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球观影三(1 / 2)

这种不收贿赂的基层人员,得到了广大上位者们一致认可,连嬴政看了都忍不住开口,夸一句“秉公执法,很好”。

现在不比从前,全人类带着地球流浪呢,所有的行动目的都是为了到达新家园,所有计划好的事情都不容许有半点差错。

还送好东西贿赂,这种人扰乱秩序的人就是该抓。

刘彻也大概看出来点了,以所有国家成立联合政府的背景下,选拔出的领航员在天上空间站辅助工作,人类都进了地下城,一边生存,一边维持那些大发动机的运转。

就这个北京地下城里,孩子还是会到了年纪接受教育,刘彻现在完全能理解了,工业社会时候都需要那么多高级知识人才呢,带着地球走更是要一堆科学家和高级技工。

有限资源下每个人也不是被安排的各司其职,估计也是看教育后的能力来安排,依旧还有餐厅、麻将馆、舞厅,也有闲散人员组成的小团体。

初看的时候,他也觉得这看上去是无用的人口,还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就应该留下来的都是有用的人。

后来一想,都已经地下城抽签筛过一轮人了,剩下的人全都是每天有固定工作的,那死水一潭的城市会发生更不好说。

刘备倒是看见上面姥爷的手机,猛然发现在这个电影设定里,姥爷可能是主播年龄段的这群孩子,所以一直保留着他的‘儿童玩具——手机’,屏幕上放的也是他们这群人都看熟悉了的抖音。

“物是人非啊……”

刘备感慨完,问他的万能丞相:“孔明,为什么领航员们有休息的床,还一定要去那个盒子里睡觉?”

他好奇很久了,干嘛非要人躺进去然后喷出气体关门。

诸葛亮思考了一下,给出自己的答案:“也许,是为了节省资源?”

空间站的所有物资也都是要地球上运送的,连氧气都是资源。按时工作,完了就睡,这应该是能省省资源吧。

觉得有道理的刘备吐槽道:“是挺合理,就是这东西的样子……”

别管那是什么高科技休眠仓,还有透明自动玻璃门,睡在这种封闭又四四方方的地方,在他们看来那就是跟睡棺材一样,顶多是棺材高级点。

欣赏不来,真的欣赏不来。

有欣赏不来的,也有欣赏得来的。

刘彻就觉得这种棺材装自己多炫酷啊,他都决心陪葬什么金银玉石不带就带点抹毒的书籍文献了,给自己定制个高级棺材一点也不过分。

[这边在局子里姥爷边揍边骂教育着孩子呢,墙却开始出现裂缝,很快地面抖动,地下也被波及到,建筑倒塌,车辆碰撞,电力设施闪起电火花。

空间站发出警报,地球上一共121座行星发动机组故障。]

地龙翻身的恐怖让大家不自觉严肃起来。

都是大地开裂、山摇地动、建筑倒塌,后世这些全是钢筋水泥的建筑以及高密度人群碰上地震,伤亡和损失比他们的时代都要严重的多。

不合时宜的想,他们时代地震,但人都是分散的,不会和电影里一样人都集中在这些地方,一出事就是损伤一片。

况且电影里情况更差,派出所里还有暖气,逃出去的话外面零下八十度,必须还要穿防护设备,逃出去穿衣服费时间又身体笨重。

更糟糕的是,于一些人而言是地震逃生,于掌握第一手消息的空间站而言,是整个地球都被木星引力影响,会撞上木星。

也就表示,无论地震影响如何,地球还有地球上的人终究难逃一劫。

被牢牢抓住情绪的观众们都跟着紧张起来,也有些观众发现了不对。

张良:“之前刘培强要回家前休眠的时候,空间站不是就已经捕捉到地木会碰撞的信息,为什么现在才通知空间站?”

虽然时间看上去并没有很久,但这种消息,一点时间延迟都会出大差错,为什么警报没有当时第一时间拉起?

看着那个闪着红光的摄像头,他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劲。

[天上领航员们知道了地球不到两天就要和木星撞上的消息,地下姥爷正带着孩子们极限逃生。

高高的钢铁重物坠下,姥爷抬头一看,赶紧驱车开始生死逃离。

天上掉下的重物,加速躲;雪地两边山上滚落的石头,转向躲;雪雾茫茫车都被震起,那也能继续开。]

生死时速下开着车子极限逃生,这一段看的机动车爱好者李世民连连赞扬:“不愧是高级驾驶员!老先生这开车技术,真是炉火纯青。”

原本对这个大车子兴趣一般的人,也看的心情难掩激动,只恨自己不能坐上姥爷的车。

[好容易逃出生天,车子里的广播发出联合政府最高动员。

“受木星引力影响,全球共有4771座发动机出现停机故障,为避免地木相撞,各部门按照三号紧急预案即刻出发……”

各种各样的语言的广播在通讯设备里响起,乌压压的天空上飞机呼啸而过,灰白的大地上浓烟滚滚,那些前一刻火焰还直冲天际的发动机,现在都安静下来。

不计代价,目标优先级高于一切的行动,让数不清的中型车子都出现在路上,和姥爷他们的车子擦肩而过。]

不同长相,不同民族的人听着不同语言,相同内容的广播,立刻就做出了相应行动。

数不清的救援队车子往各自的目的地而去,里面唯独姥爷的他们的车是与其他人背道而驰,极为醒目。

没有什么是能比困境下的动员更能展现一个政权的实际力量,看着这一幕,大家才有了对‘联合政府’的一点认知。

东汉学堂里,有学生惊道:“所以,他们是知道会有撞上木星的可能性,甚至都准备了紧急预案?”

“那为什么就不能避免地木相撞,非得走这条路吗?”

张衡不是后世的科学家,但也觉得这学生的话说的有点可笑了,“后人肯定比我们懂,所有路线的规划定然是优中取优,或者是在一堆差里取个最不差的。”

另一个学生也赞同道:“就是做了万全准备,也不见得一切就如人所愿,什么意外都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