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在军事上暂时实现了北方一统,但经过汉末和晋朝的祸乱,此时的社会却早已是疲惫不堪。
北魏想发展、想养兵,想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那必然就需要大量的钱财、大量的赋税。
可此时,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却都被佛教收入了囊中、掌握在了寺庙、僧人的手中,做为一个马上皇帝,对他们下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这位可是狠人一个,寺庙财产被抄没,沙门要么就去充军,要么就被诛杀,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敢私养沙门、藏匿沙门的,必诛满门。
结果就是“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第二位动手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当时北周这么点地盘内,就有寺院四万多座,僧尼数量三百多万人,可北周的辖地内,总共才多少人啊!
同时这些寺院也掌握了大量的财富、田产和人口,还享有免税特权,这严重的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和兵员,不出意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收庙产以充国库”的“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这次宇文邕杀人倒是没有拓跋焘那么的多,但“沙门释种悉作白衣”,也就是说,让所有沙门还俗,回归社会,增加人口数量去了。
宇文邕也借着这次收缴回来的财富做支撑,先灭巴蜀,再灭北齐,一统北方,为后来隋朝完成大统一打下了基础。
到了唐武宗李炎的时候,虽说之前经过了两次灭佛,但此时佛教的势力就更大了,全国寺庙甚至多达五万多座。
更甚者,随着佛教势力的扩张,他们还在朝廷上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有不少僧人被封官封爵得以重用,甚至有的还被封为将军、手握兵权。
史书记载,彼时佛门气焰极为嚣张,作奸犯科,殖货营生,仗亲树党,蓄妻养子,……
于是,动手“割韭菜”,收缴财富、释放人口、增加兵员和劳动力,就再次提上了日程。
这一次,共拆毁寺庙四万四千六百多座,收缴田产无数、财富无算,李炎也用这些钱,招兵买马,镇压藩镇,实现了短暂的“会昌中兴”!
以上就是所谓的“三武”,还有一宗,就是后周世宗柴荣,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老大,他也干过同样的事。
相比起之前的三次来说,这次柴荣的手段,相对还是比较“温和”的,并没有如之前三次那样的大开杀戒,只是废掉了三万多座寺院,在全国只保留了二千九百多座,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对佛门的管理规定。
同时也再次对佛门积攒的财富,收割了一波,甚至连铜佛像都被搜出来化掉铸钱用了。
但是,柴荣搞的这一次,却是影响最深远。
由于佛教诞生之地,其文化背景与民族特性与花家文化大为不同,初入之时,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以至于与花家的相关文化传统是格格不入,很难被大众接受。
可在经过这四次灭佛之后,佛教终于“开悟”了,他们迅速抛弃掉了原有的、从诞生地带过来的那套东西,加快了本土化进程。
佛教开始主动与儒、道融合,承认儒家的纲常伦理在花家正统地位,并且向世俗权力低头,接受管理。
另外还大量的吸纳、融汇了很多道教的东西,放弃大量原本自有的东西,使得佛教更加的本土化,甚至与刚传进来的时候,几乎已经就是截然不同了。
你像被“借走”的神仙,包括慈航道人等在内的有很多,还有最直观的,就是木鱼了,这东西完全就是“拿过去就用”,时间久了,搞的就好像他们自己的似的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吸纳的道家的一些思想,这才是他们最终能在花家扎下根,存续下来的、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