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约在唐代,中国人已经发明水密隔舱、车船、平衡舵、开孔舵。在船型方面,宋元时期,中国海船的船型已经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船最为着名,被认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应用最广、影响最大。在海船船壳结构上,中国海船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亦称“错装甲法”结构),从而使船壳板联结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且不易漏水。船舶载重量也相当可观,南宋时已可达万石以上;在载客量上,大海船可载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环境上,中国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设施齐全,配备洗漱设施,设有可以携带家属的幽雅客房,备有充裕的食品,甚至在船上养猪、种菜、种药材、酿酒,以及种植盆景以供观赏。
书归正传,话说两人走进船厂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宏大的造船码头。数千名工人在各条半成品大船上忙碌着。看得李钟不由得张大了嘴巴。
“我们汪老板说过,我们是靠海为生的人,所以船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刀把子,所以造船厂一定要紧紧攥在自己手中。我们船厂制造的船是全东瀛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附近的日本大名老爷和军阀们都争先恐后地找我们汪老板下订单呢。”阿良得意地说道。
“看来汪老板是真正领会到了我们大明王朝的造船技术啊”李钟也不由得脱口称赞过。
“何止领会呢,简直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哈哈哈”阿良又得意洋洋地大笑起来。
这个船厂的规模确实够大,够恢宏。光堆在码头的木头就有大大小小几十种,而且像小山一样排成一排排,大有进入林山林海的感觉。李钟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这个船厂制造的种类,相继建造了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每一种都代表了当时大明王朝的最高造船技术结晶。
“这些战船如果装备倭寇大军,对我们大明来说,简直是心腹大患。”李钟暗暗思付道,“看来,这位汪直还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回去后,我一定要将这里的情况如实向朝廷奏报,对这位汪老板,也务必要认真对待和处置。”
在阿良的带领下,李钟花了一整天才参观完这座规模宏伟的大型造船厂。
作塘就是“船坞”的古称。船坞,是指修造船用的坞式建筑物,灌水后可容船舶进出,排水后能在干底上修造船舶。船坞可分为干船坞、注水船坞和浮船坞三类。不得不配合古人的才学,在考虑造大船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充足的准备。
他们专门来到一艘木船前,这是“宝帆船”。宝船在海上的航行主要依靠风力,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宝船采用了独特的设计,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桁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太阳夕下,两人乘着拉风的马车,再次踏上了回寓所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