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他看向朱棡。</P>
想要从朱棡的口中得到确切的答案。</P>
“不错,这就是引力!”</P>
朱棡点头。</P>
吴伯宗震撼了,他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什么新世界的大门。</P>
“引力从何而来?”</P>
这是吴伯宗脑中冒出来的下一个问题。</P>
朱棡这时候让吴伯宗坐下。</P>
两人坐下之后,朱棡看着吴伯宗,道:“你读了十几年的书,读的是什么?”</P>
读的是什么书?</P>
吴伯宗再次顿愕。</P>
“读的……读的是道德仁爱,是治国安邦,是修身齐家。”</P>
朱棡笑了笑。</P>
这个回答,千篇一律。</P>
你问一百个古代读书人,他们都是这样的回答,宋代之后的儒家圣学教育其实就已经走偏了,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根本就是放屁。</P>
看到朱棡脸上的笑,吴伯宗不解,疑惑。</P>
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P>
“你可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P>
吴伯宗点头:“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此言出自 《古今源流至论》。”</P>
“那你认为,这话到底是在说赵普无才,单凭论语治世。还是说他有治国之才,仅凭论语便可治世?”</P>
吴伯宗心惊。</P>
不去怀疑历史的真实性,就单一以这个故事来评价。</P>
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定然是嘲笑多一些。</P>
因为那是文人辈出的宋代!</P>
士人无不以博览群书,通古烁今而引以为豪。</P>
“或许,是批判多一些。”吴伯宗老老实实的回答。</P>
他不知道朱棡为什么要问自己这个典故。</P>
朱棡微微一笑:“那若是再看赵普生平功绩呢?”</P>
吴伯宗又迟疑了。</P>
赵普乃是王佐之才,是宋太祖真正的左右手,主导的政治决策及一系列的治国理念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P>
那这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不太可能是在嘲讽赵普。</P>
可若是赞美,岂不是说后世读书人读的那么多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P>
朱棡笑意盈盈道:“是不是疑惑?”</P>
吴伯宗点头。</P>
朱棡起身,幽幽道:</P>
“世人只知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却没看到其前半生的遭遇。初为幕僚,又经历陈桥兵变,从征二李之事,早已让赵普经历许许多多的起起伏伏。他不是不读书,而是将士人需要读的书垫在了脚下,去行了路,经历了事。”</P>
“吴伯宗,试问你自己,你经历过多少事?行过多少路?”</P>
吴伯宗低头羞愧不已。</P>
但朱棡没有笑他,只是淡淡道:“都错了。”</P>
错了?</P>
吴伯宗抬头。</P>
“天下儒生!”</P>
“荀子!”</P>
“董仲舒!”</P>
“……”</P>
“都错了!”</P>
“可他们是圣人……!”吴伯宗只觉得世界都有些扭曲了起来。</P>
朱棡转头,看向吴伯宗淡淡一笑:“孔孟已死,何曾言他人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