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姚山长收徒(1 / 2)

040姚山长收徒

上午一行人就进了庄子。

十月底的庄子,麦子也收完了,妇人们养鸡种地,大部分庄户都在小山上忙碌,除了烧火的柴留下,杂草等等一起清了,两个大荒山可以做很多事,种药种花种果树,还能插种些红薯豆子花生。

两年的建设,三个庄子花了夏久时不少的银子,却也到处整整齐齐,房子青砖黑瓦,一排排一栋栋,让人一看就心生欢喜。

大家绕着庄子转了转,最后在葡萄架下吟诗作对,喝着米酒果汁,吃着蛋糕小饼,好不惬意。

杏子仔细给林娘子诊了脉:“芝姐姐,没什么大碍,不过有些贫血罢了,我给你开些方子,多食补,药少吃或者不吃。”

林娘子低着头:“妹妹,你不知道,我们已经成亲一年多了,婆婆很着急,我怕万一再不怀,他们会帮相公纳小妾。”

杏子叹气,世上还是女子苦。

“芝姐姐,你放心,我给你做些好药,过两天带给你,相信我,越是着急越不能。”

今晚怎么也得用些泉加空间里的药材,给这位林娘子做些好药。

“谢谢妹妹,谢谢妹妹。”

中午十个男子一大桌,杏子林娘子带三个弟弟坐了一桌,中间竖了一个屏风,这是杏子去年绣的。

不过今天林娘子也绣了一个屏风送她,绣也很是不错,但比不上她。

杏子亲自做了些菜,里面加了空间泉,还有些是空间边边角角种的一些菜,一个个吃的欲罢不能。

半下午回去,每人送了一坛葡萄汁一坛石榴汁一坛米酒,都是两斤装的。

明天得让高文多买些两斤五斤的坛子了,再多的都用的了。

姚山长让他们十号过去,他会请老山长还有几个朋友过来。

很快到了十号,吃过早饭,夏久时杏子刘皓带着三个弟弟,穿的都是新衣服,

夏久时穿着天青色的书生薄袍,腰系黑色绣金线的腰封,身姿挺拔,整个人温润如玉,翩翩一公子;刘皓身穿月白长衫,既稳重又雅致,让人不由得微笑,心生欢喜。

三个小的,清一色的绯色小书生衫,脚蹬小鹿皮靴,可爱的不行。

杏子今天也好好打扮了一下,上了淡装,淡青色的长裙,粉色的比甲,头上和夏久时用着同款的玉簪,一个精致的珠花,整个人如春天枝头上最嫩的那朵花。

不过出门前,还是按夏久时要求戴上了幕篱。

一家子本就长的好,加上一年到头用空间泉,更不必说夏久时和杏子两个,差不多每天在里面呆上几个时辰,沐浴着里面的灵气了。

今天拜师礼带了熏肉卤肉卤鸡,满满一篮的鸡蛋糕,两坛两斤的葡萄酒,两坛两斤的米酒,两坛两斤的葡萄汁,两坛两斤的石榴汁。

不是他们不舍得,实在是两斤装的坛子秀气好看。

如果山长知道他们这样想,肯定会说,我不稀罕好看,越实在越好。

还有一瓶十丸的人参丸,空间里还有三十八丸,那次制的很不错,药效很浓。

姚山长家住的在府学不远处,是一个二进的院子,他两儿一女,长子长女都在京城,早已经有了好几个孙辈,小儿子还没有成亲,前两年考中进士外放当县令。

如今这里也就他夫妻两人,外加几个老仆书童。

今天姚山长请了老山长夫妻,还有平时的三四个好友,人不多,但也热热闹闹。

夏久时他们一进去,几个小的立马被稀罕的要命。

刘辙汪清宝儿一直被几人仔细教养,规矩学识都不错,宝儿最不怕人,甚至当场秀了一次武功。

功夫当然不怎么样,但让所有人乐的不行,一个个伸出了大拇指。

夏宝儿认真地抱拳行礼:“谢谢大家,我会的还不多,但我哥哥和嫂子都很厉害,我以后也会更厉害。”

大家更乐了。

等他们中午喝起了酒,一个个惊艳了,味道真的好。

确实如此,今天带的可以说是顶极的,不同于卖给舒家的,这些用的空间果子多,空间泉也加的多。

最后一人一坛分了个干净,夏久时不得不说家里还有些,回头就带来孝敬师傅,这才算了。

不过也守了不少礼回家,此次,夏久时既是大哥也是大师兄,刘皓就是小师弟了,姚山长表示这辈子只收这两个弟子了。

平安县城

“主子,我们已经找了二十多天了,这里是这条河的最后一个县城了。”杜江是杜靖的护卫头领,自他五岁起就跟着他了,失踪那一年,他刚好重伤在家。

那两年也是杜江最难过的两年。

“住一晚吧,明天一早起来沿山村找。”这里似乎真的来过,莫名的熟悉,但他清清楚楚知道这里自己没有来,说不定就是这附近了。

他的心跳的厉害,眼热的不行。

他一直拼命的想,但除了之前梦中出现的片段,再也没有想起来什么。

第二天一早,杜江就把昨晚打探出的信息递给杜靖。

一张图画满了整个平安县城的村镇位置,上面仔细标记着名字。

“夏家村?夏家村?”杜靖喃喃自语,这个村名字好熟悉,仿佛说过很多次。

“主子,可能就是这里?”杜江的心乱跳起来。

杜靖红了红眼:“我很熟悉这个名字,走,直接去夏家村。”

十一匹马很快到了夏家村的村头。

杜靖知道,他找到了妻儿。

直接走上了去久时家的小路,就是这里,就是这里,头脑里不时地闪过小娘子跟他走路的样子,那么鲜活。

他的声音哽住了:“杜江,我家就在这里,我的妻儿就在这里,我想起来了。”

夏春花,那个总是笑盈盈看着他的女子,还有宝儿,白胖胖的小子,他离开时还没有取大名,当时的乡下,一般都满一岁再取大名,满三岁再进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