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张郃“不罚反赏”的决定,通过郭嘉的传达,一天之内就快马送到了沛郡下邑县。
张郃因为此前几个月的连番战败,原本已经战战兢兢,不知所措。接到郭嘉送来的消息后,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司空待某,如此恩重呐。今后若再有自危之心,简直枉自为人!”张郃放下书信,长叹一声。
曹操不仅没有降他的职,还给他升了职,而且恰巧升得能够超上吕旷、焦触等后来降将的进步速度。
这一点,如果是在平时,要做到也不难。但是在建安五年冬这个节骨眼上,却是非常难得,顶着极大压力的——
因为如果纯粹叙功的话,张郃今年秋冬两季,可以说是屡战屡败,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军功。
而河北战场上,吕旷、焦触虽然是新降之人,但他们运气好,刚好捏到了软柿子。
一投过来就赶上了对袁尚遗产的快速收割阶段。所以无论是数歼敌、迫降敌军的人头数,还是跑马圈地占到的郡县数量、面积,吕旷和焦触等人今年都是白捡了不少功劳的。
但是曹操就是考虑到了此前张郃因为自危而不得不冒进救昌豨、而昌豨却是高官厚禄也养不熟的白眼狼,最终导致连环崩盘,所以这次非得升赏张郃立个标杆,把“用人如积薪、后来者居上”的恶名给洗掉。
这就好比后世的公司考核销售人员,你也不能光看一個pi指标、就看谁出单金额多。你还得站在老板的高度亲自评估各块市场的开拓难度,哪些是苦活累活,哪些是捡业绩的。
要是只看一个指标,最后可不就寒了人心。
曹操这是动用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专门定了一个调子今年在南线顶住刘备的诸将,他们的活儿比在河北捞地盘开拓的诸将,还要辛苦。他们是在艰难时刻抗伤害、为国“屡败屡战”的,而不是“屡战屡败”。
所以哪怕打败仗,朝廷也会判定是因为兵力不足,而不是能力问题。哪怕打败仗,也是为友军争取了时间,只要奋战到底了,没有懈怠,就是有功。
张郃这个标杆的处理调子一定,不仅能安抚住张郃本人,也能安抚住一大批此前在南线打了败仗的人。
同时,顺理成章的,曹操也会给其他人也加官进爵,只要他们此前作战态度够好、够坚决。
比如最后关头才被从夏侯惇手下抽调到汝南淮北区域布防的于禁,虽然没跟刘备军实际上大规模交手,只有些前哨战、斥候战层面的接触。但曹操也是赏赐了于禁,把他也从偏将军升为了杂号将军。
又比如跟李通一起守淮南、最终逃亡败退到淮北的赵俨,也被曹操火线提拔为新任的汝南太守,接替死去的李通的职务。
只有郭嘉没有被升赏,这也是因为郭嘉此次是负有明显决策失误的责任的——赵俨虽然也败逃了,但淮南战场那边,中计不是赵俨中的,是李通和蔡阳中的,赵俨对中计不负责,所以只要坚持抵抗过就能升官。
郭嘉却是已经身居高位,负有领导责任,而且他是中诸葛瑾计策的直接责任人。
加上他跟曹操关系很好,也不担心郭嘉有怨恨懈怠的可能性。曹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郭嘉这个特例来避嫌,显得他并没有“任人唯亲、凭主观好恶升赏贬斥”。
曹操掌握这么大一个朝廷,用人的水要端平,是非常难的,正反两面的样板案例都得竖,缺一不可。
毕竟当年官渡之战前,陈琳帮袁绍写的讨逆檄文里,就专门攻击过曹操“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
曹操要证明自己不是陈琳写的那样的人,自然要做做样子,正反两面都要做。
郭嘉是聪明人,他知道这事儿就算要恨,也不能恨曹操,得去恨陈琳。是“外部舆论监督”逼得曹操不得不如此的。
……
曹操抵达睢阳、并且快刀斩乱麻处置了南线诸将诸谋士败战责任的问题,让南线曹军的士气为之一振,人心为之一稳。
此前提心吊胆的人,都如张郃一般感恩戴德,愿意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