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信息致胜(2 / 2)

这世界危在旦夕 通吃 1615 字 10个月前

信息中心的人员都是志司通讯处调来的。他们对此问题点点头,又摇摇头,“我们也听说过类似情况。

地下党的同志在提供的说明书里提到电子管耗电大,容易坏。设备送来时也是带维修配件的。”

可是

“根据我们的使用,发现不管是说明书还是实际情况都跟苏联方面提供的信息有很大差异。

比如苏联说他们的电子管能连续工作一百小时就算幸运,也就是说平均三四天设备就得停机进行检修。

但志司这台计算机连续工作好几个月了。我们倒是想检修,可没有一个管子坏,也不能随便乱拆开机柜呀。

另外耗电也没苏联专家说的夸张,什么动不动整机几十千瓦。我们这套全功率还不到十千瓦,其内部自带水冷散热。一直工作的不错。”

江处长听的眉头紧皱,并无喜色。他不是第一次得知这批‘美国货’质量极佳,稳定性特别好。

一开始国内还以为是军工品就是如此,直到其中一部‘美制雷达’作为交换被送到苏联专门研究无线电的科学院第一设计局——毛子惊呆了。

美帝,难道真的掌握核心科技不成?

同样是电子管,为毛美帝型号做的体积那么小?频率那么高?功耗那么低?故障那么少?

两国科技的差距未免太大了点。

苏联仿制B-29,搞出个图-4。当时就发现仿制不了对方的大马力发动机和‘诺顿’投弹仪,图-4在航程和轰炸精度上差了很多。

原以为机械和光学上差点,现在发现电子技术上差距更大。

苏联48年也搞出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但那个是占地六十平米的巨无霸,绝对没有在战场进行机动布置的可能,运算速度只有可怜的每秒三千。

运到莫斯科的‘美制雷达’有个车载的火控计算模块,区区两吨重,占地不到四个平方,计算能力是苏联货的十倍。

苏联科学院百思不得其解,研究半天发现‘美国货’技术上倒没什么特别,但工艺上做的极佳——更好的材料,更精确的装配,更细致的设计。

苏联产电子管在高频工作时很容易坏,为了获得更快的运算速度,只能单纯的堆积电子管本身。

‘美国货’计算机没靠堆电子管来提升运算速度,靠的是提升工作频率。同样的做法,苏联货故障频频,‘美国货’的寿命却突破上万小时。

这带来的好处就是相应的设备可以长期工作,不会关键时刻延误战机。

连苏联专家都急了,觉着自己跟美国的技术差距至少在十年以上——一定要大力发展电子管技术,追上并超过美国。

因为‘圣光’团队带来的焦虑,莫斯科方面不得不在电子管上做更大的投入,顺带去美国寻求相关技术。

可美国现在也没这玩意啊——美方甚至奇怪,这帮苏联人在找什么?每秒运算几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还能用一辆卡车就拖着走?

这种东西只在梦里才有!

毛子觉着美国人严守秘密——哼,别想骗我。我已经拿到实物了,就是你们生产的。但为了保密,我也不会说。

美苏都觉着对方在说假话。

回头毛子就向中国寻求帮助——你们到底是从那家美国实验室弄到这等好东西?怎么我们死活也找不到任何线索?

这问题一直问到萧金浪头上,把老萧郁闷透了——当初副本只大概一个月时间,周青峰这个马大哈,牛皮吹破天。

现在眼看绷不住了。

老萧只能硬着头皮编故事回复苏联的询问

“这是美国最绝密的‘星球大战’计划,类比造核弹的‘曼哈顿工程’。我们的情报员目前联系不上,没办法获取更多信息。

当然,苏联如果能给与更多援助,更多的激励,我方情报员或许哪天就联系上了,一定会给苏联老大哥再提供最新的美国计算机。”

苏方对此半信半疑,直接表现是斯大林确实越来越大方。

对于在大榆洞的江处长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志愿军的装备确实越来越现代化,至少在向二战水平靠拢。

“处长,帝都发来的电报。”信息中心内,通讯军官从译码打印机上撕下一份电报稿,瞄了几眼就递给旁边的江处长。

电文是帝都军委发来的,内容很简单,要求志司准备接手一批从欧洲运过来的轻型装甲战斗车辆。

“75毫米主炮,六十毫米倾斜装甲,十五吨重量。看样子还不错。”江处长先看了这批装备的大体性能数据,回头再看其型号,“德制38型坦克歼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