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个功德,没有几十万的金钱,绝对是不能办妥的。一方面,自己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想要与人共同行善。因此将这个缘起,委托我来进行说明。
光住山多年,深知其事之难。又幸祝公志在利人,为之提倡。必有与祝公同其心力财力者,群起而和之,众志成城,何难成办。
我住在普陀山很多年了,深深知道这个事情的困难。又欣幸祝兰舫居士,志向在于利益他人,为这件事而来大力提倡。必定有与祝居士同样有心力、财力的人,一起来响应的,众志成城,有什么难以成办的呢?
况普缔夫四众报恩诚心,仰契乎大士慈悲愿力。将见海若风伯,亦当上遵圣意,下顺凡情。常相拥护,俾永无虞。庶后之礼大士者,悉免虚惊,稳登彼岸也。
何况居士普遍缔结僧俗四众报恩的诚心,向上契合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愿力。将会看见海神风神,也会上遵圣意,下顺凡情。常相拥护,而永无忧虑。使得后来朝礼菩萨的人,都能免除虚惊,稳登彼岸啊!
经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故知或以一言,或以一圆。赞成此举者,一切诸佛,悉皆欢喜。况其多多者乎。
《行愿品》中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以要知道,或说一句话,或出一圆钱,来赞成这个善举的人,一切诸佛,悉皆欢喜。何况多出心、多出力的人呢?
即彼最少功德而论,譬如一滴,投大海中,直下与大海同其深广,同其悠久。多者又何待论。今秉志心,以净财投于觉海,必至业海干枯,福海洪深,以迄觉海圆澄而后已也。
就以最少功德来说,譬如一滴水,投到大海中,当下与大海同其深广,同其悠久。多的,就不用再说。现在秉持志心,以清净之财投于觉海,必会导至业海干枯,福海洪深,以到达觉海圆澄而后已啊!
恳祈入宝山者,切勿空手。沐法泽者,务报佛恩。
恳祈进入宝山的人,千万不要空手而回。沐浴佛法恩泽的人,务必报答佛陀深恩。天台山上方广寺募修三圣殿疏
天台,为东南第一名山。上方广,乃天台开山之第一古寺也。溯自东晋昙猷尊者,以神通道力,降伏山神,而为开山,创建此寺。
天台山,是东南的第一名山。上方广寺,是天台开山的第一座古寺。追溯到东晋的昙猷尊者,以神通道力,降伏山神,而开辟这座山,创建这座寺院。
初名石桥寺,以在石桥之侧,过石桥则有方广寺,乃五百应真寄居之圣寺,非道邻应真者,莫能一见。猷师曾入其寺,受斋而出,知其为应真之所示现无疑。后人慕应真之胜迹,遂名石桥为方广云。
最初名为石桥寺,因为寺院在石桥的旁边。过了石桥就有方广寺,是五百罗汉居住的圣寺,不是修道接近证阿罗汉果的人,不能见到。昙猷法师曾经进入这座寺院,接受供斋而出,知道这座寺院,是罗汉所示现无疑。后人仰慕阿罗汉的胜迹,于是将石桥寺改名为方广寺。
方广寺之最高处,为西方三圣殿,向为念佛堂,正殿三楹,供三圣像,以作礼念之所,两边二楹,以作念佛僧安住之舍。
方广寺的最高处,是西方三圣殿,一向作为念佛堂,正殿三间,供西方三圣像,作为礼佛念佛的处所,两边二间,作为念佛僧人安住的寮舍。
窃以法门无量,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唯念佛一法,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故古今出格高人,莫不注重此法,自行化他,以期一切同人,咸于现生超凡入圣也。
我认为法门无量,都必须要断尽烦惑,才可以了生脱死。唯独念佛法门,只要具足真信切愿,都可以仰仗佛的慈力,往生西方。因此古今杰出的高人,没有不注重这个法门,自行化他,期望一切同人,都在这一生超凡入圣啊!
方广寺之三圣殿,历年久远,材木腐朽,早宜重新,奈住持以资斧无出,且待时机。今年三月初,来一客僧,住其中念佛,颇着勤恳。至四月初四夜,自化其身于三圣殿,及寺众咸知,则火已大炽,无法挽救矣。然幸只烧此处,余未延及。
方广寺的三圣殿,历年久远,材木腐朽,早应该重修,无奈住持因为资财无法筹出,暂且等待时机。今年三月初,来了一位客僧,住在当中念佛,很是勤恳。到四月初四的夜晚,自己焚化在三圣殿,等到寺里大众都知道的时候,火已经烧的太大,无法挽救了。然而万幸只烧到三圣殿,其余的地方没有延及到。
不知此僧特欲重新此殿而为此举耶,抑山灵欲重新而使彼为此举耶,抑佛菩萨五百应真欲大宏净土法门,俾一切出资助修诸善信,同仗此善根,出此苦娑婆国土,生彼极乐世界,而令彼为此举耶。
不知道这位僧人,是特别想要重翻新这座三圣殿而做出这个举动呢?还是山神精灵想要重建三圣殿而使得他做出这个举动呢?又或者是佛菩萨、五百阿罗汉,想要大宏净土法门,使得一切出资助修的诸位善信,共同仗此善根,出离这个苦恼的娑婆国土,往生极乐世界,而使令他做出这个举动呢?
今住持即欲重修,祈光作疏。乃述其开山建寺,及此殿早宜重修,而适逢此因缘,以祈一切檀越,念净土法门具契理契机之妙,此僧有为法捐躯之诚,各舍净资,赞襄胜举,其为功德,唯佛能知矣。
现在住持想要马上重新修建,请我来写一个疏文。于是叙述开山建寺,以及这座三圣殿早就应该重修,而恰好遭逢到这个因缘,来祈盼一切檀越,念净土法门具契理契机的高妙,这位僧人有为法捐躯的诚心,各各捐舍清净资财,赞助胜举,这个功德,唯有佛才能够了知啊!普陀山伴山庵募修大殿疏(代撰)
圆通大士,示迹普陀,誓愿无疆,慈悲莫测。绝攀缘而赴众感,如一月普印于千江。住真际而应群机,犹一雨遍润乎万卉。
观世音菩萨,示迹在普陀山,誓愿没有疆界,慈悲无法通过凡情测度。断绝向外驰求的攀缘心却能因众生念力所感而现前, 如同一轮明月普遍照印在千条江水之中 ,菩萨安住于常寂光的真际,而能普遍应摄化导所有众生,犹如一场春雨,万千花卉皆受滋润。
伴山庵者,法雨之分蓝,大士之别院也。暮鼓晨钟,接普济之清韵,拈华竖拂,承法雨之家风。辅弼两寺,宏阐一乘,因是之故,名曰伴山。
伴山庵,是法雨寺的支分伽蓝(即“下院”),为观音大士的另一个道场。暮鼓晨钟,能远接普济寺的清幽韵律,拈华竖拂,能继承法雨寺的佛子家风。辅助前后两寺,宏扬一乘佛法,因此被称作“伴山”。
第以创建以来,历年久远,革故鼎新,代有其人。迄今雨淋日炙,雾浸云蒸,复将倾颓,急宜修葺。
自创建以来,历经的年代非常久远,每个时期都有大德在原址上进行翻建,到现在雨淋日晒,湿雾浸润,云气蒸腾,殿舍又将要倾颓,马上就应该进行修复。
衲披剃本院,遍参诸方,一朝踏破草鞋,致令脚跟点地。由是倦飞知还,忘缘乐道,得故乡之风月,持别庵之门庭。睹兹形势,触目惊心,常恐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普门扃户,难由廿 (ni àn ) 五之路。
我在伴山禅院剃度,曾到处参访诸方善知识,后来,决定不再四处游历行脚,故丢弃草鞋,驻足此地。从此,像倦鸟知还一般,忘断攀缘而乐住道法,返回故地(披剃之处),住持伴山庵的门庭(住持道场)。现在看到这种情形,触目惊心,常恐佛陀的金容失去往日的神采,不能映射出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的光芒,普度众生的方便之门由此闭塞,难以再令后学修习《楞严经》中二十五圣的圆通之路。
欲彻底以掀翻,复本来之面目。奈工大费钜,钵罄囊空,爰述鄙诚,遍募檀越。恳祈发菩提心,行方便事,舍本有之家珍,培不朽之功德,量力随缘,施金输粟。
我心里想要彻底地把庵堂改造一番,以恢复原貌。可是工程浩大,花费颇多,钵中无食,囊中羞涩,于是述说三宝弟子的赤诚之心,普遍募请诸方檀越善信。恳请大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作方便利益众生的事,施舍自己家中的财物,培植历劫不坏的功德,量力而行、随顺机缘,布施钱米给常住。
庶含空宝殿,指日可成,满月金容,经劫常住。使南参缁素,东请僧俗,登门归命,睹相发心。了知相相离相,亲证实相之妙相,门门普门,直入无门之法门。展劫外之玄风,翼寰中之郅治。其功德利益,岂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者哉。
使得宏伟广阔的宝殿,克期而可以建成,佛陀犹如满月的金容,经长久劫而常住世间。使得南参的缁素,东请的僧俗,登佛殿而归命,睹圣相而发菩提大心。了知一切相而离于名相,从而亲证诸法实相的殊妙境界,一切门全体是普门,进而直接进入无门的不二法门。宏扬万古不朽之深妙佛法,以助全世界达到太平盛世。捐修佛殿的功德利益,哪里是语言文字所能描述的呢?启建普门无遮普度胜会大道场募缘疏(代撰)
观音大士,乘大愿轮,以普门法,度脱众生。言普门者,以法法头头,皆归实相,根根尘尘,悉证圆通,无有一法,不通涅盘,故曰普门。
观世音菩萨,乘大悲愿轮,用“普门”之法度脱众生。之所以说是普门之法,是因为每一法每一事,都归于实相,每一根每一尘,都能证得圆通,没有一法不通于涅盘,所以称为普门之法。
又复上中下根,皆使就路还家,善恶中庸,无不等蒙摄受,无有一人,不垂慈济,故曰普门。
而且,无论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都使他们找到路返回家乡;无论善人、恶人或中资之人,没有不平等蒙受菩萨的摄受,没有不被菩萨垂慈救济的,所以称为普门。
但以众生在迷,妄于根尘等境,起惑造业,因业受苦,久经长劫,了无出期。故致天灾人祸,更迭而兴,水火刀兵,相继而起。岂天之枉虐斯民,实民之往业所感。
但是因为众生在迷惑之中,虚妄地对六根六尘等一切境相起执着妄想,并造种种业。因为造业而受苦报,久经长劫,没有出离之日。由此导致天灾人祸,交替而来,水火刀兵等灾,相继而起。这哪里是上天无缘无故虐人民,实在是人民过去的恶业所招感的。
若不归命大士,则苦果复生苦因,倘能恳恩莲座,则善缘当获善报。窃念吾潮,近年以来,屡遭瘟疫,又经兵灾,复罹地震,水旱虫蝗,不时见告。因兹数端,以致死亡贫困者,实繁有徒。
如果不归命观世音菩萨,那么苦果又会成为苦因,倘若能够向观世音菩萨请求恩典,那么善缘应将获得善报。想到吾潮近年以来,屡遭瘟疫,又经兵灾,又遭地震,水灾旱灾,害虫蝗灾,不时见到报道。因为这些灾害,而导致死亡贫困的人,实在太多了。
纵有幸而获免,未受损伤者,亦复忧怖战兢,如吞棘蓬,如坐针毡,苦毒衷怀,无处吁诉。(某等)由是谨发虔心,归命慈父,企灭已往之愆尤,预培将来之福祉。
纵然有幸运而能免除灾难,不受损伤的人,也是忧虑怖畏,战战兢兢,如同吞下棘剌蓬草,如坐针毡,胸中痛苦不堪,却无处呼吁诉告。某某等人因此谨发虔诚之心,归命佛陀慈父,企望灭除过去的罪过愆尤,预先培植将来的福报。
拟某年月日,于南海普陀山法雨禅寺,启建普门无遮普度胜会大道场七昼夜。仗此良因,俾亡者蒙佛接引,神超极乐之天,存者沐法威力,身享康宁之福。宿业消而在在解脱,谋为顺而事事亨通,转烦恼之逼迫,成自在之逍遥。各各先亡祖祢,俱获超升,人人后代儿孙,常纳吉庆。
打算在某年、某月、某日,在南海普陀山法雨禅寺,启建普门无遮普度胜会大道场七天七夜。仰仗这个好因缘,使得死亡的人蒙佛接引,神识超升到极乐世界;活着的人,沐浴佛法的威力,自身享受健康安宁的福报。宿业消除而处处解脱,所谋顺利而事事亨通,转化烦恼逼迫,成为自在逍遥。各人的先亡祖宗,都获得超升;人人的后代儿孙,常获吉祥喜庆。
但此道场,费用实繁,恳祈吾邑善信人等,同发善心,共襄胜事,则功德无量矣。
但是建这个道场,费用实在太大,恳祈我乡的善信人等,同发善心,共襄胜事,则功德无量啊!上海残疾院劝捐疏
一切众生,心性原同,而其身心受用,苦乐悬殊者,以宿世之修持不一,致今生之感报各别也。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一切众生,心性原本是相同的,然而这本无差别的心性在各个众生具体的身心感受和作用却苦乐不一,差别极大。这是因为宿世的修持不同,导致今生所感的果报各异。所以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不怨不尤,聿修厥德,自求多福,以期消灭宿业,培植来报也。
《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君子,因此而乐天知命,不埋怨上天,不埋怨他人,继承发扬先人的德业,通过自身的修持来求得更多的福祉,以期望消灭宿业,培植未来的福报啊!
世之最可怜可悯者,莫过于贫无衣食之瞽目残疾人。均是人也,人皆眼目明了,彻见一切,彼则虽处光天化日之下,无异暗室幽谷之中。人皆手足完全,随意动作,彼则肢体残缺,诸凡不便。
世间最可怜可悯的人,莫过于贫穷到没有衣穿,没有饭吃的盲人及肢体残疾的人。同样是人,别人都眼睛明了,看得见一切,而他们虽然身在光天化日之下,却如同在暗室幽谷之中;别人都手足具全,随意动作,而他们却肢体残缺,一切行动都不方便。
如是之人,又加以无家室以庇身,无衣食以养体。彼等同为天地父母之所生,固为吾之同胞。吾人幸受天地父母之所覆载,而境遇稍亨。若不设法,令彼身有所托,心有所依,俾其宿业消灭,来报胜妙,便失天地父母平等生育之心,兼负天地父母锡吾福乐安适之念。
这样的人,又加上没有家庭可以庇护自身,没有衣服饮食可以养活自身。他们这些人,同样都是天地父母所生,因此都是我的同胞兄弟。我们有幸受到天地父母的覆护承载,所以境遇稍微好些。如果不想办法,令他们身体有所依托,内心有所皈依,使得他们宿业消灭,未来果报胜妙,就失去了天地父母,平等化生养育的心,同时又辜负了天地父母,赐予我们福乐安适之念。
况乎博施济众,老安少怀,视民如伤,恩先无告,古圣贤无不提倡而躬行之,以为天下后世法。岂可不仰体天地圣贤之心,以行一视同仁之道,而漠然置之乎。
更何况广博布施,济助众人,使老年人安适,少年人得到关怀,看待人民如同伤病之人,恩惠先给予孤苦无处投诉的人,古圣先贤没有不力加提倡而亲身实践,来作为天下后世人的法则。怎可不仰察体会天地圣贤的心,来实行一视同仁的大道,反而漠然置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