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郭子仪(1 / 2)

他伸臂将两个孩子夹起,便如一只大鸟一般飘然离去。

老天也似乎动了怜悯之心,骤然间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一场滂沱大雨从天而降,直到第二天上午卯时方停,现场所有的痕迹都被冲刷的干干净净。

郭子仪早为两个孩子换了衣服,在清晨城门刚一开放之时便冒着大雨带他们混出了洛阳,那时,杨万顷的尸体还为被人发现。

他给两个孩子带了干粮、清水,并将自己全部的积蓄一文不剩地拿出来送给他们,又一直将他们送到十里长亭,才不得不停下脚步。

两个少年含泪拜别这位恩人,相跟着踏上他们亡命天涯的漫漫长路。

郭子仪只能暗暗祝祷上苍可怜他们,只要让他们平安躲过近几年的官府追捕,等身体慢慢长高,面貌变化多了一些,便可混在各地逃户中等朝廷大赦,到那时或许还有出头之日。

谁知,仅在半年后,两个少年便在汜水县被官府拿获。

郭子仪从河南府的布告中得到了这个消息,当即毫不犹豫地赶到府衙投案,他断然不会让两个孩子含冤而死,也没有考虑自身安危,甚至希望自己的证词能侥幸换得两个少年的一条生路。

严安之静静地听完了郭子仪的陈述,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让他在证词上画押,之后,他冷冷问道:“郭子仪,你可知罪?”

郭子仪昂然答道:“子仪知罪。”

“你所犯何罪?”严安之问。

“子仪未能制止少年杀人,罪一也;包庇纵放二人逃亡,罪二也;二人去后隐匿不报,罪三也!”郭子仪毫不隐晦地答道。

“你殴打上官,罪四也;事发后清理现场,妄图隐匿行踪,罪五也!”严安之冷冷一笑,道:“五条大罪,郭子仪,我看你难逃一死。”

“子仪甘心一死!只望少府能法外开恩,留那两个少年活命”郭子仪毫无惧色,朗声答道。

“哎!”素有酷吏著称的严安之的口气竟也似乎有所松动,他审理过的犯人极多,甚至很多穷凶极恶的匪徒只要听到他的名字便吓得瘫成烂泥,但眼前这个郭子仪竟毫无惧色,自己即将人头不保,还惦记着为两个非亲非故的孤儿开脱死罪。

但他顷刻间又恢复了理智,说道:“郭子仪,本府定然秉公审理,绝不徇私枉法,他二人是死是活,大唐律说了算,圣人说了算!”

这番话理正辞严,郭子仪也不得不折服称是。

严安之随即将郭子仪收监,听候发落,而后核对口供,整理卷宗,上奏御前。

“新科武状元郭子仪包庇杀官要犯,已被免官收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在东都洛阳迅速传开了。

许多人在两个少年的量刑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二子诛杀朝廷命官,毫无疑问应按《永徽律》以杀人罪正法,郭子仪包庇纵容凶手,同罪当斩;有的则认为,二子杀掉草菅人命的杨万顷实在是替父报仇,符合“孝烈”的传统礼法,应当得到宽恕。

后一种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中书令张九龄等人为代表的大儒和士人阶层,并受到了许多淳朴百姓的赞同。

经过一番漫长的争论,天子李隆基毅然否决了首席宰相张九龄的意见,他说道:“国家设法,期于止杀。各伸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人?展转相仇,何有限极!咎繇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宜付河南府杖杀!”

自此,张氏两位少年被判绑缚市井杖杀!一时洛阳轰动,行刑当日,洛阳城内万人空巷。

后来,善良的百姓可怜这两个家破人亡的孤儿,将他们的尸骨收敛葬于邙山之中,还故布疑冢,以防杨家派人挖掘尸骨报复……

然而,关于郭子仪的定罪,却又一次在朝内掀起轩然大波。

信安王李祎、忠王李玙、宰相张九龄以及王忠嗣、薛讷、裴旻等大臣均认为郭子仪虽然有罪,但事出有因,宜从轻发落。首先,他本人并未行凶,而即便本人供述曾殴打上官,但并无确凿证据,况且当时杨万顷正欲行凶,故此郭子仪有救助孤贫之功;至于毁灭现场,当晚天降大雨,现场已遭严重破坏,也无法证明就是郭子仪所为,更何况他身有官爵,按律可以免官抵死。

最重要的是,诸人都起了惜才之心,因为一个“包庇纵容”的罪责诛杀一员猛将,实在可惜。

一时天下物议汹汹,连诗仙李太白都写诗劝谏天子法外施恩,更惹得士林中不少人为郭子仪喊冤。

天子李隆基再三考虑,对众臣说道:“郭子仪少年得志,有自大狂妄之心,认为凭一腔血气之勇就可以凌驾国家律法之上,这是朕不能容忍的。而且,如果不好好打磨他险躁狷狂的性格,将来如何能在战场上统领将士为国杀敌?”

素知天子心思的高力士早已听出来他有心赦免郭子仪,只是需要个台阶下,便忙向诸臣使个眼色,几位重臣又怎不晓得?都慌忙跪倒,一面称颂天子宅心仁厚,目光长远,一面就坡下驴,建议对郭子仪“教训”一番,好叫他戴罪立功。

天子不动声色地看他们表演完毕,叹了口气,最终赦免了郭子仪的死罪,只将他重重责罚四十军棍,并在杖杀张璜、张琇兄弟的刑场上枷号示众三日。

三日中,有不少洛阳百姓前来围观,许多人都送来酒水饮食,负责看守的河南府兵居然也破天荒地接到了河南丞严安之的暗示,对此基本不闻不问。

然而,这一切都不能让郭子仪心中的痛苦减轻分毫。

他不在乎自己挨的那四十军棍,也不在乎肩上扛着的五十斤重枷,他站在那处仍残留着张氏兄弟鲜血的刑场上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这不是对自己从“武状元”沦为“阶下囚”的懊悔,而是对自己的莽撞和大意的自责。

他恨自己,当时如果自己能冷静一点,那么两个孤儿就很可能不会冤死,可自己脑筋一热,凭着侥幸想帮他们逃脱法网,却最终害了他们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