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曹操就否定了科举制度想法,不是不行,而是单方面对他而言不行。</P>
不可否认,这科举制的出现,对于世家绝对会造成冲击,甚至是毁灭性打击。</P>
他很佩服董曜的胆魄和运气,上层世家被李郭两个匹夫杀光,这才敢让董曜一次次挑战中层世家的权威。</P>
但他不行,尤其是刚刚取下徐州,立足不稳。</P>
他要兼顾兖徐二州,没有徐州的世家士人支持,是很难站住脚的。</P>
若是强行推行科举制,只怕当场就会被世家背刺。</P>
青州是袁绍的领地,袁谭正在那里驻守。</P>
这两父子对徐州虎视眈眈,袁绍可是察举制的大力拥簇者,本人又是世家豪族出身。</P>
一旦他在徐州有任何差错,得罪当地之人,两父子便会见缝插针。</P>
那他以父之名所取得的徐州,就会白白送给袁绍。</P>
别说是让他极为赞同的科举制,就是察举制也得遵行,求贤令,更不敢发。</P>
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是无法施展这种强硬的改革手段的。</P>
他敢预测,袁绍因世家、士人的帮助而崛起,获得巨大的利益。</P>
但这种利并不长久,其派系成分太过复杂。</P>
一旦这些人因利益产生纠葛,便是袁绍受其所累的开始。</P>
洛阳,大营。</P>
“本次武举结束,最终胜者李通,可去主帐。”</P>
董曜的武举除了六郡良家子,最近吸引了一批外来人员。</P>
李通,便是其中之一。</P>
“在下李通字文达,拜见大将军。”</P>
李通受人引荐,来到主帐内。</P>
他看了一眼董曜,比他想象中还要意气风发。</P>
如此年轻,敢冒世家士人大不韪,真乃千百年来第一人。</P>
武举,他是最大的受益者。</P>
比起直接来洛阳加入,省略了战场上建立功勋的步骤。</P>
追随董曜,他大有可为。</P>
李通。</P>
董曜回忆着穿越前自带的东汉浅薄知识,这人似乎还是挺厉害的。</P>
不因私利而忘公,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后者可没少利诱曹操的官员。</P>
李通能坚守本心,安稳当地官民,足以说明其人品和能力。</P>
宋武帝刘裕曾经评价过李通,曹操官渡对峙期间,汝、兖士人面对袁绍利诱,多怀有二心。</P>
唯李通不忘曹操之提携,独断大义,古今一也。</P>
不仅如此,李通有传,还有谥号。</P>
如此种种说明,此人堪当大用。</P>
“任命你为振威中郎将。”</P>
董曜思忖一番,杂牌中郎将安排上。</P>
李通投靠曹操时,便获封此官职。</P>
“多谢大将军,末将还有同乡两千余人,还请大将军接纳。”</P>
李通获封中郎将顿时大喜,遂拱手说道。</P>
这些人不仅是他同乡,还是自成为游侠以来,一路结识的好友。</P>
他现在受到重用,自然不能忘了他们。</P>
“你自成一军,暂时统率这些人。”</P>
“喏。”</P>
这次武举,董曜终于迎来了首位不是龙套的人物。</P>
能招募来一名非龙套,就能招募第二名,第三名。</P>
武举这边从未停过,科举也是如火如荼的操办着。</P>
不同于史上的一级一级考核,什么童生,秀才,举人往上递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