并没有这么做,纠其因果,原因有四:
一来,赵氏曾经弑过君且被晋侯灭过族,丁壮皆斩,主宗上下只余一二婴儿托庇于韩氏。在这个家认同感远高于国家认同感的时代,如此深仇大恨可不是简单助家族复起就能了结的。
就算晋侯有度量,赵氏上下“忠君体国”,如今赵氏复起也不过经历两代人而已。从晋国第一家族,到如今的举步维艰,他就不信区区几十年的时间能洗去赵氏心中的疙瘩。
祖宗破家先例在前,赵鞅这位赵氏宗主能不警惕晋国公室?
二来,历史上三家分晋的主导者就是赵鞅的儿子赵无恤。
化家为国这种灭族的谋划,就不可能是一代人临时起意能完成的事情!
君不见田氏九世谋划,方成代齐之局。赵氏分晋乃至代晋,赵鞅绝无可能一点想法都没有。
退一万步讲,根在那里。作为“逆臣”赵无恤的父亲,你赵鞅tm的还能是个大晋的纯臣?
这些都是赵氏本身存在的先决条件,而夏谕自己也有考量。
三来在国内:此次姬稠奔齐之事几同导火索,季、叔孙两家已然开始忌惮孟氏的势力。而且两家对他意见不小,他再久居鲁国,三桓之间平衡终将告破,内斗一起就难止了。
而且鲁国于他而言,终究是太小了。南边的孙兵圣已经磨刀霍霍向楚王,北边晋国第二场六卿吃鸡大赛时间也不远。春秋末期的历史大事件即将粉墨登场,他早些年做过的很多计划已经时不我待。
四来,夏谕所求甚大,赵氏是他多方权衡之后才选择的入晋目标。而且赵氏宗主赵鞅并未入绝境,鱼饵小了,钓的鱼也不会太大。
更何况他可是带着外挂的男人,要是赵鞅的好感度不高,他自会再做斟酌。
比起遮遮掩掩的让赵鞅存疑,开诚布公,给足诚意,更容易让其人放心。毕竟,夏谕提这种建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授赵鞅以柄。
一个奔齐的鲁侯,以夏谕现在拥有势位,可犯不上如此。
赵鞅后知后觉,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心中隐隐有几分猜测,面色颇有些期待的问道:“孟子所求为何?”
夏谕笑答:“列国纷争已起,天下大乱将至,汶上虽富,非是久居之地。晋北山川为固,可堪为家。”
晋北山川,可堪为家?
赵鞅是个聪明人,对国中局势洞若观火。六卿各树其党,领地交错纵横,注定不能相容。待太行山东西刀兵四起,赵氏诸邑哪个可称安居之所?
他就不信孟子这个能点破他隐藏心思的聪明人看不出来。
除非,孟子有意……
一想到某种可能,赵鞅心中怦怦直跳,宛若即将牵手美羊羊的阿沸,果断出言且诚意十足:“若孟子有意入晋,赵鞅愿封晋北大邑万户供养。军政民粟,内外诸事,悉以咨之。但求孟子出我赵氏!”
夏谕扫了一眼82的好感度,见时间已然成熟,又提了个要求:“国野之间,禁殉止死,崇德慈恕,上卿可敢为之。”
回想起孟子闻传列国的为政主张,赵鞅心中感叹,而后慨然应之:“人殉之制,古之恶政!赵鞅在此立誓,凡赵氏治下,悉废此政!”
得到了想要的回答,夏谕当即朝着赵鞅拱手一礼:“固所愿也。”
赵鞅闻之大喜,而后面色激动的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夏谕双手,言语之间亲近之意溢于言表。
二人慨叹不止,几如知己相和之态,待心绪稍定,再次回到那幅地图前。
夏谕指着地图上的太原盆地之内,这次不再卖关子:“此地东临汾河,南濒晋水,西依龙山,地形险要,大可从容施为。”
“若能筑城于晋阳,制郡太原,兼领六县,东通井陉,南联韩魏,西掠河套健马,北收代北锐兵。五年生聚,万世之基也!”
言尽太原谋划,夏谕手指微移东南,至上党之地:“长治、黎邑居太行之巅,地势巍峨,与天为党,此兵家必争之地,今既据之,山西无忧……”
最后是晋国的十字路口,河阳之地:“南阳之地,物产丰饶,兼有地利。西通汾绛,东临河内,南控周室,北倚太行,韩氏经营日久,今韩赵一体……”
“此三地,赵氏兴亡存续之所在……”
“五年聚势,十年定势,二十年可化国为家!”
“大善!先生之言,使鞅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能得先生相助,实天眷我赵氏!”正如文王遇太公一般,大喜过望的赵鞅认为他也遇到自己的姜尚。
只不过当年的太公遇文王已然八十高龄,而夏谕才堪堪十八。
… …
大泽晋营之中相谈甚欢,另一边的夏城之南,汶水之畔,三桓与范鞅也达成了共识。
经过一番扯皮与利益交换,双方议定,鲁公将被安置于晋国河北南宫邑,那里位于中行氏控制之下。(历史上被安置于河北乾侯,大致在邯郸境内)
同时鲁国朝晋外交事务,将由范氏全权负责。
六卿不仅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军队,国家的政治外交同样如此。列国使者入晋,各家皆有分工。
赵氏主宋国,范氏主郑国,中行氏主卫国……掌控外交国家的强弱多寡,也是六卿势力声望的具体体现。
范鞅已经是中军佐,距离中军将只差一步。范氏如今再主鲁国外交,对范鞅造势竞争中军将,登顶执政之位大有裨益。
三桓与范氏对这结果还算满意。至于赵氏,赵鞅嘴都笑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