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把自己比作为萧何。
自己又身居宰相,有什么值得招惹刘伯温这个局外人?
而刘伯温也没将李善长当作敌人。
或者说他瞧不起李善长这样见风使舵的政客。
朱元璋称吴王,是李善长率先劝进的。朱元璋称帝前,他也是歌功颂德。
除了这点,刘伯温对李善长的观感是极好的。
因为统筹后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这几年来,双方也算是平安无事,还偶有来往,平时互相见面也是点头示意。
所以李善长也没怎么管刘伯温的出其不意,只是遇事就去找住朱元璋求情。
她提醒朱元璋,刘伯温这人死咬着法律条文不放,应该要他灵活执法。
朱元璋不置可否。
也乐的自己灵活执法。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他可以以自己好恶来处理案件。
皇帝发话了。
刘伯温和李善长也无话可说。
这是一种平衡。
但是很快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年底,北伐军势如破竹便攻破了汴梁,朱元璋早就不满意应天作为帝国的首都。
当即决定去汴梁考察迁都的问题。
他并不认为李善长和刘伯温出现冲突,反而认为刘李二人合作有大大的好处。
所以才启程前往汴梁前,叫到了身边,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留守应天的任务交给了二人,嘱咐到,“百室你管理百官,伯温你监督百官,你们两人一起留在应天,朕很放心。”
还破天荒地开了一个玩笑,“朕觉得你们只要在应天,可能比朕在的时候还要好。”
此时的朝臣并没有洪武后期那样的局面,上朝如上坟。
此时的大臣们还都呵呵笑了起来,连站在韩林身边的方国珍都礼貌的笑了几声。
韩林却没有笑。
没有了朱元璋,还不定这两人闹出啥样呢。
果然朱元璋前脚刚出应天,后脚就两人就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冲突也是老生长谈的问题,在他看来,刘伯温纠察的官员都是淮西的。
但其实这也算是冤枉了刘伯温。
你想啊,这朝廷一大半都是淮西的官员,就是一砖头往下砸,都能砸死几个淮西的。
李善长不是不能理解这一事实,只是不想去理解。
他本来就和刘伯温不太对付,就不是一路人。
再加上他现在淮西官员的领袖。
所以他必须要打击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