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孔希学与一众儒士上朝(3)(2 / 2)

然而,此刻他们只能强压着内心的不满,站在原地,用充满怨愤的目光死死盯着孔希学。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有些呆滞的看着孔希学。

原本以为,孔希学吃下自己抛出的“大饼”,就算不带头反对改革,至少也会对改革持保留态度,不会如此轻易地倒向改革派。

却没想到,孔希学不仅迅速转变立场,态度坚决地支持改革,还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缜密的逻辑,将一众保守儒士反驳得哑口无言,毫无还手之力。

“卧槽~”

李奥和牛晓乾同时脱口而出,声音中满是震惊。

牛晓乾看着孔希学,摇头感慨,“这货真牛逼。”

李奥也跟着点头,对孔希学的口才佩服得不要不要,“妈的,咱俩也就会个卧槽了…”

剩下的几个儒士,目睹眼前这一幕,心里清楚,就凭他们此刻的状态,确实难以在言辞上胜过孔希学。

其中一个头发斑白、身形佝偻的老儒士,脸上带着几分不甘,“扑通”一声对朱元璋拜倒,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陛下,改革之事,臣也知或许有些益处,能让我大明有些新变化。”

“可陛下啊,细细想来,这改革终究是弊大于利啊!”

说罢,他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掏出一沓奏书,双手高高举过头顶。

“陛下,这是国子监的学子,还有各地因改革特意来京的学子们联名所写。”

“这些孩子,个个心怀天下,一心为了大明。”

“他们听闻改革诸多事宜,日夜忧心,特意写下这些,恳请陛下过目,希望陛下能倾听他们的心声。”

其他儒士见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他们相互对视一眼,心领神会,也都纷纷拜倒在地,纷纷掏出怀里的奏疏。

“陛下,”陈老大声说道,“这些学子们遍布各地,他们所感受到的,皆是改革带来的坏处。”

我等这两日,在京师亲眼看到,推行‘女子能顶半边天’,公开允许女子进入工坊做工。”

“因她们的工钱不如男子高,导致不少男工丢了饭碗,家中生计难以为继。”

“一家之主失去收入,整个家庭都陷入了困境,妻离子散的悲剧时有发生,百姓们苦不堪言呐!”

陈老说着,情绪激动,声音都有些哽咽。

这时,一个江南来的老儒士,满脸悲戚,泪眼婆娑道,“陛下,草民来自江南。”

“自当地新成立了大明银行,便颁布新规,往后所有赋税都得用宝钞交付,朝廷的盐铁也必须用宝钞购买。”

“陛下,这可苦了咱江南百姓啊!以往用粮食或其他实物交税、买盐铁,大家都习惯了。”

“可现在突然改成宝钞,百姓们手中哪有那么多宝钞?”

“为了凑齐宝钞,得四处奔波,去集市上售卖自家的物产,再换成宝钞。”

“这一来一回,百姓们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知多少,长此以往,农时必定被耽误,生计也必然受到影响。”

“如此下去,江南的百姓怕是要活不下去了!”

江西来的微胖儒士,举着奏疏,“陛下,草民来自文风昌盛的江西,此地向来学子众多。”

“他们多年来一直秉持着传统的治学之道,一心钻研经史子集,只为有朝一日能在科举中崭露头角,为朝廷效力。”

“可这突如其来的改革,让他们多年的积累好似都落了空。”

“此次改革所涉及的杂学所涉甚广,这些知识获取不易,寻常学子家中哪有那么多藏书和名师指点?”

“为了备考杂学,学子们四处求师问典,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和精力。”

“许多学子本就家境贫寒,根本无力承担这额外的开销,只能无奈放弃科举之路。”

“这不仅断了他们的前程,更寒了天下学子的心!”

“长此以往,我大明选拔人才的根基将被彻底动摇,国家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是啊陛下,”

另一个儒士紧接着哭诉起来,显得格外悲切,“学子们在各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他们的声音,绝非一己之私,而是代表着万千百姓的心声啊。”

“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莫要让这改革毁了我大明的根基,毁了天下百姓的希望啊!”

儒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声泪俱下,手中的奏疏在微微颤抖,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心中的焦急与忧虑。

整个朝堂,弥漫着一股压抑而沉重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