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孔希学与一众儒士上朝(3)(1 / 2)

话音刚落,两个江西来的老儒士也赶紧附和。

其中一个皱着眉头说道,“还有校场那些火器。”

“制作这些火器耗费大量钱财,占用诸多人力物力,却用于杀戮。”

“一旦战事开启,生灵涂炭,这岂是仁政之举?”

“我儒家向来倡导的是和平与仁爱,追求的是天下大同。”

“而这些火器的存在,无疑是对儒家思想的公然践踏,是对仁爱精神的亵渎!”

“正是,如今大力发展火器,只会让我大明陷入穷兵黩武的泥沼,难以自拔,最终危及国本!”

另一个微胖儒士也连连点头,神色凝重,“正是,还有我等在校场看到将士们都是刮胡剃发,简直是荒唐至极,令人发指!”

“我华夏子民,受之于父母,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刻在骨子里的纲常伦理,是我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

“可如今,他们这般模样,与那些未开化的蛮夷又有何异?”

他越说越激动,全然忘了此时高高在上的朱元璋也是这般打扮。

孔希学神色镇定自若,丝毫未被众人的激动情绪所影响。

他从容不迫地拱手向众人示意,态度谦逊却又不失坚定。

“诸位莫要着急,且听老夫细细道来。”

“先说那表演,时代在变,百姓的娱乐需求也在改变。”

“表演形式的创新,并不等同于道德的败坏。”

“台上之人凭借才艺展现自我,百姓从中获得欢乐与放松,这是生活富足的体现。”

“只要加以引导,制定规范,让表演内容符合公序良俗,又何来败坏风气之说?”

“至于校场的火器,和将士们的刮胡剃发之举,”孔希学目光坚定,看向那两位江西老儒士。

“这绝非是为了挑起杀戮,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我大明疆土辽阔,边境时有外敌侵扰。”

“有了先进的火器,我们便能在面对威胁时,以最小的代价扞卫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这不仅不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践踏,反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守护。”

他微微提高音量,环顾四周,“制作火器虽耗费资源,但从长远来看,是为了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减少生灵涂炭。”

“发展火器,绝非穷兵黩武,而是我们以武止戈的高明策略,是为了让我大明百姓能在和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这与儒家所倡导的仁政理念,不仅不冲突,反而高度契合。”

“再说说将士们刮胡剃发。”

孔希学微微顿了顿,神色郑重,“老祖宗留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训诫,这背后的核心是孝道,是对父母的敬重与感恩。”

“但我们不能把对孝道的践行,简单地局限在毛发的保留上。”

“战场上,整洁利落的须发能让将士们避免诸多危险。”

“对于将士而言,他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国家和百姓。”

“他们奔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守护家国安宁,这是大忠大义,是比个人小节更为重要的责任。”

“为了能更好地履行这份职责,选择刮胡剃发,又怎能说是违背祖宗纲常呢?”

“这反而是在以另一种方式诠释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是对孝道更深层次的践行。”

“因为他们用行动守护了父母妻儿,守护了天下百姓的安宁,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孔希学目光扫过全场,“我等身为儒者,当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

“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不应被旧有的观念束缚,而应积极拥抱变化,这样才能让我大明始终保持繁荣昌盛。”

那山羊胡中年儒士还想反驳,嘴唇动了动,却发现孔希学的话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每一个观点都有理有据,难以找到破绽。

两个江西老儒士听了孔希学的一番言论,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惊愕与无奈。

他们都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气,脸上写满了失落与不甘。

昨日的那些文官们,则个个义愤填膺,脸上挂着浓浓的愤怒。

他们的眉头紧紧皱在一起,牙关紧咬,双手不自觉地攥成拳头。

若不是顾忌这是在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更顾忌他所代表的儒家正统和深远影响力。

这些人怕是早就不顾君臣之礼、朝堂规矩,撸起袖子,把孔希学这个“叛徒”狠狠地揍一顿,方能解他们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