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气晴空万里。李钟一觉醒来,已经快到晌午。洗漱完毕,他决定出去继续刺探军情。刚到大门口,他已经发现阿良早早在门口候着。
“早啊,钟教头!汪老板吩咐我今天继续做您向导呢,不知道您今天想到哪里逛逛?”阿良殷勤地问道。
“听说这里有汪老板建立的大型造船厂,不知道方不方便带愚兄去开开眼界?”李钟一直对倭寇作战的铁船心有余悸,这次来了东瀛,就想借机看看东瀛的船厂情况。
“方便!方便!”阿良笑着应答道,“汪老板吩咐过,钟教头就是他兄弟,要我们好生伺候呢!今天我就带您去码头的船厂看看。”
因为码头比较远,阿良就安排了一辆马车,招呼李钟上车后,一路往汪老板的船厂奔驰而去。
约莫半个时辰,两人乘坐的马车就开到了船厂大门口。
说起船厂,不得不提提大明王朝的造船技术和郑和的下西洋故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实例),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