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渡江之前(2 / 2)

“父亲,出发吗?”楼小白刚做完手头的事情。

楼令将心神收回来,笑着说道:“准备就绪就出发。”

因为大江北岸的吴军撤离得很匆忙,再加上是零零散散的撤离方式,联军缴获了不少的舟船,它们可以被用来让联军展开渡江,只是联军的数量太多,还需要对舟船进行收集或是临时打造。

制作渡江筏子或是舟的任务被交给了宋军。

毕竟,晋人虽然在大河边上,境内也有汾水、浍水、少水等河系,很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晋人其实是旱鸭子。

宋国境内的水系多到了夸张的地步,不说人均会游泳,起码宋人会比多数晋人更加擅长打造渡水的工具。

至于楼氏也擅长打造舟船?知道这一点的晋国高层真不多,知情的人也不会放着宋国的劳动力不用。

楼令带着楼小白一些人,一块去了解渡江工具的打造情况。

“长型舟啊?”楼令知道楚人或吴人将长型舟称为‘冀’。

而所谓的“冀”用大、中、小分为三款,它们是当前列国用于水战的主力载具。

不止是有舟,肯定也有船。

“这就是船吗?”楼小白看着长度约八米、宽度约三米,吃水深约是四米的船只:“看着好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一点,整个春秋时代的话,有水军的国家都是注重于战舟的研究,对船只的研究力度比较低。

即便是吴国与齐国打海战,双方也是使用战舟的数量居多,真没有多少艘战船。

而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打造最大船只的国家是晋国,发生在智瑶担任中军将时期,打造了一艘可以承载三千人的大船。

那一艘大船本来是想用来拦截北上的吴军,结果因为消息走漏并没有用上。

更后面的时代,造船是不是仿造或借鉴智瑶所打造船只的款式,没有相关的史料提供研究。

楼氏的领地已经扩张到大河西岸,尤其是统治了大河中上游西岸的林胡旧地,自然是会展开对舟船的研制。

有楼令的存在,楼氏肯定是比其他家族要少走很多弯路,在战船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所以了,楼小白看到缴获的战船竟然只有八米长,真心是有些瞧不上。

“父亲?”楼小白以前还不知道,得知南方最大的战船也就十六米长,加深了对楼令的崇拜,说道:“我们家最大的战船长度二十八米、宽七米,乃是当今天下最大的船吧?”

这个问题嘛……,楼令还真不知道答案。

曾经周宣王南下征剿淮夷已经出现过楼船,只是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水战。关于楼船到底多大,也就没有留下相关的史料记载。

楼氏并没有大肆打造战船,主要是打造几大艘用来对付白翟,平时也能够方便军队渡过大河。

至于说利用大河来进行水运?很抱歉的来讲,光是一个三门峡区域就无法通过,其它无法行船的河段就更多了。

相比起大江,大河想要作为运河的难度确实是更高。

倒是在汾水之上,经过将近十二年的河段梳理,楼氏已经开始广泛在使用舟船进行水运,只不过投入使用的大型船只类型是舶船,舟的使用数量则是更多。

楼氏大量使用舟船的原因,主要是平陵的南边有一个大型湖泊,从晋厉公时期就大举进行渔业开发。

因为楼氏拥有盐池的份额,再加上可以从齐国获得廉价的盐巴,怎么不搞咸鱼产业呢?

每一次出征,楼氏都会带上大量的咸鱼,可以自家的人来吃,也能贩卖给友军。

楼氏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几个封地都在汾水边上,家族内部的物资使用水运节省了极大的人力以及对粮食的消耗。

非常诡异的事情是,其他家族并没有注意到楼氏正在大肆使用水运。

“按照缴获的舟船数量以及将要打造的数量,单次过河最多运三千人一趟,光是运人都要三百来趟,再加上随军的物资……,起码要上千趟来回!”楼小白说道。

也就是楼小白有接受良好教育,能够计算得出来。

信不信当前九成九的人,他们光是计算一百以内的数学题都算不明白?

现下,楼小白就帮郤锜的忙,主要是帮忙调度物资。

老丈人找女婿帮忙,很平常的事情嘛。

楼小白带上一众楼氏的人加入对整支军团的物资进行调配,一下子让郤锜变得轻松无比。

必须说的事情是,以前那个活是楼令在帮郤锜干的。

郤氏帮了楼氏那么多忙,楼氏父子先后为郤锜干活,讲实话就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再者说了,郤锜没有给楼小白派活的话,作为父亲的楼令也不会让楼小白闲着。

人光学理论知识,不去进行实践,时间一久就要让知识忘干净了。

楼令已经派出大量斥候前往大江南岸,主要是寻找吴军的踪迹。

排除掉楼氏的斥候没有找到,要不然暂时并未发现大批的吴军。

小股的吴军当然会有,大半是从大江北岸逃过去的部队,他们目前在大江岸边附近驻营或是游逛。

看完了缴获的舟船情况,楼令又带人去了宋人打造渡江工具的地方。

宋人正在大肆砍伐树木与竹子,他们将大批制作筏子。

“这边的河水十分湍急,哪怕是有河中岛,搭建浮桥的难度还是很大。”华元说明了情况。

毕竟是位处大江出海口附近,再来就是该区域的江段有一个类似于葫芦口的形状,水流肯定是会更湍急一些。

这也是晋国高层不理解大江,更加不了解水战,结果选了这么一个位置。

楼令除了派出斥候前往大江南岸探索吴军之外,同时派斥候探索附近的大江沿段。

要是联军展开渡江,结果吴国水军突然出现,乐子可就大了!

所以说,先期渡江的魏氏所部,他们其实是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只是,魏颗肯定主动争取先渡江的任务,想必是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吧。

楼令带人视察了一圈,回到营地去见郤锜。

“魏颗要率部要先过江?”郤锜知道需要先派遣部队渡江建立桥头堡的道理,只是相关的渡江工具没有准备就绪之前,并不觉得有多紧迫。

楼令说道:“周围暂时没有发现大股吴军部队,我们确实有必要陆陆续续先让一批部队渡江。”

“你认为除了魏氏所部之外,哪个家族过去合适?”郤锜问道。

楼令答道:“宋军和邯郸氏所部吧。”

宋国可能不擅长打水战,但是他们的境内有很多河系,真要傍水而战肯定比九成九是旱鸭子的晋军更有底气。

而邯郸氏目前跟魏氏一样对功劳很有追求,面对多大的风险,将事情办到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不算是楼令在坑邯郸氏的。

事实也证明邯郸旃在郤锜询问意见的时候,稍微思考便答应了下来。

“多谢上军将举荐。”邯郸旃事后刻意找楼令道谢。

楼令实话实说:“任务有风险,你没有意见就好。”

话又说回来,他们是在出征状态,既然是出征怎么可能完全没有风险。

只不过还是那一句话,想要争取功劳,承担相应风险是应该的事情。通常情况下,风险越大,办成之后的功劳也就越大,要不怎么会有“富贵险中求”这一句俗语呢。

“中军将的意思是,魏氏、你们和宋军哪一部分先渡江,由你们自行商议。”楼令代为转达。

邯郸旃对此没有意见,也知道身为卿大夫会占很大的便宜。

在三天之后,第一批数量为八百的宋军率先展开渡江作业,他们十分顺利抵达了大江的南岸,期间并未受到任何干扰。

前前后后几批宋军顺利渡河过去,等魏氏所部展开渡河的时候,周边突然出现了吴军。

“是之前逃跑的吴军,数量约在七百左右?”中行偃也过来观看情况。

看样子确实是吴人发现联军在渡河,引来了本就在周边的吴军。

郤锜问道:“还没有发现吴军主力的踪迹吗?”

没有人给予答案。

从江淮一带撤回国的吴军,他们在鹊岸附近消失不见,到现在都还没有冒头。

那一边距离联军的驻地约是两百来里,考虑到地形的复杂程度,哪怕他们是直奔联军而来,大概还没有那么快抵达。

非常尴尬的事情是,联军需要临时打造渡江工具,足够从楚国撤退的吴军返回本土,并且让吴国君臣思考和部署来怎么跟联军交锋了。

派遣先锋过去大江南岸是必须做的事情,早做也许会被拥有数量优势的吴军围攻,晚渡江被半渡而击的概率无限增加。

晋国高层不懂水战,面对隔着一条大型水系该怎么部署,并不是完全的一无所知。

没有人因为出现吴军而发表什么意见,至于是不是害怕发表错误意见而担责,只能说是极有可能。

楼令只是猜测吴军可能半渡而击,并不是十足笃定,暂时也没有相关的线索或证据,自然不会多发表意见。

“按照原计划来。”郤锜决定了的事情,不会轻易出现动摇,某种程度上符合全军统帅该有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