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重新出发,发现“野败”(1 / 2)

[这还不算,在路上,为了催芽,袁隆平又把种子绑在了腰间,用体温温暖水稻的种子。</P>

这件事情做下来,长此以往,他又落下了腰疾。</P>

但让人心酸的是,无论那个时候的他们如何努力,杂交水稻的研究依然没太大进展。</P>

听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都如此努力了,如此拼命了,还没有好消息,杂交水稻真的能成功吗?”]</P>

“是啊,真的能成功吗?”百姓们听到这里,也迷茫了。</P>

这么久过去了,好像有进展,又好像没有丝毫进展,袁隆平真的能成功吗。</P>

“一定能成功,他可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P>

旁边,同样听得认真的少年轻轻吐出一口气,干瘦的脸上,黑亮眼珠中尽是希望,毫不犹豫地坚定回答。</P>

“对啊,他可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定能成功的。”听到少年的回答,旁边的人也附和。</P>

那个时候的袁隆平院士都还没有放弃,他们这些听的人怎么就先丧气了。</P>

各朝代的各个时间,不少人也同样坚定的回答被说出,十分笃定。</P>

不知不觉,他们已然相信并且崇敬这一位为百姓,也为解决饥荒,而百折不挠的英雄。</P>

……</P>

虞美人也听到这样的声音,同样笑弯了眼。</P>

是啊,那可是他们的袁爷爷啊,怎么会有人忍心怀疑呢。</P>

拍下照片,虞美人打算等特殊时代的新中国成立后,把照片交给图书管理员。</P>

那个时候,一切才刚刚开始的袁爷爷,看见那么多相信他的人,一定会很开心吧。</P>

[对于杂交水稻一定能成功这件事,大家都相信着。</P>

那个时候的袁隆平也相信着,相信水稻是具有杂交优势的。</P>

但他是先驱,是开拓者,碰见问题,他只能自己探索,自己琢磨。</P>

很快,他就想到,他们寻找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稻之间的杂交,基因相近,这会不会就是找不到合适雄性不孕株的原因呢?</P>

所谓的“远缘杂交”,就是指的这个。</P>

说直白点呢,他们手中的水稻虽然不是自交的,但关系还是太近了,所以才没办法成功。</P>

所以,换个思路,培养杂种,最好是父母祖上两千年都没见过面,是不是就能成功呢。</P>

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后,袁隆平终于确定了“远缘杂交”的方针,把目标定在寻找野生稻上,随后,突破口也很快出现。</P>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团队中的李必湖,发现了对于杂交水稻至关重要的野生雄性不育株——野败。]</P>

汉朝。</P>

刘彻听着天幕过于直白的解释,没忍住扶额,其实,可以稍微说的委婉一点的。</P>

比如……额,人工栽培稻之间的杂交,基因相近,“远缘杂交”。</P>

算了,说杂种就说杂种吧,最起码好理解。</P>

明朝。</P>

朱元璋听着,只觉得脑门上青筋一跳一跳的。</P>

农民出身的他,就从来不知道,培养个水稻能这么麻烦的,他真的听不太明白啊,可恶。</P>

但让他不记录,那是不可能的。</P>

亩产3000斤什么的,他根本抵挡不了这样的诱惑好嘛!</P>

所以,还是从民间搜罗几个人才吧。</P>

想着,朱元璋就想叹气了。</P>

忍不住想,那个徐光启,怎么就不在他这个时期呢。</P>

若是在他这个时期,他老朱绝对重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