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第一位广东状元又没了
今年的大明新朝,北方在全力备战漠北大战,南洋也在爆发式殖民扩张。
来到南京城,新一届的科举会试已经圆满结束。
自上次科举改制,重定南北中榜,并且还在海外单独划分一处考榜。
这一届的科举会试,南榜录取的贡士名额,已经降低到了三榜贡士的50%,从中分出的名额被均分给了北榜与中榜士子。
海外考区,虽与内地考生同在贡院参考,但不列入总录取人数,只单独划一考区,而且只录取两人。
会试结束,考生便可称贡士。
贡士们接着参加殿试,只论排名,不会淘汰,金榜题名后才算新科进士。
对了,与海外考区一样,这次中榜考区的广南省,也有三人被录取为贡士。
当然,这并非广南省的士子有多么努力,汉化程度足够高,而是考官特意捞了一手。
从前明太宗皇帝设置交趾布政司开始,基本上每次开科取士,总会意思一下,录取一两人为进士。
这虽然不太公平,但也是为了政治平衡考量。
说起来,这三个广南省录取贡士中,有一人便是踩着这个门槛,从内地迁了户口到广南,然后一路成功考到南京的。
与他一样的,还有不少士子,只不过这些士子大多都止步于上半年的乡试,有些甚至连乡试都没考过去。
毕竟迁户口只能解决一部分门槛问题,关键还得自身才学够硬,尤其对于朝廷的新学与海外藩事够了解。
会试结束,考生们也没空去结伴交友,喝酒庆祝。
接下来的殿试才是重头戏,会试还有八股文章、新学与海外藩事的了解,而且还是以计分制评卷,基本考完之后部分考生自己就能估算大概能不能中。
但殿试不同,从前明开始,殿试就已经不考八股文,而是根据朝政时局来出题,让应考贡士们给出施政对策。
纵观历朝的殿试文章,与其说是皇帝在考校考生们的学问,不如说朝廷在问这些全国顶尖的才子,该如何治国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