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 第一位广东状元又没了(2 / 2)

而且也不是单纯空谈,有用的策论,皇帝与朝廷是真的会采纳。

比如老朱的登极恩科,给出的考题便是怎么消灭北元,状元的文章便是学唐朝的府兵制,在北疆搞屯田卫所,步步为营,不断蚕食经营北疆地盘。

若是想看一个王朝的真实时局变化,其实你只要依次去看历朝殿试的状元文章,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就拿老倒霉蛋崇祯来说。

崇祯七年,第三届殿试,策论题目就已经变成:“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丙三韩不守,其故何欤?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这时的考题侧面反应,明末已经被鞑子、流寇两面夹击,搞得喘不过气来。

尤其崇祯七年,爆发了一场决定性战役,致使明军与流寇开始逐渐攻守易型。

崇祯病急乱投医,竟然跑去殿试问一群八股考生,该怎么解决叛乱问题,也是真的时局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再到崇祯十年,第四届殿试,短短三年时间,崇祯已经逐渐变得歇斯底里。

这一年的策论题目,光是字数都快赶上殿试文章了,大篇幅都在询问考生民政、兵事,再到末尾还对考生士子甩出一道灵魂发问:“为什么唐朝时任用刘宴、李抱真,不到三年就可以富国强兵?现在怎么就不行了?”

只从崇祯后期的殿试题目就能知道,明王朝已然到了崩溃的边缘,皇帝已经完全不信任所有人,而且中央军也已无法应对鞑子与流寇任何一方的入侵肆虐。

回到今年殿试,朱怡炅挥笔写下策论考题:“策论漠北草原及西域论战。”

一句话,结合朝廷时局,简洁明了。

崇祯后期开始的殿试考题,那是大篇幅都在发问。不仅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答案,还会让考生不知所措。

没办法,这时候的崇祯已经被亡国之象,给整的快崩溃了,用尽任何办法,局势反而越来越坏。

这换谁也受不了。

殿试结束,大臣们按照惯例,拟定了前三名,又准备好十份备卷,总共十三份卷子,呈递到皇帝御案前过目。

前三名的卷子,加上十份备卷,这是前明殿试的传统。如果皇帝对前三名不满意,就可从后十名中遴选。但大部分时候,也就走个过场,皇帝不会这么不给阅卷大臣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