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建文三剑客(1 / 2)

感谢“猫味樱桃汁”大佬的打赏。</P>

祝您身体健康,财源广进。</P>

……</P>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P>

建文帝登基时已经二十一岁,并且还在朱元璋身边接受了六年的教导。</P>

而且在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P>

……</P>

大明 应天府</P>

朱标听到这里有些疑惑。</P>

“不对吧,照这样说允炆应该也是有些手段的,就算真如后辈所说削藩,朝堂重臣不在,四弟你又是怎么打赢的?”</P>

“总不能是学光武帝天降流火吧?”</P>

此言一出,所有人又把目光投向朱棣。</P>

朱棣:“……”</P>

……</P>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允炆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次年为建文元年。</P>

六月,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共同参军国事。</P>

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P>

同时下诏行宽仁之政,赦免有罪之人,蠲免百姓拖欠的赋税。</P>

建文元年春正月,朱允炆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修《明太祖实录》;</P>

二月,追尊其父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尊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册妃马氏为皇后。</P>

封其弟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衡王,朱允熙为徐王,立皇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P>

同时朱允炆还诏告天下,求贤访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赐给年老的百姓米肉絮帛等物资,令官府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P>

同时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罹灾贫民,蠲免赋税等。</P>

又令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P>

……</P>

大明 应天府</P>

朱元璋和朱标都是一脸问号。</P>

“标儿,这不是挺正常的?”</P>

“没啥问题呀,正常新君继位都是这样吧,便是你继位也会如此。”</P>

“是啊,爹,这不挺像个明君的?”</P>

“老四你到底怎么成功的?”</P>

朱棣:“……”</P>

你们别问我,我也想知道。</P>

————</P>

【看着没什么问题吧,很像一个明君是吧?】</P>

【确实很像明君,出问题的是另一个政策。】</P>

【朱元璋走之前拉着朱允炆的手说:</P>

允炆啊,咳咳咳,我们大明朝要坚持分封制不动摇,一定要坚持走封建主义道路。</P>

朱允炆点头称是,扭头一看皇爷爷死了。</P>

死了还玩什么分封?</P>

我要削藩。】</P>

……</P>

大明 应天府</P>

听到这里,朱家子孙仍然觉得没多大问题,早就有心理准备。大哥上位肯定会限制藩王权利,大哥儿子上位肯定会进一步削弱藩王权利,丝毫没有问题,谁当皇帝都会这么做。</P>

就因为削藩老四就造反成功了?应该没这么简单吧。</P>

……</P>

【当然,削藩不太准确,废藩或者杀藩更准确一点。】</P>

……</P>

大明 应天府</P>

朱家子孙没想到这大侄儿这么狠。</P>

废?杀?</P>

这可捅了大家心窝子,大侄儿也太不是人了吧,爹刚走,就迫不及待动手了?</P>

一群人凶狠的目光看着殿外抱着朱允炆的吕氏,要不是在大殿之上,怕是直接动手活撕了她们母子二人。</P>

吕氏也是知道完蛋了……如果之前的事仅仅让允炆和皇位无缘,那废藩二字一出,母子二人现在能去凤阳守陵都是最好的结果,陛下盛怒之下怕是直接连命都没了。</P>

朱元璋确实怒了,妹子儿子孙子都走自己前面了,结果这孩子上位就直接废藩?</P>

咱辛辛苦苦不就是为了朱家儿孙满堂,不愁吃喝千秋万代吗?</P>

咱未来怎么瞎了眼选了他?</P>

而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还沉浸在自己死讯当中不可自拔。</P>

“我去,老四熬死我了?”</P>

“我去,我被毒杀了?”</P>

“我去,那要是我不死这皇位是不是就是我的?”</P>

……</P>

汉朝 长安</P>

“我去,这小子这么勇?”</P>

“直接废藩,朕佩服他。”</P>

汉武帝不禁肃然起敬,猛,太猛了。</P>

……</P>

北宋 汴梁</P>

赵匡胤也是肃然起敬:“猛,太猛了,简直和吕布一样猛。”</P>

“朕收回将军兵权都知道用迂回之策,收了兵权就要保人家富贵,这小子居然直接废藩,富贵都不给人家留,怪不得被造反。”</P>

……</P>

【朱允炆还是太孙时候就想着削藩,朱元璋知道并且也是认同的。</P>

毕竟诸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P>

朱元璋再重亲情也是知道最多一二代就会削藩。</P>

朱元璋曾经对朱允炆说:“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P>

朱允炆反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P>

朱元璋默然无法回答,便问他准备怎么削藩。</P>

朱允炆的回答堪称完美:</P>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P>

【说的多好,先和叔叔们讲道理,用礼法管束他们,不听话就削减封地,再不行就动人,最后实在不行就只有动兵。】</P>

……</P>

大明 应天府</P>

周王朱橚瞧着还跪在地上吕氏冷嘲热讽。</P>

“是啊,多完美的政策,多好的说辞。”</P>

“你说对吧,嫂嫂?”</P>

“我大哥如此仁善,也不知道随了谁?”</P>

“他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他用德用礼,哪怕学宋太祖来一手杯酒释兵权,保我们富贵也成。</P>

废藩,不准备让我们活下去了吗?”</P>

朱元璋朱标也是没有理他们二人,只是沉默相对。</P>

“爹(标儿)……”</P>

“你说吧,标儿。”</P>

“爹,咱觉得还是先照顾好雄英身体,实在不行起码也要把允熥培养好。”</P>

朱元璋点头回道:“不止雄英还有你和你娘也是,你不出事也没这些问题。”</P>

……</P>

【当然某种程度来说,朱允炆也是做到了他当年说的话。</P>

礼是登基典礼,兵是即刻发兵。</P>

反方向来说也是做到了,先动刀,最后打不过就和朱棣开始谈起礼法道德了。】</P>

……</P>

【而按理来说,削藩应该先削弱势力最强的燕王,毕竟燕王镇守边疆,常年征战,在淮西勋贵大多被杀的情况,他的威望是比较高的。】</P>

【说到这里,简单给朱元璋洗白一下。</P>

他的藩王政策确实有不利的一面,但又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P>

知道你们想杠我,但是别杠。</P>

教员说过:所有事物都有两面。</P>

教员还说过:不要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P>

朱元璋:……洗白?朕又不黑。</P>

【很多人抨击朱元璋的封藩王政策,尤其是对九大塞王的分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