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不要盯着我啊,皇上你盯着别人笑好不好啊(1 / 2)

对于陶安安让那些学生实习,给了崇宁帝一个大胆的想法。</P>

于是,这位就在大朝会上问道:“让学子们读书,是为了当官,然后帮朕治理一县,那么如何做好一个县令呢?”</P>

一众大人疑惑,也不知今天皇上为何会问出这个问题。</P>

要知道朝堂上的这些官员,可都没有一个是从县令做起的。</P>

“圣人之言,似乎并没有教导学子们如何当好一个县令呢。”</P>

在听到陶安安的做法之后,崇宁帝还是做出了自己的思考。</P>

县令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能直接管理百姓。</P>

全国大大小小那么多县城,那么多县令,县令的好坏不仅影响百姓的生活,同样也影响自己掌管这个国家的稳固。</P>

历史上那么多造反的,很多都是从冲击县城,杀官造反。</P>

官逼民反这词语,崇宁帝也不是不知道。</P>

“我相信在座的诸位,要是下放到下面做个县令是能做好的。”这话其实崇宁帝不信。“毕竟在座的为官多年,知道如何做好县令,但是那些学子们呢?”</P>

“纪大人,你掌管吏部,说说你的见解。”</P>

从队伍当中走出一位老大人。</P>

“回皇上,老臣以为,那些学子们尽管没有当过官,但他们都是从百姓过来的,深知百姓疾苦,所以能更好的为百姓做事。”</P>

这话说得好听,但是崇宁帝却只相信一半,这些人不敢提,可他知道,大部分的学子都是从豪门贵族当中出来的,就因为他们读得起书。</P>

指望这些人来深知百姓疾苦,崇宁帝就呵呵笑了。</P>

“卢大人,你也来说说。”</P>

“回皇上,老臣觉得纪大人说得在理,但不全面。虽然学子们是从百姓当中的过来人,但他们毕竟十年寒窗,不闻窗外事,所以,老臣觉得,他们虽然深知百姓疾苦,但知之有限。”</P>

这话是反驳了吏部尚书大人一半的说辞,根本就没有回答皇上的问题。</P>

崇宁帝被弄烦了,这些一个个老大人,说出来的答案,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尽是些废话。</P>

随后,崇宁帝就看向了工部尚书李博厚,相比其他的部门,这个部门是最缺人才的。</P>

而且,进入这个部门的新进官员都要经过再次学习,才能在这个部门里面做事。</P>

那为什么,不能让这些人在读书的时候,就把这个学会呢。</P>

其他六部也是如此,在进入六部的时候,就将这些学会,也省去了时间。</P>

崇宁帝想在朝堂上看到更多的年轻人,而陶安安的出现,和能力,都让他渴望这个想法实现。</P>

尤其是那句少年强则国强。</P>

可这朝堂之上,可没有一个少年人。</P>

想象着那样的小人儿说出这句话,是个怎样逗趣的场景,崇宁帝没忍住笑了出来。</P>

工部尚书大惊,皇上盯着自己笑是几个意思?</P>

先不揣摩皇上的心思了,工部尚书大人立即就从队伍里走出来,奏对道:“皇上,对于县令的事宜,老臣并不清楚,但是对于工部,老臣以为,就算是顶尖的学子,在工部当中也未必能有较高的能力。如果将同样的事情放在县令上的话,老臣也是这般认为的。”</P>

崇宁帝听到下面的声音,就从自己的想象当中回到现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