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父子君臣(2 / 2)

......</P>

十天的时间。</P>

老朱坐镇京城,各地却是吉报连连。</P>

自然不是前线的军报。</P>

这些奏报,均是各州府百姓听闻太子亲征,自发筹措粮饷,交由府衙。</P>

谨身殿内。</P>

老朱看了眼殿内众人,随即目光落在李善长身上。</P>

“善长,各地郡县都有奏报,要为大明进献粮饷,你以为该如何处置?”</P>

“陛下!”</P>

李善长刚要起身,老朱摆手,示意他坐着回话。</P>

“陛下,老臣以为这些粮饷乃是万民一片心意,朝廷应当收下。”</P>

尽管看到旁边的刘伯温微微有些皱眉。</P>

可李善长依旧毫不在意,继续说道:</P>

“陛下,听闻太子殿下御驾亲征,凤阳百姓甚至愿意将家中口粮拿出,以作军用。”</P>

“其意,自然是感念陛下大恩.....”</P>

见老朱有些不耐烦,李善长忙收起马屁,转而说道:</P>

“还因太子殿下在凤阳时,斩杀贪官,还凤阳百姓一片清明盛世。”</P>

“故而,凤阳百姓感念殿下之恩,这才愿意以死效之。”</P>

“其他诸郡想来也是如此。”</P>

“殿下在朝之时,开风闻奏事,于各州府立登闻鼓,自上而下惩治贪官。”</P>

“其他郡县百姓自然如凤阳百姓一样,感念殿下大恩,故而自愿献粮,以作军需。”</P>

听李善长说完,老朱眉头微微舒展,心情也是大好。</P>

可就在老朱准备下令,收下百姓自愿筹措的粮饷时。</P>

刘伯温虽有忌惮,但还是开口说道:</P>

“陛下,臣倒以为,这些粮饷可收,却要下令百姓不能继续筹备。”</P>

“嗯?”</P>

“恩科过后,及第士子分往诸县。”</P>

“而太子乃是恩科主考,这些士子便以太子为师。”</P>

“故而,百姓筹措粮饷,虽有感念太子大恩之意,也要防止有些士子以百姓口粮取功。”</P>

“若是此次不定下个规矩,臣恐怕.....”</P>

“嗯!”</P>

老朱重重点头。</P>

虽然知道刘伯温所言有理,但还是不想听他继续说下去。</P>

这刘伯温还真是不会办事。</P>

大明各郡自发为北伐大军筹粮,这本能成为一时佳话,成为朱标爱民的美谈。</P>

可刘伯温偏要此时扫兴。</P>

不过即便心中略有厌恶,但老朱也知道他所言有理。</P>

若是官员用百姓的口粮表功,那也是玷污了自家大儿子的贤名。</P>

“传令,此次各郡筹措粮饷,存于当地。”</P>

“各级地方按价折算,分发给百姓银两。”</P>

“另昭,无朝廷旨意,各级地方官员不得为北平筹粮,违者以欺君论处。”</P>

“陛下圣明!”</P>

“陛下圣明!”</P>

没有理会几人的吹捧。</P>

老朱目光时不时看向门外。</P>

自打朱标出宫以后,整个皇宫好像阴沉了许多。</P>

虽说还有马皇后陪着自己,可朱标不在,老朱想跟人吵闹都没了对象。</P>

日子渐渐也变得寡淡了许多。</P>

见老朱不再理会他们,殿内几人纷纷拱手告辞。</P>

毕竟他们都能看得出来。</P>

自打朱标出宫以后,老朱的脾气是一天不如一天。</P>

李善长甚至听闻,昨日老朱到太子东宫,见院中长了几株杂草,便严厉苛责了东宫的下人。</P>

所以.....</P>

即便是李善长和刘伯温,但凡有事启奏,也要找北平送来消息的时候觐见。</P>

“陛下,有太子殿下的消息了.....”</P>

众人还未走出谨身殿,只见刘和手持书信快步走了过来。</P>

还不等众人反应过来。</P>

老朱骤然起身,直接冲到刘和跟前,一把将书信夺了过来。</P>

“标儿,到北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