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依我之见,咱们不妨这样……大明律法在此处有这般规定,而日本的商业惯例又是那般,综合考量,如此调整合同条款,既能保障双方的利益,又能化解这场纠纷,不知你们意下如何?”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用流利的两国语言详细解释着方案的利弊。
大明商人听了,微微点头,心中暗自佩服这位日本籍官员的专业与公正;日本商人更是惊讶之余,满心感激,没想到在这异国他乡能遇到如此懂行之人。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一场可能引发商业动荡的纠纷就此平息。
此事过后,山本一郎在官场渐渐崭露头角,不少同僚对他刮目相看,就连之前刁难他的旧吏,也不得不承认他有真本事。然而,官场的水远比想象中更深,随着他声名渐起,新的麻烦又悄然滋生。
原来,这东阳行省的官场,早已存在着几个隐秘的派系,他们为了争夺资源、扩大势力范围,明争暗斗不休。见山本一郎这个外来者势头正猛,一些派系担心他打破原有的权力平衡,便暗中谋划,想要打压他。
一次,在商议一项关乎民生的水利工程修建议案时,山本一郎根据实地考察,提出了一个创新且高效的方案,既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又能惠及更多百姓。然而,还没等他详细阐述完,便有另一派系的官员跳出来反对:“山本大人,您这方案听起来虽好,可实际操作起来太难,咱们这儿可从没这么干过,万一出了岔子,这责任谁担得起?”说话的这位王大人,眼神闪烁,话语看似有理,实则暗藏私心,就是不想让山本一郎的方案通过,以免他借此再立大功。
山本一郎心中明白对方的心思,却也不惧,他站起身来,不卑不亢地回应:“王大人,任何新方案在实施前总会面临质疑,但咱们为官,不就是为了给百姓谋福祉吗?我这方案并非凭空臆想,而是经过多番实地调研、结合本地实情制定的。若因害怕担责就固步自封,这水利工程不知要拖到何时才能造福百姓。”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眼神坚定地直视对方,一番话有理有据,让不少中立的官员暗暗点头。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远在京城的朱锐,虽不能亲临现场,却一直通过密信遥控关注着东阳行省的官场动态。他深知科举新官入仕的不易,更明白官场清正对一方治理的重要性。得知山本一郎的遭遇后,朱锐立刻修书一封,快马加鞭送至行省高官手中。
信中,朱锐言辞恳切,严令整饬吏治,强调不论出身、派系,唯才是举,务必保障官场清正,让有能之士得以施展才华。行省高官接信后,不敢怠慢,立即召集众人,宣读了朱锐的指令。
“诸位,上头有令,今后官场之中,若再敢因私结党、打压贤能,定当严惩不贷!咱们都是为朝廷、为百姓办事,当齐心协力,共促东阳行省繁荣昌盛。”李大人神色凝重,目光扫视全场,将朱锐的意思传达得清清楚楚。
有了这道“尚方宝剑”,那些心怀不轨的派系收敛了许多,山本一郎等科举新官也终于能在相对公正的环境中施展拳脚。此后,他们积极推动各项革新举措,无论是农业改良、商业发展还是教育普及,都能看到新官员们活跃的身影,东阳行省的官场生态逐渐优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望着官府内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行省高官们心中却依旧满是忧虑。这些新官员的晋升空间究竟能有多大?官场生态又能否彻底优化,持续保持清正廉洁?这些悬念仿若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官府的每一个角落,映出一片金黄,仿佛在预示着,这场科举推行之路的仕途新途,虽已初见曙光,但前方依旧荆棘密布,需要众人继续砥砺前行,用智慧与勇气去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清正,让东阳行省在新血的注入下蓬勃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