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经唯有疏钞,虽发挥尽致,而初机每多茫然。遂即疏钞,撷其要义,刊板流通。文虽简略,义仍具足,可谓观机逗教。
而《行愿品》的注解就只有《普贤行愿品疏钞》,虽然发挥到究尽极致,而初学的人大多茫然不知所以。于是在《普贤行愿品疏钞》中,摘录其中的要义,来刊板流通。文词虽然简略,义理仍然具足,可说是观机逗教。
有益法门,殊非浅鲜。学者果能先阅撷本,后读全文,不但清凉宏赞之心,可以悉知。而普贤劝发,如来出世之心,亦可以悉知矣。
对于佛法教门的利益,实在不小。学习的人果真能够先阅读摘录本,后阅读全文,不但清凉国师宏阐赞扬这部经的心,可以全知。而普贤菩萨劝发善财及华藏海众,以及如来出世之心,也都可以全部知道了啊!
敢请通宗通教之士,共随华藏海会诸菩萨,及诸愚夫愚妇之班,一致进行,同往西方。庶可不孤佛化,不负己灵也已。
大胆地请通达禅宗教下的人士,共同随从华藏海会诸位菩萨,以及一切愚夫愚妇人等,一致前进同行,同往西方。才可以不辜负佛陀的教化,不辜负自己的性灵啊!金刚经次诂(gu)序
金刚经者,即有谈空,不堕空边。即空论有,不堕有边。空有两泯,真俗不二。生佛一致,事理圆融。行起解绝,直趣觉海。一切菩萨,依此而修因。三世诸佛,依此而证果。
《金刚经》,就着有为法来谈空性,不堕入顽空这一边。就着空性来谈论有为法,不堕入实有这一边。空法有法,两方面都泯灭,真谛俗谛,不是二个。众生与佛陀一致,事相与实理圆融。行持生起,义解断绝,直接趣入觉性大海。一切菩萨,依此而修因。三世诸佛,依此而证果。
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实菩萨上宏下化之准绳。示如如之本体,机理双契。证空空之三昧,解行俱圆。妙而又妙,玄之又玄。猗欤懿哉,何可得而思议也已。
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纲要,菩萨上宏下化的准绳。显示如如不动的本体,根机与佛理双双契合。证得空空般若的三昧,义解行持全都圆满。妙而又妙,玄之又玄。实在是美好玄妙啊!怎么可以思议所得呢?
世多不察,谓为空宗,其孤负佛恩也甚矣。夫度尽一切众生,不见能度所度之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六度,及与万行。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无所住而生心。虽说法而无法可说。虽成佛而无菩提可得。
世人大多不觉察,认作是空宗,这实在是辜负佛恩很深啊。度尽一切众生,不见能度所度之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于修六度万行。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无所住而生心。虽说法而无法可说。虽成佛而无菩提可得。
是则云腾行海,波涌度门。乃称性缘起之道,行所无事。以故内不见有能度之我,外不见有所度之人与众生,中不见有所证之无余涅盘之寿者相。
于是,云彩奔腾于六度万行的大海,波涛奔涌于六度万行的大门。这是称合真性的缘起大道,行持而无事可得。所以内不见有能度的我相,外不见有所度的人相与众生相,中不见有所证无余涅盘的寿者相。
自他见亡,凡圣情尽。三轮体空,一道清净。如如不动实相妙理,彻底圆彰。故得福德等彼十方虚空也。
自他的执见灭亡,凡圣的情见穷尽。三轮体空,一道清净。如如不动的实相妙理,彻底圆满彰显。所以得到的福德等同那十方虚空啊!
至于受持此经,为他人说。虽四句三句二句一句,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及无量百千万亿劫,日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至于受持这部经,为他人演说。虽然只有四句、三句、二句、一句,此福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以及无量百千万亿劫,每天早晚三时,以恒河沙数齐等的身命布施的福德。
良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故。故说法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并以庄严一切众生。此其自行化他真实功德,名之为空,岂有当哉。是故随说此经,虽止四三二一句等,而一切天人,皆应如佛塔庙而供养之。
实在因为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都从此经流出的缘故。所以说法的人,就是以佛陀的庄严而自庄严,并以此庄严一切众生。这个自己修行,教化他人的真实功德,名为空无,这岂是“有”可以相比的呢?所以随演说这部经,虽然只有四、三、二、一句等,而一切天人,都应当如佛塔庙一样的来供养。
以持经之人,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故能转最重之后报,作最轻之现报,而复当得菩提也。以自行化他,心不住相。则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直下与菩提涅盘,混而为一。如水投水,似空合空。虽有圣智,莫能分别也。
因为受持这部经的人,心与道相合,心与佛相合。所以能够转化最重的后世恶果,成为最轻的现世果报,而又应当得证菩提啊!因为自行化他,心不住相。就以如如不动的般若智,契入如如不动的真谛理。直下与菩提涅般,混合而成为一体。如同水投入水中,空合于空。虽然有圣人的智慧,不能分别啊!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悉以此智照了而修。则水到渠成,云开月露,一尘不立,万德圆彰矣。
如来一代所说的法门,都是以这个般若之智,觉照明了而修习。那么水到渠成,云开月露,一尘不立,万德圆彰啊!
马通白居士者,宿植德本,笃信佛乘。品行清高,着述宏富。实当代之文宗,具超格之学识。
马通白居士,宿植德本,笃信佛法。品行清高,着述非常多。实在是当代的文学大家,具有超凡的学问见识。
然以志树儒宗,未暇殚精内典。迨岁周华甲,以沧桑迭迁,悟身世无常,遂屏除一切,专阅佛经。始知如来所说,皆示吾心。而本有衣珠,几致忘却。庆幸之极,转为悲感。
然而因为志向在于树立儒宗,没有空闲研究佛典。等到了六十花甲之年,因为世事沧桑变迁,觉悟到自身世间的无常,于是屏除一切外务,专心阅读佛经。才知道如来所说,都是开示我们的心性。而我们本有的衣里明珠,几乎都忘记了。庆幸到极点,转而悲伤感叹。
后阅此经,心华顿发,因随所见,注为次诂。浑融之文,以章段显之。玄妙之义,以平实明之。契理契机,彻上彻下。固初机之良导,实入佛之要门。
后来阅读到这部经,心中般若之花顿然显发,因此随自己所见,写下了《金刚经次诂》的注释。浑然圆融的经文,用一章一段来显扬。玄奥微妙的义理,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阐明。上契佛理,下契众机,贯通上下。实在是初学之人的良导,进入佛法的要门。
诸门人欲为刊板,永用流通。庶通方儒士,悉皆景仰而效法焉。其为利益,唯佛能知。勉抒愚怀,用为序引。
诸位门人想要加以刊板,来永久流通。使得通达诸方的儒人学士,全都景仰而来效法。这个利益,唯佛能知。勉强抒发我的心意,用来作为序文。金刚经线说铸板流通序
此一卷经。人人具足,个个不无。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不知返观内照,致使不能亲得受用耳。
这一卷经。人人具足,个个都有。但是由于迷惑真心,追逐妄尘,背离觉性,合于六尘,不知道返观向内觉照,致使不能亲自得到受用罢了。
故华严如来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华严经· 如来出现品》中说,如来成正觉之时,感叹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此经由须菩提见佛威仪,叹为稀有世尊,善护念付嘱诸菩萨。欲令护念付嘱之法,大明于世。故问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此二句,乃护念付嘱之要旨也。
这部经是由于须菩提看见佛的威仪,赞叹说:“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想要令如来护念付嘱诸菩萨的法门,大大显明于世。所以请问菩萨发无上菩提心,应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自己的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二句,就是护念付嘱的重要义旨。
而如来以所有一切九类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不见众生得灭度相,答其降伏。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答其应住。又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如来以“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来回答“ 降伏其心” 。是以“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来回答“ 云何应住。” 又说“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且深叹其不住相布施之福德,与十方虚空,同一不可思量。何以度尽一切众生,而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无余涅盘,即众生本具性体。由迷背不知,初非有失。菩萨为指示之,令其了知衣里之珠,项上之头。既了知已,岂复有得。
而且深叹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与十方虚空,同样的不可思量。为什么“ 度尽一切众生” ,而说“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呢?因为无余涅盘,就是众生本具的性体。由于迷惑背离而不自知,最初并没有失掉。菩萨为众生指示出来,令他们了知衣里的宝珠,项上的人头。既然了知以后,哪里又有得到。
不过众生自性自度,岂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入无余涅盘之寿者相哉。四相既无,则三轮体空,一道清净矣。
只不过是众生的自性自度,哪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人相与众生相,以及所入无余涅盘的寿者相呢?四相既然没有,那么三轮体空,一道清净啊!
由其三轮体空一道清净。故万行云兴,心无所住。虽复万行云兴,实则一法不立。凡所见情与无情,同一实相。故得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是其证。
由于三轮体空,一道清净。所以六度万行如云兴起,心中无所住着。虽然是六度万行如云兴起,实际是一法不立。凡所见有情众生与无情器界,是同一个实相。所以就有: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楞严经》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明证。
是知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但以迷背之故,无端幻起妄想执着,致智慧德相隐而不现。若肯穷究此妄想执着之所从来处,则弥空云雾,彻底消灭。本有天日,全体显现矣。
由此可见,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没有欠缺,没有多余。只是因为迷惑背离的缘故,无端幻妄生起妄想执着,导致智慧德相隐没而不显现。如果肯努力追究这个妄想执着的来由之处,那么弥漫虚空的云雾,就彻底消灭了。本有的性天慧日,就全体显现了。
云雾封时,天日亦不曾失。云雾散时,天日又岂是得。度尽一切众生,不见一众生得度者,此之谓也。其能见此理以行此行者,以无所住而生心,悉见诸相非相也。
云雾封锁的时候,性天慧日也不曾失去。云雾消散的时候,性天慧日又怎会是得到呢?度尽一切众生,不见有一众生得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来行持般若之行的人,就是以无所住而生心,悉见诸相非相啊!
如是之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三句二句一句,为人演说。其福德虽满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尚不能及。以一句染神,永为道种。住相布施,报在人天故也。
这样不住相的人,受持这部经,乃至四句、三句、二句、一句,为他人演说。这个福德虽然用充满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尚且还比不上。因为一句经文染入神识,永远成为成道的种子。而住于外相来布施(如布施七宝),果报仅在人天的缘故。
以故说是经处,即为塔庙。经所在处,即三宝具足。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也。以说者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以如如智,契如如理。
所以演说这部经的地方,就是佛塔寺庙。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三宝具足。所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啊!因为演说的人,能够不取着外相,如如不动。以如如之智,契入如如之理。
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终日说而实未尝说,即杜默不说亦未尝不说。以其人行住坐卧,周旋俯仰。着衣吃饭,扬拳竖指。无不是不生不灭无余涅盘,无住心之全体大用。
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每天说而实际上没有说,就是杜口默然不说,也不是不说。因为这个人行住坐卧,来往举止。穿衣吃饭,举拳竖指。都是不生不灭的无余涅盘,无住心的全体大用。
劫外田地,故乡风月。任人自得,有谁阻止。以故卖柴翁闻一句,即得嗣祖传灯,腾辉宇宙。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则受持之人,宜何如发大菩提心,宜何如生无所住心也。
劫外田地,故乡风月。任人自得,有谁阻止。所以慧能大师听到一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得以嗣承祖位,传续慧灯,腾跃光辉于宇宙。他既是大丈夫,我也是,不应该自我轻视而退缩自屈。那么受持此经的人,何不发起大菩提心,何不生起无所住心呢?
清道光末,有无住老人陈柱者。宿有慧根,弱冠即诵此经。至七旬外,广阅诸注。折衷其义而为线说。以不住相一线,直贯到底。其语句颇平实显豁,有益初机。
清朝道光末年,有一位无住老人陈柱。宿有慧根,二十岁就诵习这部经。到了七十岁,广泛阅读诸家的注解。折中调合其中的义理而编为《金刚经线说》。以“ 不住相” 这一条线,从开头一直贯到结尾。其中的语句比较平实显明,有利益于初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