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乡1,自驾回家乡(1 / 1)

一,故乡

1,自驾回家乡

离家三十余载,在外的时间是在家乡的两倍。久居城市,很久没有闻到泥土的芳香,没有听到鸟儿的自然歌唱和河水的咆哮,没有看到荷花池中鱼戏水,也没有在自然的舞动中呼吸沁人心脾的麦浪气息和稻香味儿。

现在岁数大了,经历了中年况味,不知是咋滴了,越来越思念家乡,回忆起过去的事情,与几个小时候的同学,聚在一起,喝茶闲聊,说过去在农村时候的事,暮归的老牛、婉纱的妇女、井边的轱辘、碾米的石磨、戏水的孩童、鸟儿飞翔欢唱、蟋蟀知了的鸣叫、蜻蜓蚱蜢的跳动……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构成单独的一幅画,一个景,一个故事……说着就笑了,再说着,想着想着就掉眼泪了。当年,《风雨沙坡头》正在热播,主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土生土长的中卫人民的悲壮感人故事。讲的是我们家乡的事,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话题也就转到了这上边,王君说:该剧汇集了谍战、情感、悬疑等元素,剧情曲折,牵动人心,以其紧张复杂的故事情节和缠绵纠结的爱情故事,吸引观众。田伟赞同,这个电视剧展现了中卫老家的自然景观、历史趣闻、风情民俗,很多情节来源于中卫县县志中记载,有一定的真实性,乡土味很浓,看着看着就勾起了我的乡愁。

几个发小决定,回去再看看。我们4个人驾车从西安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回老家。给人夸耀:一座秦岭,西起定西岷县,东到陕西商州,我是沿山走的,走过了横分中国南北的最大的龙脊;一条渭河,源头在定西渭源,入黄河处是陕西潼关,我是溯河走的,走的是最能代表中国文明的血脉啊!可这次,却和以前不一样了,它是偶然就决定的,决定得连我也有些惊讶:先秦是从这里东进到陕建立了大秦帝国,我是要来寻根,领略先人的那一份荣耀吗?好像不是。是收集素材,为下一部长篇做准备吗?好像也不是。我在一本古书上读过这样的一句话,“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然无为,动而以天行,谓之养神”,那么,我是该养养神了,以行走来养神,换句话说,或者是来换换脑子,或者是来接接地气啊。

因为是思乡,回乡,念想,回忆,又是几个发小,可以逛得慢,慢慢咀嚼,一路回味。

“正月里冻冰立春消,二月里的心痛娃儿水面上漂; 2.三月里的桃杏花人人爱,四月里的刺梅花院子里开; 3.五月里的沙枣花满园香,六月里的葫芦花烙饼香; 4.七月里的葡萄搭成个架,八月里的西瓜弯月牙; 5.九月里的稻浪卷千层,十月里的瓜果送亲人; 6.十一月的枣子当街上卖,十二月的腊梅花风雪里开。”田伟在车里唱歌,唱的是中文民谣。现在的车都质量好,跑着100码的速度,车里边的噪音很小。他唱的每一句词我都听得真真切切,这每一句的民谣都是中卫的真实特写,车上的人听了思乡心情更切。

我拿着地图研究路线,指挥着车辆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回乡路线,要有历史沧桑感,所以选择了古丝绸之路的一段。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宁夏境内有三条道,即唐代中叶的凉州北道,这是唐朝最强盛,疆域最广的时候,丝绸之路最近的一条道,唐宋之交的灵州道,从唐中叶起,吐蕃势力强大,占领了渭河中上游和宁夏六盘山地区,凉州北道不同,又开辟了新的灵州道,从长安沿泾河到彬县,再向北经甘肃宁县、庆阳,再从青铜峡过河,沿今天的包兰铁路出关,途经的是中卫干塘,到武威。这是丝绸之路因绕道走的最远的路线。元代以后的六盘山新线。我们走六盘山线。即走过陕西彬县,进入甘肃泾川,过平凉进入宁夏六盘山,直奔中卫。

出西安到彬县这一段属于关中平原,一路平坦,听着布谷鸟随黄随割的声音,看着沃野千里的麦浪,我们心里想的嘴里说的赞扬的却是中卫平原。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元鼎元年,为屯兵戍边,在沙坡头成功筑堤引水,开挖蜘蛛渠(今美利渠),创造了黄河堤坝引水的辉煌历史,诞生了“白马拉缰”的神话传说,成为宁夏的都江堰。中卫也成了宁夏平原最富饶的一快,是水浇地,被称为“塞上江南”。

出陕西过泾川,到平凉和贺兰山一段,随着地势的升高,先是黄土丘陵,接着是荒芜的戈壁,后来是大山,有着浓厚的西北苍凉特色。

快到六盘山了,给王老师打了个电话,昨天出发的时候与他约好了在六盘山上见面,他在GY市工作,也是我们过去的发小之一。他说他已在六盘山红色教育基地门前等我们。

车上了六盘山顶,王老师出来迎接我们,互相握手寒暄了几句,他领着我们进了纪念馆,我看到正面镶嵌有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10个镏金大字,他介绍说:贺兰山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是六盘山脉的第二高峰,位于固原原州区境内,海拔2928米。

站在山顶,抬头看,好像离天近了很多,天空很蓝,是那种辽阔的蓝,无边无际的蓝,大西北深邃的蓝,当中揉着薄薄的白云,白茸茸的,就像羊羔,在宝蓝色的牧场卧着,静止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