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路走宽了(1 / 2)

这世界危在旦夕 通吃 1591 字 9个月前

PLA装甲兵早期只有些日制‘小豆丁’一类的玩意,不是缴获来的,就是捡破烂来的,对付国民党的坦克都占不到性能优势。

朝鲜开战后,苏联援助了一批T-34和‘斯大林-2’坦克,总算是把PLA装甲兵的脸面撑起来。

但三十几吨的T-34-85和四十几吨的‘斯大林-2’坦克实在太重了,不适合在朝鲜的破路破桥上通行。

美军后勤那么逆天,用‘谢尔曼’和‘潘兴’都只能充当移动火力点,搞的装甲劈入战也是无功而返。

志愿军受后勤拖累,面临的状况更糟。

经历几个月的战斗,第一批入朝的第十三兵团发现最好用的装甲战车其实是毛子的SU-76。

它只有十吨重,道路通行能力强,火力也还凑合,对付敌人的野战工事毫无问题,装甲能免疫小口径炮弹,打‘谢尔曼’轻松愉快,对付‘潘兴’有难度。

目前战事的拖延扩大化,帝都军委打算通过购买苏械组建六十个现代化的步兵师。每个师都要配上坦克和自行火炮,初步需要两千四百辆主战装备。

可自打欧洲那边有源源不断的军需物资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来,这个庞大的购买计划就开始打折。

周青峰觉着‘黑豹’坦克不错,一口气给国内弄来三百多辆。光这就差不多能装备十个中式编制的坦克团。

刚刚建国的以色列要知道这事,能落泪哭死。

从单车性能上来说,‘黑豹’作为T-34的仿制品,确确实实做到了全面性的超越。

PLA装甲兵通过测试发现,无论火力、装甲、机动,乃至驾驶体验,‘黑豹’都比T-34-85强。唯一不满的就是维修兵。

但考虑有东德帮忙提供后勤维护,军委立马将六十个苏式坦克团划成了五五十个——国内穷的很。省钱嘛,不寒碜的。

原本想着偷偷摸摸搞三百多辆‘黑豹’已经是‘捡破烂’的巅峰,但周青峰收到国内的战场反馈后,目标转向更轻量化的装备。

在得知捷克居然有个‘追猎者’生产线尚在运转,且正在为瑞士进行生产,周青峰立马把脑子开动起来。

‘追猎者’在二战出现的比较晚。德军都快完蛋了,它才被紧急生产出来。但这件应急产品却给第三帝国狠狠的续了一口气。

在二战的欧洲,不管是东线还是西线,‘追猎者’都让美苏两家吃过大亏。这个外形低矮的廉价货色有着不俗的性能。

周青峰让萧金浪去问问捷克的斯柯达兵工厂,有没有兴趣帮自己改装一批‘追猎者’?若是可行,事后干脆把整个生产线半买半送搬回家。

同时萧金浪还问了下东德,有没有可能给自己援建个大修厂,专门用于维护从欧洲搞来的‘三号突击炮’。

‘追猎者’数量太少,存世不多。‘三突子’产量可是破万的。这两种都算得上优秀的‘轻型装甲车辆’。

一个十五吨,一个二十吨,趁它们还没被丢进炼钢炉,在欧洲搜罗一下还能找到几百辆。这总比三十几吨的T-34更适合山区。

东德为了展现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忠心,表示只要钱到位,别说大修厂,生产厂都可以援建。捷克也没怎么犹豫,同样表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于是孙洛基从宋美龄那儿榨出来的美元,转个账就进了东欧两个国家的口袋——帝都军委顺带又划掉十五个苏械装甲团的采购额度。

改装可比采购旧货核算多了,只有毛子觉着自己吃了大亏。

买一辆T-34的钱够维修改装二十辆‘追猎者’了——周青峰找来的‘破烂’基本都是能跑的,改装主要用于强化无线电设备,另外解决车长视野不好的问题。

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在‘追猎者’和‘三突子’上加装六十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加强山区作战的曲射能力。

至于油料问题,周青峰一面找犹太人解决生产设备,另一面则拿捏住了正在纽约焦头烂额的俞济时。

从51年的一月份,周青峰就指示俞济时搜罗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同时他不忘给对方找点别的事。

在日常的信件中,俞济时又接到‘烫手山芋’。

“要求以国民政府的名义,购买一百万吨军用级燃料。包括一百号汽油在内的柴油、航空煤油,以及润滑油等辅助油品。”

在信件中有一行不起眼的字,“若是能达成交易,俞先生可以拿走百分之五的交易额作为报酬。”

俞济时看的心头一跳。

怎么?

想贿赂我?

我可是蒋公侍卫长。

三民主义在心头,国父遗志永不忘。

如今蒋总统壮心不已,卧薪尝胆,依旧心怀故土。我作为其麾下马前卒,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吗?

再仔细读信,第一批交易额为五千万美元。

俞侍卫长呼吸一紧,再回头看那行不起眼的小字,交易额的百分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