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不好,是由于人心险恶。倘若人人都能仰慕大士的慈悲,自然可以逐渐到达善的境地,所以这本书流通开来,利益无穷,比起其它有暂时利益的书,实在是相距天渊。而且以此增长你母亲的福慧,消除你母亲的罪愆,必定能够在生获得安乐,没后归于莲邦。至于《文钞》,看到之后发心修善,念佛的人很多,在此就不多说了。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
你母亲的病为什么不见好,这大概是她宿世业力所致。想必是要将她的重报、后报,转为轻报、现报,在这个时候了结掉啊。玄奘法师临终时,也稍微有一些病苦,心中怀疑自己所译的经论,或许有错谬的地方。这时候有菩萨安慰他说:“您往劫的罪报,都因为经受这些小苦消灭掉了,不用怀疑。”
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
你应该用这个意思安慰你的母亲,劝她生欢喜心,不要生怨恨心,则一定可以蒙佛加被。如果她寿命还没到尽头,那么她的病就很快速痊愈,如果她的寿命已经穷尽,那么她就会很快往生。
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
凡是人遭受病苦时,应该作退一步想,就会安乐无量。近年来兵火连绵,我们有幸没有在战争中死去,虽然有点病苦,尚且可以做为出离苦海的警策。所以只应该感激病苦,精进修行,这样自然得到殊胜的利益。否则,如果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还将又增添怨天尤人的罪业。
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消业也,如汤消雪。(光)自回山,日日于课诵回向时,为汝母回向,祈三宝加被,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耳。
应当和你的母亲说明这些道理,如果你的母亲真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那么她消除业障,会像热水融化积雪一样快。我自从回到普陀山,每天在课诵的时候,为你母亲回向,祈求三宝加被她,寿命未尽,则疾病速愈,寿命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
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虽然,汝等既知佛法,当依佛法,令亲神识得益为事,不可徒为哀毁,令存亡两无所益。
接到信,知道你母亲已经在初二日念佛往生,非常伤叹。虽然如此,你们既然知道佛法,应当依照佛法,让母亲的神识得到利益,不可以只是白白地哀痛伤身,让活人与亡人都得不到利益。
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笑而已。丧葬之事,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
至于丧期祭奠,应该一律用素食,不要跟从世俗风气。就算那些不识世务的人不认同,也只任凭他们去讥笑。丧葬后事不可过份铺张,不可讲排场浪费张罗。做超度佛事,只可以念佛,不要做别的佛事。并让全家人通通恳切念佛,这样对于你母亲、你的家亲眷属,及亲戚朋友,都会有真实的利益。
有财力,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至有亏空,后来受窘,则不必矣。
如果有财力可以多做功德。如果丧葬费用没有富余,用这些钱办丧事就好了。千万不要硬撑架子,致使费用有亏空,后来受困窘,就没必要了。
接手书,知汝母去得甚好,此殆汝母往昔善根,及现在善愿,并汝等助成之功效也。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唯临死之时,不可伪为。况其无爱恋之情,有悦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净业成熟,曷克臻此。但愿汝昆弟与阖家眷属,认真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亲得益,实则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
接到信,知道你母亲往生的情形很好,这大概是你母亲往昔的善根,加上现在的善愿,以及你们帮助她成就的功效。人这一辈子,事事都可能造假,唯有在临终不能造假。更何况你的母亲临终没有爱恋之情,而有悦豫的神色,安坐而逝,如果不是净业成熟,怎么能这样呢。但愿你们弟兄们,与全家人等,认真为您母亲念佛,这样不但能让你母亲得益,实际上比自己念佛的功德更大。
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
所以佛教育人们,凡是诵经、持咒、念佛、作这些功德的时候,都要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且为没关系的法界众生回向,更何况母亲去世,能不至诚为母亲念佛吗?这是因为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就与佛陀的菩提誓愿相合,就好像一滴水,投到大海中,就会与大海一样深广无边。如果没有到达大海,则不要说一滴水,即便是长江黄河,和大海相比也一定是天地悬殊啊。
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
由此可知,凡是布施给亲人,及其他人的善举,都属于自己培育自己的福报啊。一旦知道这个意义,有孝心的人会更加增长孝心,没有孝心的人也必会发起孝心。
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妇女不必随于僧次,以为日既多,人情熟悉,或令人起嫌疑。妇女宜另设一所,或居于幕,出入各门户,两不相见,是为表率乡邑,开通仪式之懿范。若漫无界限,或他人仿之,久则弊生。
请僧人念四十九天的佛非常好。念的时候,你兄弟必须有人随着一同念。妇女不必跟随在僧人后面,因为念佛四十九天时间很长,难免互相人情应酬,或许令人起嫌疑心。所以妇女最好另设一个场所,或着呆在帷幕后面,从单独的门户出入,和僧人两不相见。这是为乡里做个好的表率,做个念佛度亡的样板仪式。如果漫不约束,任意而为,他人可能就会效仿,久而久之则弊端丛生。
昔人立法,虽上上人,亦以下下人之法为范围,故能无弊。汝昆弟能如是为母念佛,兼又印施观音颂文钞等。有此善心净资,并利人之事之功德,岂但汝母莲品增高。将见汝祖父母,汝父,并历代祖妣,同沾法利,同得往生也。
前人立法,就算是上上人,也根据下下人来划定范围,那样才能没有弊端。你兄弟二人,能够这样为你母亲念佛,又印施《观音颂》、《文钞》等书。有这样的善心净资,以及利益他人的功德,哪里只是你母亲的莲品增高。实际上你祖父母,你父亲,以及历代的祖先,共同都会沾得佛法的利益,共同得以往生啊!
(光)之所说,乃本理本情,非漫然为汝等说悦心快意语也。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若为彼存以生息,余不得者,于父母生嫌心,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
我所说的话,是本着教理,本着实事,不是随便说说来让你们心中愉快的。富贵人家的子弟,大多不成材,原因是疼爱他们不得法。或者只是给他钱,或者只是让他穿好的衣服。钱随他用,就必定会乱吃,导致生病。如果为他存起来生利息,那些得不到钱的,对于父母生起嫌怨心,对于得到钱的兄弟姊妹生起嫉妒心,这些都不是教育孝道,教育友爱的办法。
若女有钱,出嫁必以钱自骄,或轻其夫,或不洞事,以钱助夫为不法事。欲儿女成贤人,当为培福,不当为积财。财为祸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无钱,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产一空。
如果女子家中有钱,出嫁后必定因为钱财而自我骄慢,或者轻慢丈夫,或者不洞事理,将钱财拿来帮助丈夫做不法的事。想要儿女成为贤人,应当为他们培福,不应当为他们积财。钱财是灾祸的根本,你们看过多少白手起家的人,都是由于没有钱,自己勤苦得来,而大富之家,大多不久就房产一空。
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女子若有钱,明道理,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则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孙孙女矣。
所以古人说:遗留给子孙满箱的黄金,不如教给子孙一部经书。能够读书就读书,不能读书,或者务农,或者做工,或者经商,各有一个职业,作为立身养家之本。女子如果有钱,明白道理,钱固然是帮助行道之本,不明白道理,那么就害了女儿,也害了女婿,以及害了外孙孙女啊!
汝母善理财,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贤善和睦。或于一人,有偏私偏爱,亦不至彼此计较,然不可以此为法。须令儿女永无计较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骄情长起,庶几家道兴而子孙通皆循规蹈矩矣。
你母亲善于理财,幸而你家祖德深厚,所以兄弟姊妹,全都贤善和睦。或许对于一个人,有偏心偏爱,也不至于彼此计较。然而不可以把这作为法则。必须让儿女永远没有计较的嫌隙可生,以及倚恃钱财的骄慢之情生起,或许就会家道兴盛而子孙全都循规蹈矩了。
(光)之性情多络索,以汝兄弟以(光)为师,恐后来或致儿女受害,故为絮叨及之,切勿谓所说无因,视作废言,幸甚。但祈汝兄弟认真念佛,则为报母之恩,亦为报佛之恩矣。
我的性情比较络索,因为你们兄弟认我作师父,我担心以后或许导致儿女受害,所以絮叨地说了这些话。千万不要认为我所说的没有依据,所以就看作废话,那就很庆幸了。祈望你兄弟二人,认真念佛,这样就是报母恩,也是报佛恩了。
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时,在家人多用之。然宜从俗葬埋,恐执泥者妄生议论。实则烧之为易泯灭,过七七日烧弥妥。葬之年辰久,或致骨骸暴露耳。
火葬这种方法,唐宋佛法极盛的时候,在家人大多采用。然而也应按照当地埋葬的风俗,恐怕执着拘泥于风俗习惯的人妄加议论。其实还是烧掉更容易泯灭,停过七七四十九天烧更加妥当。用埋葬的方法,时间久了,或许会让尸骨暴露在外。
三年之丧,不作礼乐,固宜遵守。前清文官必丁忧,武官不丁忧,以军事不可或辍,故不为制。今则废伦非孝,纷纷而起,守制之期,尚足挂齿乎。吾人当依古礼,斟酌行之,不可遽变,不必过泥可耳。
守丧三年,不作礼乐,自然是应该遵守的。前清时期文官必须辞官守丧,武官不必辞官,是因为军事方面的事不能有丝毫松懈,所以不作规定。现如今废除伦理、反对孝道的风气,纷纷兴起。守丧的规矩和期限,更是不足挂齿了。我们应当依照古人的礼节,斟酌着行事,既不可完全改变,也不必过于拘泥。
顶圣眼天生等说,实可依据。( 光) 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
“顶圣眼天生”等等说法,真实可以依据。我担心无知的人,只以探触亡者的身体冷热为事务。所以我说,有信愿以及临终正念分明,就可以往生,不得专门以探身体的冷热作为依据,所以说“也不一定”。这是恐怕他探的次数太频繁,或许会误事,不可以不知道。
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中所说,是说这些堕于疑悔往生的人,名为胎生。也有说为“疑城”的,这是取障蔽隔碍的意思,而设立“胎生”“疑城”的名称,因为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能见佛闻法的缘故。怎能死板执着这个字眼来解说其中的意义,难道说这些人不在九品之中吗?
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汝遂执定其词,谓此在莲品之外。然则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则其胎其城,为更厚更远矣。
必须知道西方极乐没有胎生,也没有城郭。(经中的话)是指他们不能够马上出离莲苞,以及与阿弥陀佛相隔的意义,比喻成胎生或边地城郭。你于是执着这个词句,认为这是在九品莲华之外。然而下品中生六劫,下品下生十二劫,才能花开见佛,(照你这么说)那么他们的胎胞就更加厚,城郭就更加远了。
彼十二劫者,尚归九品,何五百岁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观于莲华中不能出现八字,是莲为不列九品之莲乎。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
下品下生十二劫莲花开,尚且归入九品,为何五百岁,就归在九品莲华之外呢。你为何又不看“于莲华中,不能出现“这八个字,难道这个莲花就不在九品莲花之列吗?佛法本来没什么可说,一旦执着,就无事生事,就要费尽笔墨了。终究是因为自己住在怀疑胎中,这个城郭、城墙厚度超过了铁围山。如果能当下明了,则大地山河隐没不见,铁围山也了不可得了。
孟子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则疑城化为乌有。一般死执着汉,所以终日讲说,终日违背,皆坐此死执着之病根未消,故致难得实益也。
孟子说:读诗时要在自己心里设身处地地去揣测,而非望文生义、因辞害义,这样才能正确地领悟诗人原意。但是,读佛经、学佛法时,就连这种揣测也不应有,揣测本身就是对佛法起疑心,如来境界不可思议,只需完全信受,踏实奉行即可,一有疑心就自设藩篱,与佛心相隔。如果知道学佛时,应对佛法佛言完全信受奉行,那么疑城就化为乌有。一般死板执着、望文生义或妄加揣测的人,看似整天讲说佛法,实则整天违背佛法,都是由于爱妄自揣摩佛法的病根没能消除,以致很难得到真实利益。复冯不疚居士书