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
多少无辜生灵惨遭涂炭,
这岂是我大明臣子所为?
再者,那抢掠的金银达千万两之巨,
此等贪婪行径,
完全背离了我朝所倡导的仁义道德,
简直就是我大明的耻辱!
陛下若不加以严惩,
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如何安抚朝鲜百姓?
又如何维系我大明与周边藩属国的关系?
臣恳请陛下即刻下旨,
将李云召回治罪,
以彰显我大明国法之威严,
挽回我朝在天下人心中的声誉。”
老臣言辞恳切,
眼中满是痛心与失望,
伏地叩首,
额头触地,
久久不起,
仿佛要用这一跪来表达自己对李云恶行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大明国威的维护之心。
紧接着,一位中年御史满脸涨红,
跨步上前,
声音高亢而尖锐:“陛下,
李云此举,
不仅是对朝鲜的灾难,
更是对我大明根基的动摇!
他的行为无疑是向天下宣告,
我大明的军队可以为了钱财不择手段,
如此一来,
日后我大明将士岂不皆会被这贪欲蒙蔽心智,
纷纷效仿其恶行?
长此以往,我大明的军威何在?
国本何存?
臣以为,绝不能姑息养奸,
必须立刻削去李云官职,
查抄其家产,
将其所得非法财物全部充公,
以儆效尤,
让天下人知道,
我大明绝不容许这种违背天理人伦、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存在!”
御史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
引得不少大臣纷纷点头称是,
一时间,朝堂上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群情激愤的气氛愈发浓烈。
一位礼部官员也出列,
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
我大明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
秉持着仁义道德的治国理念,
对藩属国一向以礼相待,恩泽有加。
可李云此举,
将我大明数百年的恩义一朝摧毁,
令我朝在朝鲜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威望扫地。
朝鲜百姓曾对我大明充满敬仰与信任,
如今却因李云的暴行而遭受苦难,
他们心中会如何看待我大明?
周边藩属国又会如何看待我们?
这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的问题,
更是关乎我大明国际声誉和外交尊严的大事!
臣恳请陛下,
务必让李云为其恶行付出沉重代价,
向朝鲜及天下人谢罪,
否则,我大明将在国际上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后果不堪设想。”
这位官员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国家声誉受损的忧虑,
言辞间满是无奈与痛心,
此时,一位武将也站了出来,
双手抱拳,
向崇祯行了一礼后说道:“陛下,
臣虽为武将,亦深知仁义之重。
李云此番行径,
实乃给我大明军人抹黑!
我等在边疆浴血奋战,
为的是保家卫国,
扞卫大明尊严,
可他却在朝鲜肆意妄为,
抢夺财物,
这让我等将士情何以堪?
倘若不严惩李云,
恐怕会寒了我等将士的心,
影响我大明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臣愿领旨,
前往将李云带回京城,
交由陛下处置,
以正军法,
让我大明军队重回正道,
重拾荣耀!”
武将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眼神中透露出对李云行为的不齿以及对军队荣誉的维护之情,
他的话语让朝堂上的气氛更加紧张,
仿佛一场针对李云的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群臣们你一言我一语,
对李云的指责声浪此起彼伏,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李云行为的谴责与对大明未来的担忧,
整个朝堂沉浸在一片愤怒与焦虑的情绪之中,
而崇祯皇帝则坐在高高的龙椅上,
眉头紧锁,
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面对群臣的激昂情绪和国家复杂的局势,
他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
这个抉择不仅关乎李云的命运,
更关乎大明的兴衰存亡。
崇祯坐在龙椅上,
听着群臣对李云罪行的声声指责,
面上不动声色,
心中却犹如翻江倒海般纠结。
他暗自思忖,
这李云固然罪不容诛,
其在朝鲜的烧杀抢掠行径令大明颜面尽失,
可如今朝廷的财政状况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自己还指望着李云上缴的商税来填补这巨大的亏空。
若此刻严惩李云,
那笔可观的商税恐怕也将化为泡影,
这让他如何舍得?
崇祯深知自己身为一国之君,
理应维护国法与朝纲,
然而现实的困境却如同一堵无形的高墙,
将他紧紧围困。
他眼神闪烁,
手指不自觉地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
试图掩盖内心的慌乱与挣扎。
最终,在内心的激烈斗争之后,
崇祯还是选择了妥协。
他无力地挥了挥手,
示意群臣退下,
那微微颤抖的手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
此事便在这无声的沉默中不了了之,
朝堂上弥漫着大臣们的无奈与失望,
而崇祯自己也清楚,
大明的未来,
已在这沉默中被蒙上了一层更为厚重的阴霾,
愈发黯淡无光。
他望着群臣离去的背影,
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无助,
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向衰落的命运,
而自己却无力挽回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