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4章 卷八233 篇外非剧情-仁和义</P>
你如果得到灵感的话可以随便引用其中的话,你可以随便复制,不需要注明来源。(既然谈到仁义,总不能在仁义的文章上计较自己的名声,所以再献出自己一点儿小小的仁义)</P>
一个人做好事时,他不管是论迹不论心,还是论迹也论心。这都不应该涉及到他做的事情是否究竟还算好事这方面。</P>
譬如一个恶人做了一件好事而已,你可以仍旧说他还是恶贯满盈,但你至少不会对这件好事的定义产生困惑。</P>
我们不会困惑到说“这个恶人居然又做了一件坏事”,或者“他做了一件事,但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P>
既然我们对于恶人做好事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我们总不能对人们做好事的情况,却还要无端加上一个“他其实是恶人”的前提和设想吧?</P>
而好人也是会变化的,不一定存在着至始至终都论迹不论心,或者至始至终论迹论心的。人性不是死物,不会一成不变。</P>
有的人能力好了,自然可以上升到论迹也论心的地步,哪怕他起初只是论迹不论心。</P>
当他迎来自我的改变,足可说明二者并不冲突。</P>
一个论迹不论心的人不一定会和论迹也论心的人作对或者对立,本不存在矛盾关系。</P>
而一个论迹也论心的人更不可能要求别人也做到这个阶段。</P>
关于仁义,心中有它们二者的是君子,而没有它们的是恶人。但现在有的人已经产生了一种不对自己,却加诸于他人的偏见。</P>
有时候,人们喜欢说一个论迹不论心的人就不是君子,他的心里装着小人思维。</P>
我不这么认为,大家评价谁是一个伪君子之前,应该把伪君子的真正含义搞懂。</P>
古代有的奸贼言而无信,言行不一。他明明说要做好事,说的很大话。结果根本没做,甚至做坏事。</P>
对于这种自我矛盾的人,说他是伪君子再确切不过。</P>
而一个说得出做得到的人,你不应该还要活活剥开他的心肠,然后指着他的一点点毛病就说“我找到了这个证据,足可以证明他是伪君子”。所以,论迹不论心这句话,不应该成为大家评价身边到底有多少个正人君子的依据,这样极其不妥。因为你不可能按完人的标准要求世界上所有人。</P>
因为你反过来想想,如果前提是建立在人人都已完人的标准要求世人,可见父母也一定会按照完人的标准去要求你的童年,自己会凭添许多的辛苦。那么你应该好好的想想,一个完美的孩子理应承担家务的,很小就得学会做饭,乃至于被迫学习更多自己不感兴趣的所谓爱好,每天的休息时间也会被压缩。(这里提一句,关于无故虐待孩子的父母,有时候说的会很好听,但那不是按完人的标准或出此目的,而是没事拿孩子出气的,所以我更不觉得你应该没事拿别人出气,你不能自己都论迹不论心,但一边又觉得论迹不论心的人就是伪君子)</P>
论迹不论心这句话,有时会诞生出“不要看他是什么心肠”的弦外之音。可是本人年轻时做好事首先的动机就是来源我自己不忍他人之苦,而不是我首先就有自己的私心。</P>
所以本人同样经得起对自己论心这一关,我的愿望是真实的经受住了考验。</P>
如果要说以人会不会动摇,以他是否痛苦为其人格的依据,那么,论迹不论心完全就等于人们要求一棵树在遇到大风时,它连一片叶子都不许晃动,而且什么也不许掉落。</P>
可是事实上,这棵树只要不在劲风中倒下,就已经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P>
每一片落下的叶子,都是大风降临给它所带去的。而非树的自我意志。</P>
所以,论迹不论心对人们更多的要求是,在你始始终终得不到大道的时候要为了理想坚持。而不是必须至始至终的就永远想着——我为了个人理想,将来肯定不得善终。</P>
人是否善终就如同树将来是否会被风吹倒那样,不是它的自我意志去决定的。一个人该不该到达足可对自己论心的阶段也是他自己的意愿所在,而不能被人强求着做到论起心来对自己也万般无愧。</P>
可实话实说,本人也在论心这条路,至始至终也走了很久。一开始没有人要求我论起心来无愧,不过我起初觉得,当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论心也真诚的时候,我先摒弃它,成为一个毫无欲望的人也全然无碍。</P>
想做到论迹也论心,此事对自己有益有害。</P>
一个论迹论心的人,在他人生剩下的大部分时间中,也就只能处于视死如归的阶段了。</P>
一场大风过后,虽然树是光秃的,可也不必强加上论迹不论心的概念。</P>
而是当它长不出叶子,或是它刚刚作为种子埋在土壤,还并不知道什么是叶子的时候,应该鼓励它先成长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